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爆發于四川省龍門山系的汶川映秀一北川一青川約300余公里的地質斷裂帶上,嚴重波及甘肅、陜西等省市,不僅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也使許多珍貴文化遺產遭到嚴重損毀。
據國家文物局7月中旬統計,在這場災難中,四川、甘肅、陜西等7省(市)有16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與都江堰)、25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受到不同程度損害,而處于震中的四川地區尤為嚴重。據四川省文物局統計,包括已被列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藏羌碉樓與村寨在內,四川共計有近千處地面文物受損,其中有8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總數的65%;17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約占總數的30%;還有80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不同程度損壞,約占總數的27%。
處于震中地區的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和平武縣,是羌族聚居區,共有人口30.6萬。此次地震中,僅北川一地的遇難者就有3萬多人,其中包括40多位羌族文化傳承人和學者。地震使羌族文化受到了重創。溫家寶總理在視察災區時提出,一定要保護搶救好羌族文化遺產。

現存在汶川、茂縣、理縣等地的羌族碉樓與村寨,主要沿河流山脈走向呈帶狀分布,分布的垂直空間大,高度在海拔1000米~2300米之間,海拔1000米以下低山地帶者較少,聚居和散居并存,以聚居為主。這些融入自然山水,原創性明顯的極具魅力的文化景觀傳承了羌族的建筑藝術、生產生活方式,反映了民族遷徙、社會環境、歷史事件、文化交流的歷史信息。它們的建造年代最早的可到漢代,晚的到清代,是羌族悠久建造歷史和獨特砌筑工藝的歷史見證。比較集中的如:“理縣桃坪古碉與村寨”“汶川布瓦山黃泥土碉與村寨”“茂縣黑虎群碉與村寨”,都經歷了歷史的風雨和1933年茂縣疊溪7.8級大地震以及此次汶川大地震的洗禮,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羌族碉樓與村寨的集中地靠近沿龍門山脈的地震帶,所以此次地震所受到的沖擊可想而知。據調查,阿壩州“古羌王遺都——蘿卜寨”被夷為平地,羌寨的房屋幾乎全部坍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汶川縣“姜維城古文化遺址”地面建筑嚴重損毀,其漢代夯土城墻和明代片石城墻全部垮塌,僅存基礎;桃坪羌寨、布瓦黃土碉、黑虎鷹嘴河碉群等村寨的部分民居成為危房,大多數土碉建筑存在結構性隱患。理縣桃坪羌寨有部分民居發生垮塌,其現存的三座碉樓除了頂部照樓受到損壞之外,其余部分頑強地抵抗住了大地震的摧殘,完好無損。“白頭羌——茂縣黑虎羌寨群碉”的損毀情況較為嚴重,碉樓頂部有局部垮塌、寨中民居部分垮塌,其余的墻體開裂、外鼓,梁柱斷裂或歪閃,均為危房;寨北祭臺垮塌,地面有裂痕,臺階毀壞;碉群中的1號四角碉頂部垮塌,東墻靠南有一自上而下的貫通裂縫,寬2厘米~5厘米,其余三面均為不同程度的裂縫;2號碉頂部垮塌,腰部以上有多道縱向裂縫;3號碉頂部垮塌,碉體有多處縱向裂縫;4號碉頂部垮塌過半,剩余部分也有多道縱向裂縫;5號碉保存完好;6號碉垮塌過半,殘存部分多道縱向裂縫。

在這次大地震中,羌族碉樓與村寨受損主要反映在:石木構建筑出現垮塌、傾斜、墻體開裂、脫落、基礎沉降、臺階斷裂、木構架脫榫或斷裂、墻體或建筑結構變形等嚴重、瓦面滑落移位等嚴重險情;山寨山體垮塌等嚴重險情;上遺址出現滑坡、泥石流等嚴重險情。不過調查表明,除蘿卜寨屬次生災害造成大面積滑坡,導致村寨的整體坍塌外,其余的碉樓與村寨都是局部受損。單體的碉樓大部分完整無損,出現的裂縫、沉降和局部坍塌現象,可采取修復性保護措施。羌族碉樓與村寨的完整性、真實性沒有受到特別重大的影響。千百座屹立不倒的碉樓,再次印證了其優越的抗震性和堅固的耐久性是羌族人民優秀傳統技藝的生動體現。
在災后重建工作中,搶救保護羌族文化被社會所廣泛關注。基于受損村寨民族文化的完整保留和傳統建筑工藝、技術的傳承,物質遺產方面的建筑局部和外表修復,非物質遺產的口傳心授,將更能客觀、真實地體現羌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對于藏羌碉樓與村寨的搶救保護,應該包括修復式保護、遺址式保護和重建式保護等多種形式;對非物質文化,如羌族釋比文化、羌族歌舞、羌族刺繡、說唱藝術等,可借鑒村寨博物館、民族文化生態村的成功經驗進行保護。
7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文物局在阿壩州理縣桃坪羌寨舉行了“羌族碉樓與村寨搶救保護工程”開工儀式,這是震后少數民族地區啟動的第一個文物搶救保護工程,也是國家文物局在震后啟動的首批“受損較重、價值較高”的兩個文化遺產搶救修復項目之一。
衷心感謝:為本文寫作提供了翔實參考數據的阿壩州文管所鄧勇先生,其中汶川、理縣、茂縣、等多個重災區的調查數據,是當地基層文物工作者在余震中冒著生命危險逐個現場調查、勘測提供的。茂縣博物館館長蔡清、金川文管所所長劉文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姚軍提供了碉樓的震后受損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