摘要:本文以對鄧小平的文本解讀為基礎,提出“發展”是鄧小平的本位價值。因為在鄧小平看來,“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是世界各國追求的首要的價值目標,更是當代中國壓倒一切的價值追求和中國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本質規定。“發展”理念是整個鄧小平理論的立論基礎,也是鄧小平價值觀的核心和根本的價值取向,它不僅具有廣泛的涵蓋性。而且還具有時代的導向性。
關鍵詞:鄧小平;價值觀;本位價值;發展
中圖分類號:A8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1-0039-03
作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的價值觀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內涵。對此,學界已經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始,對鄧小平價值觀的研究成為中國價值哲學界研究的熱點,并產生了一大批理論成果。有學者認為,在鄧小平的價值觀體系當中,其價值主體是人民群眾;價值目標是“共同富裕”;價值標準是“三個有利于”;價值觀的基石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也有學者認為,鄧小平價值觀的精髓是實事求是、講求實效;價值觀的基礎是愛國主義;價值觀的核心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主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取向是為人民服務;價值觀的標準是“三個有利于”。這些概括在筆者看來是較為全面、合理。但至目前為止,很少有人探討鄧小平的價值本位或本位價值觀,即或有也不夠系統和深入。本文從鄧小平的文本出發,對此問題進行較為系統和深入的剖析,以深化對鄧小平價值觀以及整個鄧小平理論的認識和理解。
究竟鄧小平的本位價值是什么?要想回答此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弄清什么是“本位”以及“價值本位”?有學者認為,“本位”是從政治經濟學引人哲學和其他學科中的一個概念,其本意是指“根據”和“標準”的意思。價值本位或本位的價值觀具有如下意蘊:“(1)它是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根據,是衡量其他層面價值觀之優劣高低的基本標準;(2)它是在整個社會價值觀體系中帶有本質性、根本性的規定;(3)它在整個價值觀體系中帶有較大的包容性,類似‘金本位’中的‘金’。是商品交換中‘一般等價物’,能把其他‘價值符號’兼容其中;(4)它在整個社會價值體系中帶有導向性,既是社會整體價值的根據,又是社會價值觀今后發展的方向。”以此為理論根據來分析鄧小平的價值觀,我們認為,“發展”是鄧小平價值觀的本位價值。
一、“發展”是當代世界的“核心主題”和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首要價值
當今世界處在一個飛速發展、激烈競爭的時代,為了不被時代所淘汰或在競爭中贏得優勢。各國都勢必把發展(包括經濟、科技、軍事、社會、文化等全面發展)當作自己首要的價值追求。鄧小平在領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以其非凡的智慧、雄偉的氣魄,敏銳地把握到了時代發展的脈絡,提出了“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這一科學論斷。他說:“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南西北四個字”。“和平”本身就是人類追求的一種永久的價值目標,但就和平與發展這兩大主題的關系來看。鄧小平認為和平是發展的前提,謀求世界和平,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發展。“中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在爭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另一方面,他認為發展是和平的保證。維護世界和平,當然要“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但更多應與發展相連。這是最根本的。‘如果“第三世界國家發展起來。可以避免世界大戰”,就能維護世界和平。因此。從當今局勢來說,在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當中,發展問題(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這就意味著,鄧小平把發展視為當今社會人類追求的首要的或日本位的價值。一切都要服務于發展,有利于發展。依賴于發展。
鄧小平不僅提出發展是“時代主題”和“核心問題”,而且進一步論證了發展是當代世界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共同的”價值追求。他說:“發達國家應該清楚看到,第三世界國家經濟不發展,發達國家的經濟也就不可能得到較大的發展”;“南方得不到適當的發展,北方的資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的很。如果南方繼續貧困下去,北方就沒有出路。”而現在的突出問題。是“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相對的是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這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障礙,也使得發展問題變得愈來愈嚴重,已成為世界的核心問題。所以,鄧小平告誡:“西方政治家要清楚,如果不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西方面臨的市場問題、經濟問題,也難以解決”。沒有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不發達國家的發展,就沒有發達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發展。“應當把發展問題提高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要從這個高度去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會明了發展問題既是發展中國家自己的責任,也是發達國家的責任。
二、“發展”是當代中國壓倒一切的價值追求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生產力又十分落后,所以,發展,特別是經濟的發展對我們來說顯得極為重要。鄧小平一再強調:中國“國家這么大,這么窮,不努力發展生產,日子怎么過?”如果我們“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所以,“中國的主要目標是發展,是擺脫落后,使國家的力量增強起來,人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是“我國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
