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悠古神奇水洞溝

2008-01-01 00:00:00
中國文化遺產 2008年4期

1923年,法國兩位既信奉上帝又熱衷追溯生物起源的神甫兼古生物學家桑志華(E.Licent)和德日進(P.Teilhard de Chardin)在寧夏靈武的水洞溝發現了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其后法國學者發表了研究成果,將水洞溝作為珍貴的古人類遺址廣而告之。在此之前,只有1920年桑志華于甘肅慶陽黃土底礫層發現的3件打制石器,向人們提示,中國可能在洪荒的遠古被先人涉足過。而當1920年代初瑞典人安特生(J.Andersson)在河南澠池發現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彩陶時,西方學者同聲認定它來源于西方,因為中國在那樣古老的時代不可能有如此高度發達的文化更不要說可以追根溯源到舊石器時代了。所以,水洞溝成了一個時代的標志和一種文化的象征。

透過水洞溝作為中國最早被認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光環,她所賦存的文化特質和意義其實更值得品味!1928年法國史前考古泰斗步日耶(H.Breuil)發表有關水洞溝石制品的研究報告時提出,在水洞溝出土的以長薄規整的石葉為標志的材料“可以同我們歐洲、西亞和北非已演變的莫斯特人類棲息地的材料相提并論”,水洞溝文化“好像處在很發達的莫斯特文化和正在成長的奧瑞那文化之間的半道上,或者是這兩個文化的混合體”,他并用“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來解釋這種文化趨同現象。水洞溝文化的來源和與此相關的史前東西方文化關系討論的序幕由此揭開。受意識形態影響和民族自尊心的驅動,中國學者在一段時間內一邊倒地認為水洞溝文化本土起源,是華北傳統舊石器工業的一個變體,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文化一部分,“外來說”受到鞭撻。另一種觀點則贊同法國學者的早期論斷,認為在從泥河灣到周口店的中國舊石器文化體系中,不存在孕育水洞溝文化的技術因素,因而它是來自于歐洲的異族文化。我國第四紀地質學泰斗劉東生院士則作出帶有文學色彩的論斷:“在水洞溝這個地處橫貫歐亞大陸的黃土地帶東端的遺址所遇到的具有與歐洲風格相似的舊石器文化,是東西方文化碰撞所進發出的火花”。在現代中國人來源又成為學術熱點、我們的直接祖先可能是數萬年前來自非洲外來移民的假說被一些學者提出并流傳的今天,水洞溝這個埋藏著中國舊石器文化體系中的另類的地方,又吸引了眾多人的眼球,新的調查、發掘與研究蓬蓬勃勃地開展了起來。其熱度之高,甚至被劉東生先生贊譽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文藝復興”!

新老更替八次發掘

從飛機上鳥瞰,水洞溝遺址所在地區環境多變,丘脊溝壑縱橫,地貌支離破碎,在一片灰黃的主色調中偶爾沿河谷出現窄長的綠帶。這里地處鄂爾多斯地塊的西緣,是銀川平原、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帶。

登極而望,水洞溝遺址西南約2公里坐落著靈武東山,南北走向,海拔1500米,向水洞溝方向逐次降低,順勢發育了5級階地。水洞溝遺址區就坐落在近河谷的低處,地貌部位屬于第1、2級階地,地表高程至此降至1200米,高出黃河水面90米。

現在看到的水洞溝遺址被一條名為邊溝的河谷分割為南北兩部分。邊溝是一條發源于遺址東約28公里清水營附近的常年有水的小河,自東向西流淌,沿途將鄂爾多斯臺地南緣沖蝕切割成兩壁屹立的深溝峽谷。邊溝在遺址西約800米處折向北流,穿越明代修筑的土長城而最終匯入黃河。據說邊溝在穿越長城時形成水洞,故此段河道被稱為“水洞溝”,舊石器遺址由此得名。

水洞溝遺址的崖面高約15米,由礫石層和粉細砂層組成,古人類的文化遺存就埋藏在這些砂石層中。按現代氣候帶劃分,水洞溝地處中亞干旱區南緣向半干旱區過渡地帶,年均氣溫8℃,年降雨量200毫米,植被為草原與荒漠過渡帶,動植物稀少,食物資源有限。生產力低下的古人類似乎很難在現今環境下生存。

