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館始建于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是浙江省內最大的集收藏、陳列、研究于一體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為我國早期有影響的省級博物館之一。經過70多年的發展,現館舍由孤山館區、武林館區、古蕩文保中心、黃賓虹紀念室、沙盂海舊居和文瀾閣占建群等組成,總建筑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并在孤山和武林館區分別設立“浙江西湖美術館” “浙江革命歷史博物館”,形成了一個綜合性、多元化的博物館功能體系,在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和公民素質教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浙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文物大省和美術故鄉之美譽。考古發現證明,浙江史前文化十分發達,在距今…萬年前就有先民活動的遺跡、遺物,已發現距今一萬年的上山文化,八千年的跨湖橋文化,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5200年的良渚文化。從這些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玉石器、漆木器、絲織物、稻作物、泥塑、雕刻等,凝聚著古人的勤勞、勇敢與才智。特別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享譽中外,它們有力證明了長江流域同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和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進入古代以來,浙江出現了諸多歷史閃光點,并創造了讓人贊嘆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
浙江省博物館最早的藏品可追溯到1 929年,是杭州舉辦首屆西湖博覽會時留下來的展品。1984年浙江省博物館自然部改浙江自然博物館,相關自然類文物藏品也隨之劃轉,于是歷史文化遺產和人文藝術品等成為浙江省博物館的主要藏品。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目前館藏文物已達10萬余件。新石器文化的陶器、玉器、絲綢,商周的印紋陶、原始瓷,春秋戰國的越國青銅兵器,漢代會稽鏡,唐五代越窯秘色瓷、雕版印刷、佛塔、造像、經卷,宋元龍泉窯青瓷,南宋官窯瓷器、金銀貨幣,明清書畫、工藝等獨具特色的文物,向人們展示了浙江大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燦爛文化。
史前遺粹
據初步統計,浙江境內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一百處以上,主要分布在寧紹平原和杭嘉湖平原等地,其中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被稱為浙江史前考古的“雙璧”。
河姆渡文化是因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被發現而得名。據碳十四測定年代,它最主要的文化層距今七千年,其中出土的一些精美文物,震驚世界。
越國瑰寶
越國是浙江有史料記載的第一個王朝,是春秋時期越族建立的國家,從公元前6世紀末越王允常拓土稱王,到越王勾踐時發展到鼎盛。越族先民們在長達200余年的歷史中,創造了璀璨的文化,至春秋末,成為五霸之一的東南霸主。
青瓷擷英
浙江是青瓷的發源地和制瓷中心。至遲于東漢中晚期,以浙江上虞小仙壇窯址為代表的寧紹平原東部窯業區,已經燒制出了成熟青瓷。在千百年的制瓷歷史上,浙江名窯輩出,無數處窯址至今仍靜靜地沉睡于這片古老的大地上,其中越窯、龍泉窯、南宋官窯等早已聞名遐邇。世界上許多地方的城市鄉村都留下了浙江古代青瓷的迷人倩影。青瓷,把大自然優雅的青綠色揉入晶瑩的釉層里,把凝聚著大自然的靈魂之色融入到燦爛的人類文明中,青瓷可以說是中國陶瓷燦爛而獨特的一支。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有濤贊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塔宮寶藏
浙江歷來有“東南佛國”之稱,隋唐時創建的著名佛寺不下幾百所。晚唐五代錢氏割據浙江,更是篤信釋教,自上而下重視佛事,大興寺廟,廣鑿石窟造像,雕刻佛位,建造佛塔。由于興佛,同時也促進了相關的石刻藝術、建筑技術、雕版印刷、書法等發展。五代吳越國末代國王錢俶,是一個十分虔誠的佛教信徒,聳立在杭州西湖畔的雷峰塔,就是在他統治時期花巨資建造的。這是一座與《白蛇傳》美麗傳說有關的千年古塔,1924年倒塌時,出土了一大批藏于塔身磚孔內的經卷等文物。2000年至2001年,為配合雷峰塔重建工程,對雷峰塔遺址及地宮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一批稀世珍寶,震驚中外。
銅鏡集粹
浙江地區的銅鏡大約從西漢開始廣泛流行。此后,與先秦浙江青銅禮樂器鑄造不發達的狀況相反,銅鏡鑄造業一直呈現了快速發展的特征。到東漢時,浙江會稽(今紹興)已經成為全國銅鏡鑄造中心之一,其鑄造的銅鏡,鏡背紋飾采用淺浮雕的工藝,俗稱“會稽鏡”,以畫像鏡、神獸鏡和龍虎鏡為主,成為中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標志。
宋代銅鏡已走向商品化和平民化,出現了鑄有商標字號的銅鏡。這一獨特的風格,在中國銅鏡發展的流變史上,又增添了濃厚的一筆。南宋浙江湖州以其獨特的地理經濟、人才技術優勢,成為當時全國產銷量最大的鑄鏡中心。已知的考古發掘證實,湖州鏡幾乎覆蓋整個國境,同時宋代海外貿易空前繁榮,湖州鏡也隨之遠銷到日本、朝鮮等地,并在明、清時期再度崛起。因此南宋湖州鏡是繼會稽鏡之后,浙江又一大特色銅鏡,雖其質量工藝和觀賞性等方面不及漢唐鏡那么上乘,但從銅鏡的流變和使用等方面看,其價值意義更大。
南宋湖州鏡分為官鑄和民鑄,兩者所鑄銅鏡均為索面。官鑄的銅鏡背面一般只有“湖州鑄鑒局煉銅”的牌記銘文;而私家鑄鏡牌記銘文內容則涉及廣泛,如銅鏡的產地、質量、業主、鋪址、價格和促銷廣告語等,其豐富的牌記銘文是南宋湖州私家鑄鏡的主要特點。其中以石氏家族所鑄的湖州鏡最多。
金銀貨幣
中國古代金銀貨幣是我國貨幣文化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具有固定形態的黃金貨幣,如楚國愛金,后又有西漢金餅、唐代銀鋌等。至南宋,鑄造金銀貨幣之風尤為盛行,傳世和出土了眾多不同銘文的金銀鋌、牌,印證了南宋時黃金已在民間自由流通、兌換、使用,而非皇宮內的“賞賜錢”。浙江地區出土的南宋金銀貨幣是研究南宋工商業和貨幣經濟的珍貴實物資料,也是浙江省博物館館藏貨幣特色之一。
書畫遺珍
自古以來,浙江在中國書畫發展史上不可或缺,作品紛呈,名人輩出。南宋有馬遠、夏珪;元代有趙孟顓,且著名的“元四家”中,黃公望、王蒙、吳鎮均米自浙江;明清時浙籍書畫名家迭出,流派眾多,有名的如浙派創始人戴進,武林畫派開創者藍瑛,水墨寫意鼻祖徐渭,晚清“海派代表”趙之謙、任頤、蒲華、吳昌碩,“西泠八家”丁敬、黃易、蔣仁、奚岡、陳豫鐘、陳鴻壽、錢松、趙之琛等。尤其是中國近現代書畫,雄峙藝壇的諸多書畫精英幾乎都是浙江籍。一代宗師黃賓虹、潘天壽,西泠巨擘張宗祥、沙盂海,國學大儒沈曾植、王國維、馬一浮……他們的藝術成就凸顯了浙江作為美術大省在中國美術史上的顯赫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