鄧小平對“發展”看重,不僅是因為“中國太窮,要發展自己”,而且還因為“中國在國際上處于落后地位”。所以“中國要發展起來。”早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鄧小平就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它應該起更多的作用,但現在力量有限,名不符實。歸根到底要使自己發展起來。現在說我們窮還不夠。是太窮,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稱。”1984年鄧小平在會見馬爾代夫總統時又一次談到這個問題,他說:“中國是個大國。又是一個小國。所謂大國就是人多,土地面積大。所謂小國就是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比較窮。……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現在還比較低,同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大的國際的地位不相稱。”正由于我們貧窮落后,不但在國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且還要處處挨打,處處要受制于人。所以,對于中國來說,“解決所有的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一切決定于我們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的成就。如果我們國家發展了,更加興旺發達了,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就會大……。經濟發展了。我們實現統一的力量就不同了。所以,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臺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的統一,歸根到底,都要求我們的經濟建設搞好。”“總之,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國一定要發展。”可見,鄧小平對發展的熱切渴望和極度重視已溢于言表!
不僅如此,在鄧小平看來,中國的發展不僅是中國自身的要求,也是世界和平發展的要求;不只對中國有利,而且對世界人民也有利。因為,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國,“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發展,是制約戰爭力量的發展”,“中國發展得越強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都是有利的。”另一方面,中國又是一個第三世界的國家,它的發展壯大,將會為第三世界貧窮落后的國家探索出一條富國強民的新道路,給第三世界的國家樹立起一個榜樣。而且,還因為第三世界都希望世界和平,“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發展起來,第三世界國家發展起來,可以避免世界大戰。”所以,鄧小平說:“中國的發展同世界有著密切關系”,“中國如果發展起來了,那就可以說我們對人類做出了貢獻。”
三、“發展”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本質性規定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特別是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社會價值觀體系的本質性規定。但是,由于我國在社會建設初期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對于“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尤其是“四人幫”提出的“寧肯要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的資本主義”口號,“其本質就是說,社會主義就是窮的。”凡此種種,嚴重的束縛了人們的頭腦,背離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取向,使生產力遭到巨大的破壞,人民群眾的生活越過越窮,整個國家的建設事業處在崩潰的邊緣。針對這種狀況,鄧小平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就開始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行不斷的反思和重新“再認識”。早在1979年10月同外賓談話時就提出:“當然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我們相信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的制度優越。它的優越性應該表現在比資本主義有更好的條件發展社會生產力。”1980年的一次談話中,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首要是發展生產力”,“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字,但是如果搞的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說:“根據我們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不努力搞生產,經濟如何發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優越性如何體現?”又說:“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這二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在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1992年“南巡講話”中。鄧小平第一次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做出了完整的科學的概括,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從以上的引述中,我們不難發現,鄧小平始終用“發展本位”的價值理念來思考和規定社會主義的本質,從而把“發展”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核心的價值追求。