1920年的某天,法國傳教士比·肖特(P.Schotte)在水洞溝東5公里的橫山堡附近發現一具披毛犀頭骨和一件打制石器。循此線索,1923年6月,時任天津北疆博物館館長的桑志華邀請德日進前來探考,后者正受著法國傳統天主教派的打壓,在苦苦思索著神創論與進化論的結合點。他們渡黃河,抵橫城,最終在水洞溝的“張三小店”尋到下榻之所。據說當夜幕降臨,萬籟俱寂,二人在月白風清中踱出小店,立即被對面斷崖上飛舞的點點螢火所吸引。疾步趨前,卻見裸露的剖面上遍布白茬茬的哺乳動物化石!這便是后來命名的水洞溝第1地點。二人很快雇傭了10位民工,12天中挖去80多平方米下的900多立方米土石,挖到驢、馬、牛、羚羊、犀牛、鬣狗等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逾300公斤的石制品。發掘之余,他們還在周圍開展考古調查,又編號了4處地點,在多處地方的地表和剖面上見到石器、動物碎骨、鴕鳥蛋片和灰燼等遺物遺跡。他們據此認為,在整個水洞溝盆地的黃土狀地層中,“埋藏著許多完全一致的舊石器時代制作場遺址。這是由黃土形成時期住在該地區的居民所留下的”。桑志華和德日進不僅首次在中國系統發掘了一處舊石器遺址,從而將史前人類在這片廣袤土地上生存繁衍的歷史推前數萬年,而且他們與法國同事的后續研究為學術界留下了水洞溝文化屬性和來龍去脈的謎團與懸念。 不得不提的是,法國學者從水洞溝發掘出土的這批石制品被悉數運抵法國,現在仍收藏在其研究所和博物館內。筆者于2002年到法國考察時有幸見到了這批流失海外的標本,不禁驚訝于他們數量的龐大和制作的精美。凝視許久,不忍釋手。

1960年夏,中蘇古生物考察隊開進水洞溝,遺址被第二次發掘。這只隊伍裝備著拖拉機、鏟車等重型器械。他們在桑志華和德日進發掘坑位的旁邊挖了個長寬各6米、深11米的探坑,挖出約2000件石制品。突然的一天,機械的轟鳴戛然而止,中蘇關系的破裂使聯合科考半途而廢!蘇聯專家打道回府,留下一堆機器輜重在歲月的流失中慢慢朽壞。細想起來,這也是不幸中的萬幸!任其開掘下去,第1地點富含科學資源的堆積恐怕消失殆盡了。

1963年8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支隊伍進駐水洞溝,開始第三次系統發掘。領隊者一頭鶴發,上穿粗白布短袖衫,下著有兩個醒目大補丁的肥布褲,風塵仆仆。他就是北京猿人第1頭蓋骨的發現者裴文中院士。發掘隊一改前兩次挖寶式的粗放做法,采取周口店式的自上而下逐層發掘,辨識出以磨光石器和石磨盤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上文化層)和以石葉等打制石器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遺存(下文化層),還發現1枚用鴕鳥蛋片制作的帶鉆孔的裝飾品。

1980年9月~10月,寧夏博物館和寧夏地質局聯合組隊,對水洞溝遺址進行了第四次系統發掘。發掘選址在1963年坑位的東北側,發掘面積約52平方米。這次發掘對地層予以更多的關注,劃分出16個自然層。在38天的發掘中,獲取石制品6700余件,動物化石15種,還有集中分布的灰燼和燒骨。

前四次系統的發掘之外,還有賈蘭坡、汪宇平、孫建中、周昆叔、黃慰文等學者的零星考察,以及更多的愛好者和社會賢達前來參觀和憑吊。當我們的國門重新向西方世界打開的時候,美國、法國、日本諸國學者的身影又時常在水洞溝的殘垣斷壁前徘徊,希冀能延續桑志華、德日進的神話。似乎冥冥之中遠古神明召喚著人們來到這里,又拋出若干謎團讓人們去解析:對水洞溝的石器工業該做怎樣的定性?這里的預制石核和系統剝制石葉的技術是基于傳統工藝的進步還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些石器的制作和使用者是本土人群還是外來的異族?他們來自哪里。又去了何方?

