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秩序”問題入手,社會性別理論邏輯辨析,并結合中國的本土化實踐對社會性別研究進行反思,試圖從凸顯出來的問題中找到有價值的研究空間。
關鍵詞:社會性別;性別不平等;秩序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1-0079-03
聯合國以婦女運動明確提出的“平等與發展”作為全世界提高婦女地位的目標,意在引起官方和學者們對婦女生活和婦女利益的關注。這就隱含了一個前提:女性在現存的社會性別體制下是處于從屬地位的。這一社會事實需要我們從理論上去追問性別的二元對分是如何開始的?為什么性別的二元對分會在我們的社會持續下去?差異與平等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對此,學者們從不同的理論邏輯基點出發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一、社會性別的理論辨析邏輯
社會在無外力介入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何能繼續維持?人為何沒有陷入“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這一被帕森斯稱之為的“霍布斯秩序問題”(the Hobbesian problem of order)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研究的核心問題。不同的社會理論流派的追逐與強調都試圖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正是基于個體在社會中的這種差異性而出現的,因為它標志著個體的自主性和自由思考的社會力量的增長。允許人們把社會本身作為一種獨立的研究對象,正是個體的自主性使“秩序”成為問題。如果說理性的和非理性的行動預設是針對社會學中關于“行動”問題的兩條研究路徑,那么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研究方法則是秩序問題的兩種最普遍的研究方法。秩序是發展的基點,只有秩序成為可能了。“平等與發展”的目標才能最終得以實現。
1、新進化論中的社會性別理論。尤德萊認為經驗層次上的集體秩序起源于“性別二形態的再生產行為”。他認為控制同種二形的荷爾蒙在所有的哺乳動物中,把“性別二形態的身體結構”與“性別二形態的再生產行為”聯系起來是“性別的核心”。如此,關涉社會性別的概念知識包括如下維度:(1)一定社會里的性別角色和為每個性別所設計的規范;(2)不同的性別社會化的過程;(3)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社會機會。因此,尤德萊的理論模型在一段時間里預測了下面的模型:在傳統社會里。嚴格隔離性別角色的強規范將排除任何個體的體質,這些體質又與社會性地建構起來的性別規范相沖突。尤德萊的命題是:社會限制水平越高,由生物差異影響的行為差異性就越少。相反,個體被允許的選擇越多,他們的行為就越能被生物力量所控制。
2、性別不平等與性別分層理論。在沖突理論傳統下進行的研究,如柯林斯的早期性別分層理論、布盧姆伯格的性別分層理論、查菲茨的性別平等理論以及科爾特南的社會過程理論與特納的一般性別分層理論都試圖在協調各個理論之間的差異上做出努力,進而提出一個綜合的、一般的性別分層理論。
性別分層的宏觀結構的社會理論強調下述起始原因:政治經濟、性別組織類別、性政治變量、環境、人口、技術。影響因素包括性別分工、意識形態和家庭結構。政治經濟作為一個變量類別,包括技術類型和水平、生產水平、權力的集中、與其他社會戰爭狀態的程度、血緣和家庭與生產和政治之間的分化程度、社會分層的僵硬程度和政府結構的水平與形態等要素,這些要素作為背景因素對產生性別分層的基本因果條件起作用。性別組織類別的變量包括:(1)生產勞動與再生產勞動之間的調適程度;(2)工作活動中性別分離程度或者說性別化勞動分工的顯著程度;(3)與性別相關的勞動的供給與需求;(4)女性勞動者討價還價的能力性政治變量區表示男女向對方施加影響與權力的組織方式。物品與服務生產中的勞動分工與再生產勞動(家務勞動、照料孩子、兒童社會化)的組織交織在一起構成與再生產的性別組織相關的變量類別。
該理論認為。是社會的政治組織。而不是家庭壟斷了權力的合法使用。政治結構中存在的允許男性享有壓迫妻子權力的程度是解釋性別差異的最重要的因變量。隨著政治經濟的影響,這些基本條件對于圖中右邊的兩個變量類別即性別資源的動員以及性別運動和沖突產生因果影響。婦女動員資源減少性別分層差距的能力受政治經濟組織的類別、生產的性別組織類別、再生產的性別組織類別、性政治類別中的關鍵變量影響:婦女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一定的收入。從而使她們建立組織的活動得到支持與資源;另一個相關的變量是婦女控制財產的程度以及這些財產與男人的財產之比。從根本上講,婦女可以動員的資源越多,她們就越可以尋求減少男性在政治經濟上普遍優勢的沖突,因為這些因素會影響性別化的生產與再生產以及性政治。其他運動中的資源與組織越多地被吸引到以性別為趨向的沖突中去,動員的水平就越高,沖突就越有可能改變政治經濟的背景性因素,以及生產、再生產與性政治領域的基本因素。
