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美國學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主題是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民主政治制度,培養公民權利和義務意識。增強國家認同感,加強社會凝聚力和多樣性教育,促進對政治系統與經濟體系之間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其理論與實踐中突出政治教育價值,體現了適應性和主導性的統一,具有顯著的多樣性和層次性特點。
關鍵詞:美國;公民教育;目標內容
中圖分類號:G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1-0136-03
公民教育是支撐美國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承載著培養美國民眾國家精神、民主價值觀念和公民意識的歷史使命。其根本目標在于促進民眾對美國政治思想、政治體制和政治權力的認同,體現出極強的政治價值。面對國內外政治、經濟局勢的發展。美國公民教育以國家利益至上為根本出發點,不斷調整其公民教育的主題和內涵,更加突出公民教育的政治教育價值。旗幟鮮明地宣揚美國國家利益與核心價值觀,并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美國公民教育的歷史沿革
早在18世紀美國建國之初,其締造者就認為需要有一種維護民主政體的政治主題教育,因為“只有教育才是保護美國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堅強護盾。是解決公共事務的基礎保證;共和國的福祉取決于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自由而普遍的公共教育是培養民主政治社會具有民族凝聚力、豐富知識和高度職責意識的公民的最好方法”。美國早期的政治領袖已經認識到“民主公民”(democratic citizenship)教育對鞏固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并把之作為美國公共教育的理性基礎。托馬斯·杰弗遜曾指出:“民主公民的知識、技能和品行在人們身上不會自然產生,它們必須通過對一代又一代人的有意識的教導才能實現。”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美國在1790年代便出現了學校歷史和政治課程,并通過這些課程把民主政治價值傳輸給青少年學生。
19世紀前期。美國公民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國家更高形式的統一,因此著重強調“愛國主義的情感、熱愛人民的情操、敬愛上帝的精神是優良品德的基礎,愛國主義必須被作為最高貴的社會品德”。但是這一時期公民教育中有關政治知識學習和政治參與技能培養方面的內容很少。美國內戰結束以后。公民教育更加突出學生政治品質的培養,在自由、民主、平等、博愛和愛國主義的品德基礎之上,增加了艱苦奮斗、誠實正直等品德修養內容。此時的公民教育也注重與政治現實相結合,許多教材涉及國家分裂的危險、奴隸制的罪惡等內容。19世紀美國著名歷史學家霍拉斯·曼曾把這類教育稱為“政治教育”。并認為美國的公民必須“理解他們所身處其間的政治的某些真實本質”。H他極力宣揚學校應成為“政黨政治的舞臺”。政治知識應突出政治機構或體制的組成形式方面內容。但直到19世紀末期霍拉斯·曼所堅持的“政治教育”依然沒能得到重視。
進入20世紀后,美國公民教育發生三方面重要變化。第一,國家的強盛、美西戰爭和一戰的勝利使美國民眾群情激昂,公民教育中的愛國主義有軍國主義情緒和傾向;第二,大量移民的涌入、頻繁的暴力沖突、地方政府的腐敗、共產主義的蔓延、種族群體的革命言論等都對美國民主政治社會的憲法秩序的穩定性和政府統治權威都產生威脅。公民教育開始關注外來移民美國化的需求,極力宣揚民主政治的歷史價值,強調公民的忠誠;第三,強大的生產力和消費力加速了美國現代化進程,基于個人主義傳統的公民教育更加強調公民的自力更生和自我決策。為適應這些變化。“社會科”課程在學校公民教育領域應運而生,它包括歷史課、地理課、公民學和政府、社會學和經濟學相關知識。社會科教學緊密圍繞社會重大問題和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展開。以期對學生產生某種直接的“社會功效”,幫助他們積極有效地參與促進社會健康發展之中。公民政治參與技能的訓練也在社會科教學中初步顯現,在課程活動中幫助學生養成民主社會中的良好習慣和以民主的方式表達見解。與此同時,公民教育也開始關注長期處于政治和教育生活主流之外的少數民族群體和弱勢群體。
二戰以后,世界進入冷戰格局,尤其在蘇聯衛星升空的刺激下,美國大力發展有利于增強國力、發展經濟和提高科技實力的“功能性”教育。高科技革命使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公民教育有相對弱化的趨勢。六、七十年代的左翼學生運動和反戰浪潮的沖擊。嬉皮士、吸毒及墮胎等社會問題的層出不窮。使得公民教育成為美國社會關注的焦點,并引發了公民教育研究的高潮,美國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現代公民教育理論的策源地。80年代后,世界經濟一體化、政治多元化趨勢日益加劇。各國文化交流愈加頻繁,美國公民教育開始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并重,注重培養公民的批判精神和社會參與能力。里根時代確立的教育改革精神指出,教育要為滿足未來的經濟與道德服務。培養學生不僅僅是為了就業,也為了其人生價值的實現。喬治·布什在競選總統時也強調“智力與品德相結合”的教育目標。90年代以后,一系列教育法案的出臺,使美國公民教育得以迅速發展,各種學校課程的“國家標準”不斷提高。公民教育觀逐步從側重個人領域、私利領域轉到社會公共領域,促進了美國公民素質的提升。與此同時,隨著世界多極化的進一步發展,恐怖主義和海外戰爭等國際問題接踵而至,使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挑戰。美國公民教育在繼續強調民主政治體制和國家認同的同時,也不斷地增加了新的主題和內容。