2003年7月,水洞溝驕陽似火。一支朝氣蓬勃的考古隊伍歡鬧著來到遺址區,帶著新的契機、新的問題、新的思考、新的裝備和新的規劃,水洞溝新的一輪發掘與研究的序幕拉開了。

在此之前的二十年間,一組西方學者發表的基于線粒體DNA的研究論文,在古人類學界掀起軒然大波。他們提出世界各地的現代人類皆由20萬年~10萬年前非洲的一位女性繁衍而生。其后中國的遺傳學家從Y染色體分析的角度支持這種觀點,認為現代中國人的直接祖先是數萬年前從西方遷徙而來,在此之前的諸如北京猿人等本土人類及其后裔,則在末次冰期中悉數滅絕。基于生物鐘的推理固然對人類起源與演化研究具有重大啟示作用,但最終的證據還在于人類化石和遺物。于是,水洞溝遺址所包含的“外來文化特點”再次引起關注,對上述假說的證明與證偽,皆不可越過水洞溝這道溝坎。恰在此時,隸屬國家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專項的“晚更新世中國人類起源、演化與環境因素”項目得以批準,并將水洞溝作為重點工作目標。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對前人科考與研究之薄弱環節的認知是策劃新項目的前提。水洞溝以前的發掘全部在第1地點進行,揭露面積很小;野外方法粗糙,標本獲取不全,出土層位未得嚴格的控制和記錄,缺失遺物分布狀況和埋藏學資料;沒有同步獲取年代學和沉積學、環境學樣本;出土標本在國內外分散存放,沒有進行系統的研究。由于這些原因,遺址地層、年代、環境、埋藏狀況和古人類活動范圍、文化特點等一系列學術問題沒有確切的答案。

在此之前,作為新項目的奠基活動,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年、2003年4月先后兩次在邊溝流域開展區域地質與考古調查,新發現近20處地點,在地表和斷層上采集到一批石制品、動物化石和木炭等文化遺物,對水洞溝遺址的分布范圍和地質地貌取得了新的認識。時值春季,水洞溝沙塵肆虐,靠近崖壁更覺流沙如刀。筆者的索尼牌帶光驅的數碼相機就此報廢。在與風沙的搏擊中,我們終于揭開了遺址分布區神秘面紗的一角,對未來的發掘選址有了預案。

我們將新發掘的目標確定為:發掘不同地點以探明古人類活動的范圍和地點間的關系;尋找不同的文化層位以探索水洞溝文化的源流及演變;用現代田野方法獲取完整的科學資料與信息;同步開展多學科協作,推動對遺址系統而深入的研究。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規定了發掘區整體揭露、精細發掘、完整記錄、系統編號、全面采集、及時整理等工作流程,配備了GPS定位儀、全站儀、照相機、攝像機等測量記錄儀器設備,設計了篩洗和浮選兩道工序。田野考古的精髓在于精、細、全,水洞溝完整清晰的地層和松軟細粒的堆積,正可為應用目前最先進、最精密的發掘技術并培養具有新思維的一代考古學人提供難得的舞臺和教學場所。

新的發掘重點選擇在水溝洞第2地點。與第1地點隔溝相望,堆積完整,剖面出露磚紅色燒烤面和石制品。其西側坍塌嚴重,珍貴的科學資源不斷流失,搶救發掘迫在眉睫。為對遺址有全面的了解并探明新發現地點的科研價值,第7、8地點的發掘也在規劃當中。但序幕一旦拉開,故事的發展就有了自己的邏輯。

快樂考古

“考古考古,挖墳掘祖”,“考古考古,喝風吃土”,這是考古人對自己的調侃,似乎艱苦與單調已被認定為行業特質。然而,當2003年7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織的水洞溝考古隊近20人來到遺址的時候,年輕隊員的臉上卻洋溢著興奮和期待。他們為水洞溝的魅力而來,為學術收獲而來,為考古的真諦而來,為體驗快樂而來。前一晚上筆者在動員會上提出的“快樂考古”的口號,被他們歡呼著接受了。