3、以齊美爾為代表的文化決定論。齊美爾將文化分為客觀性文化和主觀性文化。一方面人通過自身的活動創造了文化:另一方面人又受到文化的控制與壓制。齊美爾認為現代社會的特征是主觀文化的異化。由于客觀性文化幾乎是男性活動的產品,勞動分工又使客觀化和男性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正是因為勞動分工不可避免地帶來勞動的專業化,而女性的活動較少專業化,女性如果被整合進勞動分工中,就會危害她個人生命的齊一性,同時由于女性缺少與客觀性文化分離的能力。因此只能從事不威脅她存在的整體性的活動并且能表達她本質的活動。另外,就表達自身的主體狀態而育。女性此男性更直接、更自然的表達方式,也是女性在創造客觀性文化中失敗的原因。因此他認為,要改變女性從屬地位的唯一方法只能是:女性在現有的文化之外創造出一種女性特有的文化,即男性無法創造的文化。唯此基礎上Sandy(1981)提出了“性別角色策略(Sex-role plan)”理論。她認為,每個社會都有規定男女間關系建構的計劃,這些計劃產生于兩種至高的文化導向:一是“婦女生育規劃”應該被視為神圣的自然的“內在性”;二是認為男人活動應該受到尊重。這些文化導向來源于自然環境的威脅狀況和各種有關男性兩性及其力量的神話傳說中。分析“性別角色策略”類型的重要作用在于通過性別不平等的程度來反映普遍的文化取向。
4、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新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的女性主義理論)將回應秩序問題的邏輯基點放在意識形態與制度上。20世紀80年代,哈特曼的二元制理論的核心問題是:什么是父權制?父權制是如何與資本主義制度建立起有機聯系的?此后,艾里斯·楊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批判。她認為應該把分工范疇提高到與階級范疇同樣重要的地位。1974年薩克斯指出,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婦女難以通過參加有酬勞動獲得成為“社會成人”的機會。資本家通過這種方式為男性對于資本家統治的服從給予了補償。海倫斯·薩菲奧蒂則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質上規范了勞動力市場并非是均等的,并不是所有潛在的生產者都可能被雇用。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要求是要確立某種標準,以便區分主要工人和次要工人,那么性別就成為了劃分勞動主次性的最自然的標準。因此,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達到這樣的共識:資本主義體制內存在與資本主義制度相互交織、相互支撐的特有機制,這一機制使得資本主義從父權制中受益。并在制度、意識形態和實踐層面支持父權制。婦女從事一些維持和再生產勞動力的無報酬勞動導致了父權制和階級結構對婦女的壓迫。因此實現性別平等不僅要廢除父權制還應該廢除資本主義制度。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依附理論則認為。資本主義價值觀通過核心國家向邊緣國家的經濟滲透降低了婦女的地位,并使發展中國家的問題更加惡化,導致了人口增長、貧窮和收入的不平等。
二、社會性別研究凸顯出來的問題
當社會學理論轉向性別問題時,理論自身陷入了難以彌合的困境。那些批判女權主義的學者傾向于認為,應該拋棄科學和從整體上看世界的“男性模式”,因此,他們喜歡用中立的理論術語來概念化性別進程,從而提出一系列新方法以分析社會現實。但是當社會性別理論試圖與傳統社會學論題整合在一起時,卻困難重重。
在尤德萊的性別理論中。對性別規范、性別的社會化過程以及社會機會的強調并沒有逃脫功能主義對規范性形式強調的訴求模式。因而它是在集體主義層面上預設了秩序問題。個體行動的差異不是來自理性和非理性的行動取向。而是基于“控制同種二形的荷爾蒙”,這種對“性別二形態的身體結構”的強調,使得他的理論忽視了行為認識領域的重要性。從而過分夸大了“荷爾漿”的作用。雖然他設想了“性別二形態的再生產行為”與規范的模式和社會限制條件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但是我們卻看不到社會限制條件怎樣才能真正地與個人能力和互動相結合,這可能也留下了他在解答秩序問題時一個經驗層面的缺陷。
以齊美爾為代表的文化決定論認為文化依據而且只有文化依據是造成男女兩性行動差異的根本原因。行動中的每一個變化,穩定的每一個源泉,都必須從探究文化意義本身去發現對行動發生作用的事實。這種社會學唯心主義的形式,采用非理性形式的行動概念,通過確認文化結構的存在來解釋社會秩序問題,將共同秩序看作為一種文化系統。意義是文化開始的基礎,離開文化系統本身去解釋社會秩序和行動的變化將變得非常困難。但是社會現實是多面向的,具有多維性的特征,如何在文化唯心主義和以社會學進行推理之間的張力間,加入制度、互動社會元素的分析,可能將是研究者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沖突理論傳統下進行的性別研究試圖為經驗研究提供一種深刻的模型,在這一模型中我們似乎可以追尋到“行動”的蹤跡。他們認為導致性別分層的地位差別源自對物質資源或信息的控制權力的不同;導致群體間的不平等與意識形態和道德控制是分不開的。他們堅持認為性別資源的動員及性別運動和沖突嚴格受到外在經濟和政治條件的制約的這種工具性強調,忽略了情感和理智“社會”中介的規范性標準。由于政治經濟的影響所帶來的個體行為動機的工具性,使得男人和女人無緣進入非理性情感和理想的世界。因此在沖突理論傳統下發展而來的性別研究,將沖突和秩序視為一種實際存在的特殊可變的經驗條件。而不是作為一般性的理論假設去發展他們的理論的。