毫無疑問,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洞見和對“發展”價值理念的貞定,首先是建立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總結和20多年坎坷歷程的反思。然而,深入分析,我們就會發現,他的這種認識又是基于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理論家所具有的高遠視野和理論素養,以及對紛繁復雜的新局面的前瞻和應對。易言之,鄧小平的“發展本位”價值觀,實際上又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在價值觀上的運用。他多次申明:“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生產力的發展”;“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這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鄧小平非常嚴肅地指出:“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只有到了下一個世紀中葉,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才能說真的搞了社會主義,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并且再一次強調:“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發展才是硬道理”。因此番論述,可謂語重心長,擲地有聲、入木三分。特別是“發展才是硬道理”一語,成為鄧小平“發展本位”價值觀的經典表述,也一語道破了“發展”是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的本質性規定。
四、“發展”是鄧小平理論及其價值觀體系的基礎,它具有廣泛的涵蓋性和時代的導向性
綜觀整個鄧小平理論,我們就會發現,“發展”是貫穿于其理論體系中的一條中心線索。比如,為了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鄧小平提出了必須對內進行改革,對外實行開放,改革開放是發展的動力;發展要抓住機遇,快速發展,又遵循客觀規律,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循序漸進,為此他提出“力爭幾年上一個臺階”的跨越式發展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發展要以穩定為前提。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前提。如何處理發展、穩定和改革三者的關系也就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
就鄧小平價值觀體系本身而言。“發展”是其核心理念和根本的價值取向。正如王玉棵先生所言:“鄧小平的價值觀是發展的價值觀,即在鄧小平的價值觀中,價值內含著發展創新。價值的本質在于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鄧小平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和“開拓進取,發展創新”的名言已經向我們彰顯了這種價值取向。不僅如此,我們從鄧小平“發展”理念自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廣泛的涵容性當中。可以進一步領會到“發展”是其價值觀體系的基礎和核心。毋庸贅言,鄧小平的“發展”理念,既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多個領域,又包含了物質發展、精神發展、人的發展、社會發展等眾多方面。涉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從宏觀領域到微觀領域,從社會到群體,從群體到個體的共同的全面的發展;既蘊含著“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深刻思想,又強調發展要講求效益和速度的統一,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統一,落后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共同發展,實現地區間的平衡發展。可見,“發展”在鄧小平的整個價值觀體系中帶有較大的包容性,能夠把其他“價值符號”兼容其中。
同時。鄧小平的“發展”價值理念又具有時代的導向性。因為,鄧小平的“發展”理念不僅指涉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綜合國力的增強、人的解放等等一系列積極的客觀結果以及“自然環境、社會、人協調統一、向前演進”的過程,而且也表征了“整個社會和廣大社會成員的共同要求和心愿”,因而它是一個“集主觀愿望、實際過程和客觀結果為一體”的價值理念;既有縱向的層次性,也有橫向的伸延性。它真實地反映了鄧小平的價值取向與“當代中國社會之間邏輯的和歷史的統一”。換句話說,鄧小平的“發展”價值理念不僅是時代發展進程的真實寫照和中國現實社會主體愿望的真實表達。而且更是一個長期的價值期求,它必將引導人們將社會的以及個體的價值追求定位在向上、向高的伸展上。一言以蔽之,它塑造了這個時代人們的價值理想,引導著這個時代人們的價值取向,規范著整個社會價值觀的總體性質與發展趨勢。
事實正是如此。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論斷,正是鄧小平“發展”理念在新形勢下在執政黨建設理論中的貫徹和體現。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牢固與否,執政能力增強與否,都取決于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所以,黨只有把發展作為主題,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斷鞏固和發展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只有靠發展。才能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發達的生產力,使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的實惠,使社會主義更好地顯示出自己的優越性,從而堅定人們對社會主義和祖國前途的信心和信念。總之,堅持以發展為主題,用發展的眼光、發展的思路、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問題,就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更與鄧小平的發展觀一脈相承,可以說是鄧小平發展觀在當代的深化、發展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此三者恰恰是鄧小平發展價值觀的題中之義。“發展”、“全面協調持續”自不待言,而就“以人為本”來說。它同樣也是鄧小平發展理念中的核心之義。由此,我們有理由說,鄧小平的發展觀是一種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它最終是要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而這恰恰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目標。也是鄧小平的終極價值目標。
責任編輯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