這是一支充滿生機的隊伍。多數為來自研究所和大學考古院系的青年科研人員、研究生與本科生,近一半是應征的志愿者。一改考古工地過多依賴民工的習慣,此次發掘全部由專業人員承擔,這樣可保障高質量和精細度。

然而獲得考古的快樂絕非輕而易舉。第一天的工作是帶領隊員踏看選定的發掘點并布方拉線。但見水洞溝里清水潺潺,蒲草叢生,但同時驕陽勝火,烈日騰空。灼人的太陽一次次將口干舌燥的考古隊員逼退回駐地,第一天便敗下陣來。

翌日,大家披著晨曦早早來到工地。先在第2地點搭起遮陽棚,接著清理表土——發掘正式開始了。頭幾日是鏟除探方上部的自然堆積,小伙姑娘們你挖我鏟,當成了健身運動,只是要不停地喝水,方可平衡不斷流淌的汗水。中午不再與太陽較勁兒,回到住地吃飯午休,下午稍涼再返回工地,直到晚霞滿天。入鄉隨俗,大家也回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時。一日風起,遮陽棚被無情地撕爛。用透風的材料重新搭筑,卻不期落入賊手。自此后草帽蓋頂,塵土滿身,探方中的發掘者不是民工,勝似民工了。

連續4年,這只隊伍樂此不疲。從第2地點擴至第7地點、第8地點,第9地點,12地點……雖然人員有所進出,但團隊飽滿的干勁和快樂的情緒依舊。在不斷取得重要發現的同時,也演繹著一段段美麗的故事。并且從2003年到2007年(2006年停歇1年),科考活動都是以一場篝火晚會將“快樂考古”推向高潮的。這是一次寓教于樂的仿古體驗,參加者要自己打制石器、屠宰羊兔,并用石器肢解“獵物”,切成小塊,方可燒烤進食。

考古隊事先派出人員在河床和邊坡上尋找與遺址出土石器同類的原料,盡管礫石俯拾皆是,但可用的石料并不能輕易獲得。制作石器時手握卵圓的石錘,以銳角斜向打擊握在另一只手中或放置于腿上的石核,打下具有鋒利刃緣的石片。適合的石片可以直接作為切割工具使用,也可以進一步加工,使其刃口更加適宜耐用。初次嘗試者雖動作笨拙不得要領,但幾次擊打后也制出了自己的工具,只是指破血流在所難免。

用石器解羊不但要掌握相關技術,更要克服心理障礙。觸摸到剛被宰殺尚溫熱軟柔的小羊軀體,初學者皆不忍心下手,綽號“七匹狼”的幾個女學生更是見血色變,推脫自己其實是“披著狼皮的羊”。好在有幾個老隊員做示范,肢解活動還是有條不紊地進行了。別小看簡單的石器,剝皮、開膛、剔骨、切肉,無所不能,效用極高。鈍了,在水中洗去粘連的脂肪和毛發,或在上面加工出新的刃口便又成利器了。幾位女生這時不再害怕,將剔下的肉團放到案板上,用石刀切成丁塊,一邊感嘆石器的功力,一邊幻想著烤出的羊肉串會多么香美。插不上手的人也不閑著,記錄石器被使用的時間、方式和部位,收集被肢解的骨骼,或者將長骨烘燒后敲骨吸髓——這是石器微痕分析和動物考古學的課程!

遺址的地層里埋藏著大量木炭、燒骨、灰燼,顯然古人是熟練的用火高手。火種如何取得?于是鉆木取火成為大家趨之若騖的實驗內容。可惜兩年的嘗試都未成功,幾次鉆頭下冒出濃煙,火苗卻無法燃起。究其原因,一則木材不理想,或者太硬或者潮濕(雨后);二則弓弦不順手,常常在關鍵時刻磨斷,導致功虧一簣。借助打火機,熊熊的篝火燃燒了起來,給原本寂寥空曠的溝谷帶來了光明和喧鬧。隊員們圍著篝火燒烤、狂飲、高歌,筆者則凝望著發掘的探方,遐想著古人是否會在一天的狩獵采集辛勞之后,也圍著篝火分享美食,交流情感,用他們粗獷的歌聲驅走周圍虎視眈眈的惡獸……