二、當代美國學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主題
(一)認識和理解民主政治制度,培養公民權利和義務意識
幫助公民更好的認識和理解美國民主政治制度和憲政民主的基本價值和原則。培養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意識是當代美國公民教育的首要主題。在初等教育階段,雖未明確設置公民教育的顯性課程。但有許多以公民教育為主題的活動課程。學生在這些活動課程中通過確立規則、選擇和表達各自觀點,借此深化對民主的理解,并通過學習著名領袖人物的生平和社會公共事務來了解美國的政治體制及其組織結構等。中等教育階段(6-12年級)開始普遍開設政府,公民科和歷史課程。其中,政府/公民科是有關民主、政治體制、公民權利和義務的正式課程,主要講授美國民主政治制度、美國憲法原則及其價值、聯邦及州政府組織結構和功能、法律制定過程、公民權利和義務等知識。有時也討論兩大政黨的政策。學生們能夠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積極討論時事問題,自由表達觀點。這有助于激發他們對政治領域的濃厚興趣,培養質疑、批判思考的精神。歷史課主要介紹美國民主政治體制在殖民時期、獨立戰爭時期、南北戰爭時期和當代的歷史沿革。同時幫助學生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了解人類的經驗,讓學生對過去、現在和將來有著連慣性認識。美國有45個州的大多數學區在中學均開設美國政府或公民課程。大多數學區還開設有關州歷史和州政府方面的課程。以及有關犯罪和消費者權益法在內法律課程。同時。民主意識的培養和公民角色的訓練不僅通過課堂教學。還通過豐富的輔助課程和課外活動來進行。學生經常參與模擬總統競選、模擬法庭、社區服務、俱樂部、競選學生干部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既增強了青少年學生對美國憲政民主政治的理解與信仰,也促進了公民權利義務意識的養成。
(二)增強國家認同感
增強公民的國家認同感是美國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標和基本價值。有權威調查顯示,在歐美18個國家中,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最強。普遍認為在美國能獲得更多的“自由”和“民主”,“可以比其他國家的人獲得更多的自由去表達我們的信念。”如此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國系統完善的并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公民教育體系。少年兒童在上學伊始,就學習唱國歌、畫國旗。學校舉辦各種轟轟烈烈的國家節日慶祝活動和文藝表演活動。學生所在的社區、城市、州直至國家都反復渲染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和最先進的國家和以做美國人而感到驕傲的觀念。同時。課堂教學中有關國家歷史的學習和討論對加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也起著重要作用。“國家認同”在某種程度上是與一系列有關美國的“故事”(如國家的誕生、節慶、奮斗歷程、英雄和領袖人物)聯結起來的。這些故事適合通過歷史課教學傳遞給學生。此外。公民教育教師還經常向學生傳遞關于《美國聯邦條例》、《獨立宣言》、《美國憲法》、《權利法案》以及《葛底斯堡演說》、《我有一個夢想》等著名演講的知識和思想。美國學校對青少年國家認同感的教育,不但通過規定的課程教學,而且注重利用校內外環境設施對學生進行外部誘導。浸染于學校內外強烈的“美國色彩”氛圍中,學生自身對國家認同感就有強烈的主動需求性。
(三)加強社會多樣性教育
移民潮流的高漲和各國之間頻繁的交流使美國社會比其他社會更具多樣性。多元文化并存、多元價值選擇,都意味著公民教育必須要考慮社會不同群體各種利益與文化的不同需求,這就從客觀上要求美國社會要兼容多元文化和尊重差異存在。在種族隔離現象結束和1990年《殘疾人教育法案》頒布之后,新移民導致人口結構的變化,少數民族人口逐漸增多,使美國公民教育的多樣性需求大大增強。公民教育的多樣性是讓青少年學生認識和了解那些屬于被隔離或“被剝奪權利”的群體,如不同種族群體、移民群體、不同母語群體、不同宗教群體等,幫助學生從其他文化的視角審視和理解本族群的文化,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特性和價值的理解。給學生提供民族和文化的選擇權,尊重多樣性存在,減輕和消除弱勢族群所受到的歧視,促進社會公平與機會均等。
美國大多數學校都開設了有關社會多樣性問題的如種族科/民族科課程,歷史課程中涉及的種族內容也占較大篇幅。學校公民科和歷史教材中都強調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并描述美國的移民政策,討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移民潮問題,也注意探討早期奴隸移民的生存條件、宗教、教育、藝術品和音樂等。在教學方面根據不同學生的文化經驗、族群特性、社會地位和性別差異采取與學生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多樣性教育使包括教育機會均等、社會公平、反種族歧視、反性別歧視、反殘障歧視等問題都很好地貫穿于當代美國公民教育中,成為美國多元社會與文化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促進對政治系統與經濟體系之間關系的認識和理解
