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橋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百色市百色鎮東筍村百林屯東南面約300米,東距百色市約10公里,離上宋舊石器時代遺址500米之遙。因遺址東南角有一座名為革新橋的公路橋,故名。遺址于2002年4月在因百色一羅村口高速公路建設進行的文物調查中首次發現。總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遺址處在右江南岸平坦的階地上,背山面水,其東側有一條小溪與右江交匯,地理環境非常優越。
2002年10月,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館、百色市右江區文物管理所,對革新橋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揭露面積1600余平方米,歷時100多天。發掘工作取得了重大收獲,出土大量古代文化遺物,并發現一處大型石器制造場。

整個發掘區的地層堆積可分為5層,其中第3、4、5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
發掘至第5層時,發掘人員發現石制品突然變得密集,而且成片連續分布。石制品中有礫石(河卵石)、石錘、石砧、礪石、斧和錛的毛坯、半成品、成品,以及斷塊、碎片等,每類石制品的數量都很大。這使發掘人員猜想到這里可能是制造石器的地方。這些礫石就是制作石器的原料;石錘、石砧、礪石無疑是制造石器的工具;斧、錛等器物的毛坯、半成品、成品應是制作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產品;大量的斷塊、碎片以及殘品是制作過程遺留下來的廢品。這樣看來,作為石器制造場的所有要素,這里都具備了。考古人員最后斷定,這是一處廣西考古史上首次見到的石器制作場所。
除發現石器制造場外,在發掘區的中部還發現兩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在制造場北部出土大量的動植物遺存。此外還出土少量陶片。
根據C14測年結果,該遺址的年代為距今約6000年。
石器制造場發現于第5層。堆積有厚薄之分,總體情況是西北部較薄,而東南部較厚,一般厚度為二三十厘米。主要遺存位于發掘區的東南部,并向南邊的公路延伸。由于公路運營,公路邊又有民房,無法進行勘探和發掘,因此伸入公路部分情況不明。石器制造場已揭露部分東西長近50米,南北寬10多米,面積約500平方米。在制造場內,有許多分布相對集中的石制品。每一部分基本上都有一個石砧。以石砧為中心,散布著許多礫石、斷塊、碎片等,在石砧的周圍發現有石錘和礪石,如果石砧同時兼用作礪石,則單純的礪石在石砧的周圍沒有見到。有的還有石斧、石錛的毛坯和半成品或成品,個別石砧周圍這幾種石制品都可見到。令人感興趣的是,有的石砧一邊石制品很少甚至沒有,而在另一邊則密集分布著石制品,其散布面近似扇形,石砧就在“扇”的把端。例如,在探方T207、T208南部,有三個大石砧呈東西向“一”字排開,相距一米多。此三大石砧的北側,石制品的分布明顯地少,基本上是空白;而在石砧的南面及兩側散布著密集的石制品。這空白部位很可能是石器制作者所在的位置。
制造場內出土的石制品,數量非常多,包括原料在內至少在三萬件以上。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敲砸器、切割器、穿孔器、研磨器、石斧、石錛、石鑿、石璜、石拍、石錘、石砧、礪石等類型。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石核和石片。其中既有打制石器,也有磨制石器,還有用來打、磨石器的工具和毛坯產品。
砍砸器是打制石器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工具,通常以較粗大的扁長形或扁圓形礫石為原料,在一邊單面打制而成。器形較大,長多在10厘米~15厘米左右,研磨器數量也很多,是該遺址最具特征的器物之一,長一般在10厘米~15厘米左右,并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選用質地堅硬的形狀近似截頂圓椎體的砂巖礫石,不加工便直接使用。使用部位在較粗一端的底部,這個部位具有明顯的研磨痕跡,另一種是經過加工而成的。一端略粗,另一端略細,器身中部內凹,兩端稍凸,形狀略似腰鼓。這種研磨器有的制作非常精致、對稱、美觀。斧錛類是磨制石器的主體類型。通體磨制,但大部分僅刃部磨制較精細,幾乎不留片疤痕跡,而器體略加磨制,留有較多深而大的打擊片疤。從器表所留的片疤痕跡觀察,這些石器在打出毛坯后,可能經過琢制,最后實施磨制,磨制的重點在于刃部,而其他部位只略加磨制。斧錛平面通常呈近長方形、梯形或三角形。多數刃部較寬,而把端略窄,與原料的原形接近。器身較薄,刃部通常沒有使用痕跡。長多在10厘米左右。石鑿數量不多,但有的制作比較特別、精致。
加工工具主要是石錘、石砧和礪石。其中石錘的數量最多。大多數石錘都是選用合適的礫石直接使用,經過加工的石錘幾乎沒有。平面形狀有圓形、長條形、三角形、方形等。通常在器身的一端或兩端布滿打擊疤痕,有的甚至周身都有打擊疤痕。石錘多數為拳頭大小;長條形者,其長多在15厘米~20厘米之間。
石砧數量也不少,有四五百個。這些石砧一部分是選用扁平的礫石,另一部分為帶有棱角的巖塊,巖性為砂巖;尺寸一般都很大,最大者長57厘米、寬26厘米、厚17厘米,重在30公斤以上。石砧平面形狀有扁圓形、四邊形、三角形和不規則等多種。在石砧的一面或兩個面,有的甚至包括側面都有密密麻麻的砸擊坑疤,有的由于多次反復使用,就象切菜的砧板一樣,中間部位的使用面明顯內凹。有少數石砧除有砸擊疤痕外,還有明顯的磨痕;這種磨痕和礪石上的磨痕完全一樣。由此可知,這種石砧除用作打制石器外,還用來磨制石器。礪石表面留有磨制器物的使用痕跡,這種使用痕跡有的只見于一個面,有的在兩三個面都有。磨痕分弧形和槽形兩種,以前者為主,后者較少。礪石形狀多不規則。大小不一,小者約10厘米,大者超過30厘米。
在制造場的北部還發現許多紅燒土碎粒、炭碎、果核、動物骨頭和牙齒。有的骨頭明顯經過火燒,已成炭樣,有的還帶有砍痕等人工痕跡。這些遺物可能是工匠們臨時用餐遺棄的。
革新橋遺址是百色地區面積較大、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特別是這里發現的石器制造場,在廣西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尚屬首次發現;作為單一地點的石器制造場來說,其規模之大,石制品之豐富,保存之完好,在全國也是罕見的。遺址出土的遺物不僅豐富了廣西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而且對于了解遺址所在地區古人類的生產活動、經濟生活、生存與環境以及與周鄰地區古代文化的關系具有很重要意義,特別是這里發現的大型石器制造場,對于研究當時制作石器的流程、制作工藝與技術、以及社會分工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因此,該遺址的發掘曾被評為“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