獨特的符號,無字的史書

選擇在第2地點的兩個區域發掘,是因為在坍塌的剖面上見到厚約10公分的磚紅色燒土面,表明是古人類用火的遺存。但能否挖掘出文化遺存,誰都沒有把握。沖著燒土面發掘下去,不期還差1米便遇到了文化層(第1文化層)。這是由密集分布的石制品和動物碎骨構成的層位,石制品多為細碎的燧石廢片、碎屑,顯系古人加工石器的廢棄物。這樣多細小遺物的存在,說明沉積體為原生埋藏,未經歷水流等自然營力的搬運擾動,于是遺物間的相互位置和關系便對當時人類的活動具有了提示意義。將每件標本精心剔出并保持原位,編上序號插上標簽,探方中很快呈現密密麻麻的彩色方陣,以便照相、繪圖、測量和記錄。

終于到達磚紅土層位(第2文化層),隊員們不禁驚嘆選址的正確和運氣。這個后來被測定為距今2,8萬年左右的層位,不但出土數量豐富的石制品,一些標本顯然比上層更為精致,而且剝離出多個具有圓形輪廓的火塘遺跡。火塘內有燒骨、燒石、木炭,其周圍應該是當時人類活動集中的地方。更驚奇的是發現近百枚用鴕鳥蛋片制作的環珠裝飾品,直徑在1厘米以內,中間鉆孔,邊緣打磨,在未被磨圓的標本上可見壓制或琢擊的小疤,提示著制作工藝與流程。新出土的幾件環珠上涂染著赭石紅粉,顯然原本這些飾物都被染成了紅色。這些裝飾品多發現于火塘附近,更讓人對遺址的性質和古人類的行為浮想聯翩。聯想到遺址區內常常在斷崖剖面上見到鴕鳥蛋片,是否這里在古代的一些時段特別適合鴕鳥的生存?人類選擇這里作居留地是否與鴕鳥資源有關?或許有一個族群以制作鴕鳥蛋環珠為專長,他們是有著特殊的審美追求,還是與其他族群發生著交換或貿易?透過塵封的遠古遺物與遺跡,史前人類的一幕幕生活情景似乎在我們眼前鮮活起來。

第7地點在第1地點東300米處,在厚層河漫灘相粉細砂之下即為文化層。文化層中包含著大量行制品和少量動物化石,動物化石越近底部越多而完整,只是我們希冀的出土人類化石的愿望最終還是落空。該地點厚逾3米的文化層出現乩象,漩渦狀水痕貫穿剖面,遺物遺跡的空間關系受到擾動。但手鏟刮過,整潔的地面上水銹的延展猶如水彩畫,考古發掘就有了在大地作麗般的詩情畫意。

第8地點在第1地點東北約2公里處。上部地層剝蝕嚴重,殘存的薄層粉細砂下即為厚約40厘米的文化層,文化特點與第2地點的第2文化層相近,發現用火遺跡、石制品和用鴕鳥蛋片做成的環珠。其1軻側峽谷對面是從第2、7地點延伸過來的平整臺地,地表密集散布著古人留下的石制品和陶片,還有用鴕鳥蛋片制成的裝飾品。與遺址發掘出土者不同,這些裝飾品大多個體很小,用兩指勉強捏得起來,有著精巧的小圓鉆孔,外廓很少磨圓,呈各種自然的形態。它們可能出自新的層位,更可能是幾個時代的文化沉積被風蝕后發生了再次的組合。

