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企業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制約角度論述了企業發展與和諧社會的關系,指出和諧社會對于企業發展的要求就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只有企業社會責任提高了,企業更加關注環境,循環經濟才能付諸實踐,企業與社會才能和諧發展。企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和諧社會;循環經濟;企業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F1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1-0152-03
一、和諧社會的觀點的提出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是黨中央第一次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第一次論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相關內容,成為新一屆黨中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的起點。
2005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全面論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成為指導全黨探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規律、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武器。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強調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和諧社會是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是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基礎之上的富裕社會。《決定》的通過標志著黨中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的成熟,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二、企業發展面臨的環境制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迅速,從1978年到2006年28年間,GDP從0.365萬億元到2006年的20萬億元,年均增長9.7%,2006年經濟總量居全球第四。經濟發展進入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然而當用和諧的發展觀來審視經濟發展的質量以及可持續性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在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經濟的增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環境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氣候異常、沙塵暴、居住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從環境角度來看,國內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幾大因素的制約:
(一)資源短缺。從自然資源的占有量來看。目前我國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銅和鋁土礦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儲蓄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42%、18%、7.3%。我國重要資源的對外依存度較高,鐵礦石、氧化鋁、銅、原油等資源都依賴進口。資源的短缺將導致企業成本升高、盈利水平下降、競爭能力下降,影響了企業的長期發展。資源的短缺要求企業的發展從粗放型的方式向節約型的增長方式轉變。減少企業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不必要的浪費。

(二)資源利用率不高。近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屬于低水平下的高增長,而不是投入產出效率的增長。2003年,我們消耗了全世界21%的鋼材、31%的煤炭、25%鋁、40%的水泥,33%的棉花。但當時的GDP只占世界的4%。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經濟增長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單位GDP產出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倍多。我國人均能源消耗是美國的6-7倍、印度的4倍。對于資源的低水平利用,不僅造成了大量的浪費,而且創造的價值較低。產品附加值低。企業利潤率水平處于低級階段,也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環境污染帶采的壓力。在資源緊缺的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面臨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危險。“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如:水環境每況愈下、大氣污染嚴重、固體廢物排放量日益增加等現象。“先污染,后治理”的企業發展模式不僅使國家經濟發展蒙受了巨大損失,而且直接降低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2007年6月發布的《2006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有關數據:2006年,國家環保總局共接報處置161起突發環境事件。比上年增加85起。這些事件都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身體健康。社會對于生存環境和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關注要求企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對于環境污染的治理。
因此,不論是資源的稀缺性還是環境污染,都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約束力量,企業在日常經營管理中應該將環境因素納入企業管理決策之中。
三、和諧社會、循環經濟和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
(一)和諧社會要求企業發展循環經濟
構建和諧社會,既要實現經濟富裕。又要保持環境友好。《決定》指出:“要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節約能源資源。”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對于生活環境的安全性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我國數量擴張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至今沒有根本轉變,GDP的增長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來維持。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國的GDP增長了10多倍。而礦產資源的消耗也增大了40多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能源消費翻一番、犧牲環境的代價支撐了GDP翻兩番。這樣的發展是不可能長久持續下去的,是不可取的。企業如何才能保證與環境和諧發展、保證可持續性的發展。是和諧社會對于企業的要求。實踐證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正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解決資源環境制約問題、減少環境污染、加強生態保護的最佳途徑。
循環經濟是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結合在一起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發展循環經濟是企業緩解資源約束矛盾的手段。中國資源稟賦較差,總量雖然較大膽人均占有量少。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資源消費的增加是難以避免的。如果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是不可能實現的。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可以有計劃的回收利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副產品,大大節省原材料的用量,減少資源短缺的壓力。
發展循環經濟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使得環境因素成為企業進行決策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企業基于循環經濟的要求,通過制定符合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目標,從而影響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過程。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企業。