現代社會秩序反映了現代社會主體在基本利益方面的共同性和一致性。是社會主體共同利益的集體意志表象。社會秩序在社會主體的行動過程的交互建塑關系中生成,同時,社會的秩序及其變動也反映在社會行動的各個方面(價值取向、動機、意圖、目標選擇、手段、行動方式等)。作為行動關系的基本構架,社會秩序體現了社會行動主體間關系的結構狀態,社會行動過程的模式化、結構化。社會性別理論的核心在于說明社會性別差異,在于說明社會性別制度如何規范了自然性別,這種社會性別制度又如何在社會制度及個人社會化過程中得到傳遞和鞏固。在社會制度及個人社會化過程中,不同的社會性別范疇的社會主體間的行動關系狀態又通過社會行動過程模式化、結構化了這種結構狀態。通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上述理論從不同面向論述了社會主體的行動關系的結構狀態。但是對于社會行動過程,社會行動過程所產生的意義效應的闡述不足。因此如何將關于社會性別的主張與關于行動的主張聯系起來,可能將成為有價值的社會性別理論研究空間。
三、本土化的社會性別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對社會性別理論訴求所做出的種種綜合努力是為了從理論上討論應當如何建構各種社會關系,討論現存的不平等和實現平等的各種策略:對有關性別的各種社會、文化、經濟、心理與政治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釋。進而解答“社會秩序何以可能?”的問題。然而,學術研究或理論工作并不能等同于對婦女的賦權,也不能實現聯合國所提出的將“平等與發展’作為全世界提高婦女地位的最終目標。只有通過為了婦女的發展和女性所作的發展的種種可能性工作才能展示社會性別知識的潛能。同時,批判性地反思婦女工作的各種范圍和實踐,發展分析框架以幫助我們理解社會變化和女性在其中的任務,使性別知識及經驗成為可見的并且挑戰父權制的知識和工作方法(Dawn Currie,Noga Gayle,Patricia Keays,1998)。中國社會學雖然不像西方社會學那樣學派之間壁壘森嚴,但不同學者的理論取向仍時有沖突,中國現有的各種社會學理論只不過是對中國社會現實不同側面的解釋,它們最終需要從實踐中走到一起來。
時至今日,中國女性學,性別研究正在朝著不斷超越、有所創新的方向努力,他們批判地吸引西方社會性別理論,根據中國的本土經驗,創建出對中國性別問題有闡釋和解說能力的知識與理論。王金玲根據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提供的以中國期刊網核心期刊數據庫為主要索引來源,以95婦會《北京行動綱領》所劃分的十二個關鍵領域為基礎,注意到中國大陸婦女生存發展和婦女運動的實際狀況,參考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提供的論文歸類框架,根據著述的不同目標人群指向,近五年在女性/性別社會學及分支領域的論文可劃分為16個方面:經濟、文化、參政、環境、教育、健康、貧困、反對針對婦女的暴力、法律與權利、民族、女童、老年婦女、婚姻與家庭、婦女組織與工作、提高婦女地位的機制、學科建設。這些豐富的學術成果以及跨學科研究說明中國的性別研究的學術水平正在不斷得到提高。從而使學科建設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且,社會性別研究開始進入主流學界,在主流學界逐漸獲得認同與肯定。目前,雖然在性別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本土化的性別理論建設還不夠充實完善,學科體系也不夠規范。某些概念和方法還不夠嚴謹。目前仍然缺乏原創性的理論研究和普適性的實證研究指導女性研究和婦女工作,一些陳舊、重復、老套的出版物對性別研究知識的傳播并沒有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鑒于此,我們只有將西方的性別理論結合中國的實際背景條件。并將之應用于中國的本土實踐,再現本國的性別知識和經驗,并且將這種再現過程通過話語和非正式的語言慣例創造和維持社會性別范疇推動本土化的性別理論和方法的發展。這樣才能推動性別研究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各種社會現象進行分析,進而挖掘出存在于社會權力結構和體制中導致兩性不和諧的深層因素、促進傳統性別觀念的深刻變革,建構多元的、理想的社會性別規范。使男女兩性在社會發展中最終實現平等、和諧的共同發展。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