與此同時,第2地點的發掘一直是考古隊的核心工作。70余平方米的面積,10余米的深度,4年還未完全到底,可見是何等的精耕細作了。探方壁被修整出兩處高聳矗立的剖面,如刀切般的整齊、光滑,其上可見因沉積物粒度與顏色變化和水營力影響所產生的平行層理,間隔著可見石制品、動物化石和灰燼木炭鑲嵌其上,代表著古人類生存的時代。這樣的文化層已有6個。具有多層文化遺存疊壓堆積的遺址在國內并不很多,每層的文化遺存會告訴我們那個時代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和生活狀況,將各層的資料作綜合的比較研究,就可看出古人類技術發展和生存方式演變的趨勢和規律。而從每個層位提取的木炭、骨片和砂土樣品,通過C14、光釋光、力度分析、孢粉與植硅體分析、磁化率分析等實驗室手段,可以建立起古人類演化的年代和生態環境框架。因此,這樣的地層序列實則一部無字的史書,記載著一個時期內區域環境變遷的過程和古人在此生息繁衍的歷史,而蘊含著這些信息的特殊符號,就是考古發掘出土的各類標本和地層沉積樣品,只不過它們需要特殊的專業知識和科技手段方可破譯。

經過幾年的工作,我們在取得豐碩的學術收獲的同時,也產生著新的困惑:第1地點與第2地點相距不過100多米,二者的地層和文化面貌為何有諸多的差異;第1地點上部有厚層的含新石器時代遺存的沙礫層,而在第2地點卻蹤影全無;第2地點存在6個舊石器時代層位,尤其是上2個,遺物遺跡豐富,界線清楚,但在第1地點舊石器層位卻僅有1個;第1地點出土大量標志性的石葉和以此為毛坯制作的工具,在第2地點卻毫發未見;還有,在遺址的地表散布著大量的細石器,它們的原生層位在哪里?后兩個問題的解決至關重要,因為石葉代表著一種特殊的技術和人群,找不到它的確切層位就無法進行精確的定年,也無法將它與其它技術類型的產品分割開來加以研究;而早于新石器時代的細石器層位如果存在,將補上水洞溝文化序列的一個重要環節,還可能帶來細石器起源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

2007年夏,水洞溝考古隊又如約而至。部分隊員繼續在第2地點剝離層層疊疊的文化沉積,另外分出兩隊人馬,一路發掘第9地點,一路奔向第1 2地點。

第9地點是失而復得的。2003年調查時在該地點地表見到幾件石核和石片,稍做試掘,便在地表細沙下發現密集埋藏的石制品,有些標本與第1地點的石葉十分相似。其后在第2、7、8地點發掘時,由于未見石葉的層位,便想到這個地點。無奈因周圍環境的改變和不經意的編號錯誤,兩次尋找竟失之交臂。這次王惠民老師和裴樹文再次帶隊尋覓,翻長城,越河谷,過溝坎,老隊員已在烈日下粗喘,從南師大加盟的5位新兵更是腿軟掉隊。每當此時一位嗓門震天的吉大女生便登高而呼,將隊伍重新聚攏。這可應驗了那句考古行話:“交通靠走,通訊靠吼”。

在寧東能源基地轟鳴的廠房與孤寂的明長城之間,考古隊終于找到了這處地點。布下12平方米的探方,近400件標本連同完整的測繪記錄盡收囊中。果然這是一個石葉類型的單純層位,對水洞溝遺址的石葉組分、技術特點和與非石葉遺存的比較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從文化層上下提取了系列沙土樣品,日后的光釋光測年有望對石葉技術在中國北方的產生及其代表人群的生存年代提供可信的結果。

第12地點是3年前由來自北京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劉德成在調查時發現的。小劉在地質隊工作過,練就了。身野外功夫,曾在土長城上將低空飛過的一只“呱呱雞”伸手擒獲,并就地生火享受了一頓美味兒;還在邊溝用篩子套魚,讓考古隊打了兩次牙祭。他發現的這處地點在遺址核心區北約4公里處一處磚場旁邊的土臺上,磚場老板本來要將其夷為平地以供放磚堆瓦,經他的普法宣傳,深明大義的老板同意保留臺地供考古發掘。