美國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市場經濟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提高公民經濟素養是培養現代公民的必要過程。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學生在初等教育中接觸到少量有關經濟原則和政治體制相互關系的知識。在中等教育中則學習到有關國內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知識以及世界經濟和世界政治關系的知識。部分州的中小學甚至開設了單獨的經濟學課程。在美國,有16個州的經濟學被作為高中學生畢業的規定課程之一。經濟教育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到自由市場原則指導下的美國經濟體系,了解到經濟與勞動之間的關系,政府提供基本的服務如政策、消防服務和垃圾運轉等對經濟的影響,以及政府職能部門在改善失業、疾病、無家可歸和自然災害方面所承擔的責任。同時。該主題教育也通過各類活動進行,如讓學生通過購買商品去了解各種稅務知識,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日常經驗獲取關于經濟和政治體系之間關系的一般知識。應當指出的是。在所有公民教育教科書中,都有為資本主義粉飾太平的強烈意識,都強調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對立。資本主義被解釋為一個全社會所有成員共同參與經濟決策的體系,少有貧窮或資源分配不公的情況。而對資本主義經濟弊端極少提及。從這些內容看,美國公民教育通過促進青少年對政治系統與經濟體系之間關系的認識和理解,極力捍衛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根本意圖。
三、美國公民教育目標內容的特點評析
(一)公民教育中突出政治教育價值
政治教育始終是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美國人始終在政治和教育之間進行著兩難的選擇:他們既相信教育是民主社會健康發展和永葆青春的基礎。卻又認為民主公民教育不應該涉及到“政治教育”的色彩,否則便是政治控制而非民主的教育。但兩百多年以來美國人在高度重視公民教育的同時,絲毫不忘在其公民教育中貫徹政治主題教育。當代美國公民教育更是旗幟鮮明地宣揚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以公民教育之名行政治教育之實。其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憲政式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有能力負責任的社會、政治參與者”,并將之作為政治體系保持穩固的基礎。因而具有很強的政治導向作用。無論從歷史發展還是從目標內容、實施途徑看,美國公民教育始終具有明顯的政治教育取向,其本質要求是塑造與美國憲政體制相適應的政治人,強化公民的政治認同,促進公民的政治參與。根據美國立憲中心(National Constitution Center)在1997年公布的關于憲法的民意測驗顯示。91%的人認為美國憲法對自己很重要,89%的人以憲法而自豪,67%的人認為美國憲法應成為其他國家的榜樣。從中可以看出美國公民教育的政治認同效果顯著。
(二)公民教育體現出適應性與主導性的統一
美國公民教育隨時代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教育主題。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成立初期,為維護新生的民主共和國而讓民眾了解并認同美國政治制度和國家理念,突出好公民、愛國心教育。國內戰爭前夕,公民教育中突出渲染國家分裂的危險,直言奴隸制的罪惡。20世紀前期,圍繞公民教育出現的三大變化,開始關注公民參與技能的訓練,培養民主社會公民的良好習慣,同時開始注意少數民族群體和弱勢群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突出公民品德和價值教育。及至當代,恐怖主義刺激著美國人的神經,戰爭考驗著美國人的道德,世界多極化發展挑戰著美國人的霸權心理,加之社會多樣性需求,美國公民教育及時調整相應的主題。加強公民對民主政體的認同,培養公民的權力和義務意識,教育公民尊重多元文化并存、價值多元選擇和民族固有差異,提高公民對政治體系同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認識等。盡管美國公民教育的主題隨時代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公民教育內涵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的豐富和擴大,但對公民進行憲法和其他宣言、法案思想的傳播和灌輸,努力培養公民社會參與技能,宣揚美國的三權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念始終是美國公民教育的主旋律。具有很強的主導性,也體現了政治教育對公民教育的主導作用。
(三)公民教育具有多樣性、屢次性特點
美國公民教育無論是在目標內容方面,還是在教育途徑和方法的選擇運用上都呈現出多樣性與層次性的顯著特點。其公民教育目標是多元化的。既強調公民對國家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的認同,又強調個人批判意識的培養:既強調社會團結,又強調多元選擇;既強調憲政式民主政治所需政治參與者的培養,又強調公民個體精神的培育。教育內容方面,不僅包含政治系統相關知識的灌輸,也包括公民良好習慣、情感、志趣和愛好的養成,不僅有愛國主義、法制觀念的培養,還有個體批判精神的培育。根據教育對象的年齡、專業、興趣及個性特點的不同,來決定教育目標和選擇教育內容。在教育途徑和方法方面。通過學校、家庭、社區、宗教、政黨和大眾傳媒等各種途徑和方法整體推進美國公民教育實踐。同時努力整合各方面教育資源力求實現效果最大化。同時。美國公民教育在目標制定、內容設置和方法選擇上。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公民都有適當的考量。中小學教育主要是公民知識的傳授、公民技能的培養和品性的養成。主要通過開設公民科、社會科和歷史等課程以及課外活動,如模擬法庭、模擬選舉活動等。大學階段以知識教育為載體。通過開設大量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促進學生在一個新的高度以自主的精神去理解和把握他們所提倡的價值觀。這些都較好的解決了公民教育中的層次性問題。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