隨著環境約束的加緊,環境規制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日益成為制約環境規制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如果說追逐利潤是目標函數,那么環境因素已經成為企業在追逐利潤的一個限制條件,企業必須在滿足環境需求的情況下尋求利益的最大化。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建設的快速推進,資源需求持續大幅度增加,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成為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構建和諧社會,既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又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出路。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企業社會責任
中國目前的循環經濟實踐多為政府主導在先,企業參與在后的自上而下的行為,企業沒有動機去主動參與。但要使循環經濟模式成為一種普遍的生產、消費乃至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僅靠政府主導是不可能的,必須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探索一條上下結合的發展路徑。實現在政府指導和支持下的企業自覺參加、公眾積極響應的模式。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維持企業內部的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和諧。二是企業外部對自然環境、對社會各利益相關者的義務。企業的管理者不但是股東的受托人,同時也是顧客、員工和周圍社區的受托人。管理者不但要滿足股東利潤最大化,還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主動履行環境友好并承擔對員工以及利益相關者,如顧客、社區、債權人等的責任,至少不應損害他們的利益。不僅致力于可以客觀評價的短期經濟利益,還要著眼于與社會和諧共進的長期目標。企業應該明白,承擔社會責任最終受益的是企業。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承擔社會責任可以使企業贏得更好的聲譽、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同時也可以在市場中更好地體現企業的文化取向和價值觀念,為企業發展營造更好的社會氛圍。要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是要對于企業在環境污染治理上進行資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進行觀念的更新。將循環經濟的理念深入到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這就需要企業管理者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加強企業戰略發展的眼光。企業是否主動進行環境管理,發展循環經濟,不僅僅與政府的規則有關,還與企業的管理者的素質、企業的戰略定位以及社會環境因素有關。
傳統觀念認為企業在參與循環經濟時。治理環境和污染必然會提高企業的成本。必然減少企業的盈利空間,進而削弱企業的競爭力。作為一個理性的選擇,企業在沒有補償的情況下是不會主動選擇參與循環經濟的模式來進行環境管理。而邁克爾,波特認為,有效的環境規制在提高企業成本的同時,可以通過創新補償與先動優勢等途徑為企業創造收益,部分或全部彌補企業遵循環境規制的成本,甚至是給企業帶來凈收益。前者是僅僅從成本的觀點出發來決定企業是進行環境治理,后者不但考慮了成本,還更多的考慮了與企業發展相關的利益相關者的影響。企業關注環境因素,從長遠的利益來看,不但可以對于消費者和員工的自身健康負責。企業還可以借此應對來自環境的壓力,并在利益相關的社區公眾中樹立良好的環境形象。
企業社會責任是制度理論在企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體現。制度理論認為:社會的法律制度、文化、價值觀等成為人們廣泛接受的社會事實,具有強大的約束力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同時也可以幫助組織提高社會地位,得到社會承認,從而促進組織間的資源交往。如果沒有制度的約束。人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結果,就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混亂和低效率。從制度理論的角度來看,發展循環經濟,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不僅僅是國家法律制度的要求。也是人們廣泛接受的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對于企業的行為起著約束作用。
企業社會責任的興起反映了現代企業存在價值的演進。傳統經濟學認為,企業是市場經濟中自利的基本經濟組織,其經營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因而十分強調對股東權益的保護,但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條件下,為了生存和發展,企業不得不承擔起維護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理權益。企業的價值已經不僅僅是為股東創造財富,還要為其他利益相關者承擔責任。
(三)企業社會責任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涵
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享用社會資源獲取利潤的同時也肩負著社會責任,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遵守環境保護法規,履行環境保護義務:第二是自覺保護環境、注重節約資源;第三是發展環保經濟,實施清潔生產,預防污染,保護生態,通過主動履行環境責任來優化企業形象,贏得發展機遇。
科學的企業發展觀要求企業改變企業發展的傳統的思維模式。樹立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觀念,實現企業經濟指標與環境保護指標和諧發展、企業經濟實力與社會貢獻力和諧發展。一方面通過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影響社會、服務社會、回報社會,另一方面通過良好的社會信譽、社會影響力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更好更快地發展。
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它符合社會整體對企業的合理期望。不但不會分散企業的精力,而且能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聲譽。企業社會責任是和社會的重要內涵,表現如下:第一,有利于調整企業與社會,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二,有利于調整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使公眾了解企業,提高企業的知名度。樹立可信賴的企業形象;第三,有利于調整企業內部的人際關系,激發員工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企業社會責任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實現財富優化配置的良好途徑、是調節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的有效杠桿、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穩壓器,并且是公共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保護屏障構建。
四、和諧社會、循環經濟、企業社會責任三者之間的關系
從企業發展所處的環境因素的角度來看,和諧社會、循環經濟、企業社會責任三者之間的關系如圖一所示:和諧社會是整個社會的發展總目標,循環經濟是達到目標的方法,企業社會責任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驅動力,同時。社會責任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涵之一。要想達到和諧社會這個目標,作為企業,在其發展戰略上就應該拋棄舊有經營管理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企業與環境之間的和諧互動,而發展循環經濟不是空口說說而已,企業也必須有推動力。才有動機去發展循環經濟。政府的規制和市場的需求可以說是外在的驅動力,而內在的驅動力是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建立。社會責任的建立與企業管理者的素質、企業的戰略定位有關。此外,企業的社會責任又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調節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的有效杠桿。三者之間是層層遞進、相互影響的關系。
在發展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離不開企業的參與。企業發展需要和諧社會所創造的良好環境,同時企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從環境因素的角度來看,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就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而要落實循環經濟在企業中的實踐,就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合理的企業組織結構,處理好企業內、外各種相關利益群體的關系,企業社會責任的實施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它對于在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