這是一處特殊的遺址。在灰黃色粉細沙堆積中出現一條灰黑包條帶,現存南北長約20米,厚1米~3米。近得前來,但見內含灰燼、木炭、燒骨和石制品,而且有細石器。2005年考古隊曾經進行過試掘、采集,認定這是一處重要遺址,層位和時代有別于目前發掘的水洞溝諸地點。2007年的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燒石、燒骨、木炭和石制品,石制品中含有典型的細石葉而沒有陶片等新石器時代的遺物,還有磨制的骨器……利用2005年獲得的木炭和沉積物,年代學家已經將這個地點初步測定為距今1.2萬年前。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含細石器的層位。水洞溝文化序列又增添了重要的一環,我們在復原該地區史前人類演化歷史的方向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如此巨厚的木炭灰燼堆積曾讓我們不得其解。自然野火已被排除,但人類用火要產生厚達3米且被壓實了的灰燼,實在不可思議。通過對地層沉積物成分和結構的分析與觀察,我們發現文化層中夾雜著大量砂土,木炭灰燼和燒石也缺乏有內在關聯的結構,于是認為自然營力,尤其是水流對遺址進行過一定的改造,將高處的灰燼、木炭和砂土搬運到此低處富集,形成現在的狀態。但無論如何,如此大范圍的熊熊大火長燒不滅,古代男女老少穿行于火堆之間,勞作生息嬉戲繁衍,該是怎樣的壯麗場景!現如今遺址附近山荒坡禿溝枯,樹木已成珍稀物種,而1萬多年前竟有那樣充足的木材可供燃燒,環境的變化豈可是“時過境遷”一詞所能概括的!

向西求索,向北尋覓

如前所述,當法國學者初次接觸水洞溝出土的石制品時,便發現它們與西歐舊石器遺存的相似性,于是“發達的莫斯特文化”“正在成長的奧瑞那文化”等標簽便被附著到了水洞溝的石制品組合上。其實,文化問的比較和祖裔關系探考,尤其是在以物質遺存為核心的考古學文化之間,是應避免大跨度而不顧中間環節的時空連線的。即使水洞溝工業真的根植于西歐,我們也需找到中間驛站和傳播的路線,否則提交的作業是不會及格的。要探索其直接來源,必須把握其獨特的技術發展脈絡,必須找到可通可行的地理路線。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德日進與梁思永便提醒我們關注同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遺存的比較。但那時還沒有相關的資料,他們的推論只是緣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在1990年代初的一次座談會上,剛剛訪問西伯利亞歸來的蓋培先生起而直言:我們不能再坐井觀天,到西伯利亞去看看標本和遺址,就知水洞溝工業源于哪里了。2003年,劉東生先生在為《水洞溝——1980年發掘報告》所作的序言“他們踏著黃土走來”一文中,作出這樣生動的描述:“兩萬多年前,一群遠古人頂著凜冽的西伯利亞寒風,艱難地跋涉在鄂爾多斯黃沙漠漠的曠野之上……當他們翻上一道連綿起伏的山梁而來到一處今天叫做水洞溝的地方時,眼前出現一片水草豐盛的湖泊,遠處草原上還隱約可見成群奔跑的野馬、野驢和羚羊……于是,他們放下行裝,就地宿營,開始書寫生活的新篇章。”事實果真如此嗎?

2007年晚夏和初冬,筆者先后兩次到西伯利亞,希冀能在破譯水洞溝人類來源之謎方面獲得些靈感。在詳細觀察阿爾泰地區和中亞幾處重要舊石器中晚期遺址的標本、查閱相關資料并與俄羅斯同行深入交流后,筆者終于信服:水洞溝的源頭在北邊,確切說在西北;阿爾泰地區和中亞即使不是水洞溝先人的始發站,也是重要的駐足地。這里在8萬年前就出現勒瓦婁哇技術與石葉技術的混合體,在5萬年前石葉的生產已是十分的系統、成熟和規范,其時代要早于西歐,一些產品與水洞溝的出土物驚人地相似。不僅如此,在丹尼蘇瓦等遺址還出土精美的刻有螺旋條紋的鳥骨和帶有鉆孔的獸牙、石珠、骨珠,還有,用鴕鳥蛋片制成的帶鉆孔的環珠——水洞溝人的族群特征,在這里找到了印記!

