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 2月,河北省文物局邯鄲峰峰礦區文物普查隊,發現一處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具有濃郁冀南特色的清至民國時期的民間寨堡式古建筑群,當地人俗稱“王家大院”。
該古建筑群位于礦區界城鎮西老鴉峪村。該地域地貌特征為,西部是山地或半山地;東部為丘陵。西老鴉峪與東老鴉峪中間有一南北向河流為界,河上架橋(此橋是兩個村往西通公路的出口)。王家大院位于該村的東部河邊,隔河與東村相鄰。此處以前是村民居住區,近十年村委會在村的西北部另批建新居住區,原住戶都已遷出,現已無人居住。

王家大院整體面積為四萬平米(實際可能還多),為不規則方形。布局以東西路為界,路南建筑規模較大,檔次高、施工講究,占總面積3/4。而路北建筑檔次低、規模小(沒有樓式建筑),占1/3。形制以磚木結構、硬山、布瓦頂四合院為主,占95%,另有幾處硬山布瓦頂、二層樓式院落為重點建筑。并以正房(西房)、南北廂房、東倒座、垂花門和影壁等幾部分組成,在街道交叉處有穿心樓式堡壘建筑等。
這處寨堡式古建筑群的主要特點是:1、所有院落正房均坐西朝東,與傳統古建筑的朝向不同,比較特異。2、居住與防御一體,所有院落均有防御設施,并在建設時已設計完成。如八角樓上有了望室、射擊孔。每處院落都隱藏有射擊孔,隱藏在影壁上、角落處。并有疏散隱藏的地道,以備防御失敗后轉移,一般在水缸或其他處。3、講究裝飾,如門窗上的木雕作、房屋墻壁上的磚雕飾、影壁上的花鳥和樹木雕飾。4、中心建筑為幾座兩層樓(有九間或七間式)。這些樓的做法比其他建筑檔次高、作工精,均是磨磚對縫壘砌。

王家大院為何人所有?據近幾年當地相關部門人員調查后匯集的西老鴉峪《王氏大院》書中所載:當地發現的民國十六年王姓墓碑記載,這一大規模古建筑群,在民國時歸王氏家族所有。王氏家族在清代曾出過一位國子監大學士王心銓。另記載王氏一族,在清代從河南遷移至此,其最早的王××之妻系河南林縣人氏,葬于此地。

受時間限制,普查隊未做更多工作,只查閱了部分資料,有些資料并不全面,可用價值低。所以對王氏一族的政治、經濟情況不明。但以下幾點較為明晰,可資借鑒,也是與書中所載較為吻合。1、防御是為了防土匪。2、峰峰當地有煤礦開采的歷史,如1號、2號、3號礦都有近百年歷史,2號礦距該村很近。3、這次在普查中發現的古窯神廟碑有煤礦的記載,如和村窯神廟在清同治年重修捐款碑中,有李××窯捐8元、張××窯捐5元等記載。據此分析王氏家族可能與開煤礦有關。

這次普查中發現,古建筑分布在邯鄲西部武安、峰峰、涉縣等處較多。一般都為四合院形式,只有王家大院和峰峰和村何家大院規模較大,但何家大院已被幾戶分割買下,有拆毀,原貌已失。猶顯王家大院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