從阿爾泰到水洞溝,古人當然無飛機可乘。為找到中間環節,筆者于2004年初夏在北疆組織了一次有中、美、俄考古學家參加的科考活動。該地區目前保持著很適宜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阿爾泰山的北麓已經發現很多舊石器遺存,東側的蒙古和西側的中亞也有類似的發現,不信中國這片地方就會被古人忽略。一日,考察的越野車正行駛在準噶爾盆地北緣靠近和什托洛蓋鎮的簡易公路上,俄羅斯科學院院士Derevianko先生突然喊停并走出汽車。這是一處由平緩的山丘挾持的寬敞溝谷,從坡到谷,密布著黑油油的石塊。我們走到一堆石頭而前,不禁驚呆了:這里橫七豎八放置著似曾相識的石制品:長薄的石葉、勒瓦婁哇石核、加工成型的器物,有些制品似可拼合,仿佛制作者剛剛離去,留下一堆殘片斷塊保持著原生的位置。考察隊開展了系統的調查、測繪和記錄,發現溝谷、山坡,到處都是石制品,許多石塊都被開采利用過,很多標本與水洞溝者相似。因一塊路邊巨石被風沙打磨得很像駱駝,我們便將遺址命名為“駱駝石”。

移師向南,科考隊來到吐魯番交河故城對面的溝西臺地。這是數年前就被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發現的遺址,地表采集的石制品與水洞溝出土者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尤其是被充分預制修整過的石核和修長的石葉。科考隊在干硬的砂土堆積中進行了小范圍的發掘,希望能找到石器出土的原生層位,但努力歸于枉然。同駱駝石一樣,沒有地層,無法測定時代,我們就無法確切判斷它們與水洞溝孰先孰后了。

2005年初夏,我們派出的一只小隊與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對該省北部塔河縣內的十八站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一定數量的石葉,其時代被初步測定為距今2.5萬年。在此之前的2001年,內蒙古文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聯合發掘了位于內蒙古境內的一處叫做金斯太的洞穴遺址,出土了大量帶有水洞溝風格的石制品。聯想到1997年筆者到蒙古參加一次多國聯合考察時在一些遺址見到同類的標本,一幅“水洞溝類型石制品組合分布圖”已現雛形。水洞溝處于該分布區的南緣又很孤立,似乎由北而來更合乎邏輯。

對“水洞溝人”的去向,目前更是不得而知。一說認為他們又打道北歸了;一說認為他們因環境的惡化或與當地已有人群發生競爭而走向絕滅;也不能排除他們與土著文化發生了融合從而喪失了獨特的標識。筆者曾冒昧將水洞溝的石葉與其后在我國呈馬蹄狀分布的細石葉遺存拉郎配,因為二者已經具備內在的技術與外在的形態關聯。誠如是,則“水洞溝人”非但沒有消失和退卻,還在其后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華夏文明的濫觴作出過重大貢獻。只是,這樣的推理需要考古的證據。

遠古已逝去,遺址望長存

水洞溝古人的時代已經與我們漸離漸遠。他們留下若干遺物與遺跡,讓后人去憑吊,去尋覓,去冥思苦想。當我們困惑于對一些問題的探索得不出滿意的答案時,我們實則更應該為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的前景擔憂。遺址是由松散的砂土沉積而成,風吹雨淋,時時蠶食著越來越少的堆積;靠近崖壁,更見裂縫叢生,坍塌退縮年年在發生;附近開有磚場,挖土、放炮、蓄水,天天都在對脆弱的遺址做著撻伐;而興建中的能源基地這一龐然大物,不僅吞噬著遺址的資源,還將導致當地環境致命的惡化。但愿這是杞人憂天!但愿20年、50年、100年后水洞溝遺址仍能完好無損,參觀者懷古的情感還能有所寄托,科學工作者還能在這里揮灑他們的汗水和才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成人午夜网址|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日本91在线|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欧美人人干|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色视频国产| 国内精品91|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成肉网|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欧美一道本| 亚洲高清资源|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国产亚洲第一页| 伊人久久婷婷| 亚洲成人在线播放 |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亚洲第一黄色网|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欧美v在线|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社|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无码人中文字幕| 国产不卡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www.狠狠|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精品91视频|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亚洲三级成人| 理论片一区|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91精品专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啪啪网|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高清国产在线| 日韩国产另类|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国产jizzjizz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