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論斷。這一論斷內涵豐富、充滿新意。那么,什么是財產性收入,增加財產性收入意味著什么?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有多少?如何讓群眾擁有更多的財產性收入?對此,筆者將解讀統計調查數據,領略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風景,拓展積累百姓財富的渠道。
一、何謂“財產性收入”
所謂“財產性收入”,現在統計術語一般解釋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等;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
“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意味著國家不僅要著力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還將創造條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讓更多群眾增加財富,使更多人成為中等收入者。意味著讓老百姓的財富保值增值,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的財富。說的樸素一點,就是人們不僅可以靠工資增加財富,積蓄越來越多的市民還可以主動進行各類投資,讓“錢生錢”。這一點,對于老百姓來說,內涵豐富,對未來生活充滿幸福的憧憬。同時,人們對財產性收入的追求,也必然為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增添社會活力和創造力,提供重要的動力源。
二、居民財產性收入現狀
在統計中常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來反映居民生活狀況,該指標由四部分構成,按照占比例大小分別是:工資性收入(工資等)、轉移性收入(養老金等)、經營性收入(商業買賣收入等)和財產性收入。在連云港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資性收入為主,占到65%左右。財產性收入占比較小,在3%左右。
就連云港市的歷史與現狀而論,居民的財產大多來自于收入的積累。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給連云港市城鄉居民帶來的是收入的快速增長。鼓起來的錢袋子,厚起來的家庭財產,在滿足了人們的吃、穿、用等日常所需消費性支出后,剩余的部分則轉化成了各種形式的居民財產,為老百姓帶來財產性收入。統計表明,2006年連云港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75元,比上年增長14.6%。其中城市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356元,較上年人均增加286元,增長近5倍。城市居民收入在快速增長的同時,收入構成也發生了變化,工資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比2005年降低了0.3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比重有所上升,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成為居民收入增長的亮點,對于推動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使居民收入構成日趨多元,增長更加穩定。
居民傳統的財產性收入主要體現為銀行存款的利息收入,而現在隨著投資渠道的增多,居民獲取財產性收入的方式也趨于多樣化。主要表現在:投資股票和基金、出租房屋收入、其他投資收入和利息收入等。
1 投資股票和基金
背景資料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老百姓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財富。而隨著股市等金融市場的繁榮,百姓投資理財熱情高漲,到今年10月初,滬深兩市投資者開戶數超過1.2億戶;基金資產凈值總計已超過3萬億元,基金投資賬戶數超過9000萬個。
目前,股票和基金市場也是連云港居民投資領域最廣泛、最活躍的場所,能夠為自身提供增加創造財富的機會,使積累的財富保值、增值。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連云港城市居民人均股息與紅利收入為112元,占財產性收入的31.4%。從2006年末開始,股票走出低迷,股票和基金市場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就像“母雞下蛋”一樣,讓普通市民收獲著意想不到的“金蛋”,也讓更多的人共同分享著經濟發展的成果。
2 出租房屋收入
隨著房產交易市場的完善,靈活地利用房產這一投資工具,確保家庭資產保值和增值已經成為居民的一種理財方式。居民家庭一般是投資新住宅房、沿街商業房或二手房,再通過出租,以取得高于銀行利率的房租收入,從而達到實現家庭資產保值增值的投資愿望。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連云港市城市居民家庭擁有兩套住宅的戶數為8%,獲取房屋租金收入為95元,同比增長46.1%,占財產性收入的26.6%。
3 其他投資收入
其他投資收入是指家庭從事股票、保險以外的投資行為所獲得的投資收益。有投資房產、藝術品等轉讓的溢價收入;投資經營活動(自己不參與經營)所獲得的利潤;投資大型機械設備,出讓其財產使用權以獲取租金收入等。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連云港城市居民人均其他投資收入44.29元,占財產性收入的12.4%。不斷增加的居民財產總量,為其他投資收入的增加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其他投資收入的大幅增長,說明居民比較注重資本投資收入,在資本運用方面也表現得更加成熟。
4 利息收入
“儲蓄”不失為傳統的理財方式。對于普通家庭來講也是最安全、可靠且簡單易行的方法。近來,中國人民銀行曾多次加息,用以吸納居民儲蓄,促使存款余額繼續增長。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連云港城市居民人均利息收入16元,同比增長312%。儲蓄增加首先與公務員及事業單位人員加薪、居民收入增長有關。儲蓄增加的另一個方面反映了居民對未來消費預期的強烈。住房、教育、醫療等形成居民自身將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大額支出,人們用儲蓄的方式將錢存入銀行,使其保值,也是非常普遍的選擇。
三、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就連云港市而言,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投資渠道的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速非常快,這從近一年多來投資理財市場的火爆可見一斑。2006年居民的財產性收入較上年度增長近5倍,財產性收入提升速度很快。但也應看到,目前財產性收入占比較小,國家數據2006年占比在2%左右,連云港市平均水平高于這個比例為3%,對比國際發達國家美國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占到40%的比例,有很大差距。并且在現實中,能夠擁有財產性收入的人口比例并不高,大多數人要想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還面臨著一些現實羈絆。如,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等,是百姓獲得財產性收入的主要渠道,但過高的稅費,使百姓的財產交易成本過高;儲蓄利息收入,是百姓收入的重要來源,但由于物價不斷上漲,大家存在銀行里的資金,不僅難以增值,也許還是負數;壟斷行業擠占消費者權益,個別地方以“公共利益”名義,使居民財產性收入受到削減等。
鑒于此,要增加財產性收入,讓普通市民財富的“雪球不斷滾大”,根據現實情況,結合國家以推進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大趨勢,筆者建議:
一是要完善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根據各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發揮的效率帶來的總收益多少進行分配,高效率獲得高回報。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政府通過稅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調節各收入主體之間現金或實物的分配過程,也是對要素收入再次調節的過程。初次分配有利于實現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激發不同生產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資熱情,創造更多的財富,從而提高整個經濟運行的效率。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樣,人民群眾才能夠更多地分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豐碩成果,才能為更多的群眾擁有更多的財產和財產性收入提供經濟基礎,這是一塊財產基石。在這個過程中,同樣還可以通過財產性收入的增加,來完善初次分配。例如,企業可以為員工增加報酬,但不以工資的形式支付,而以股票或者股票期權的形式投入,產生的利潤將成為員工的財產性收入。在發達國家的很多大企業,這種模式相當普遍。同時隨著我國進一步推進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老百姓不僅可以持有自己所在公司的股票,還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直接投資其他企業。
二是要依法保護私產。財產性收入必須以穩定的公民財產以及明確的私人財產權作為前提。《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保障私人財產權。《物權法》的施行對公有財產和私有財產給予平等保護,最終在這部法律中得以明確。《物權法》規定,私人合法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原材料等不動產和動產享有所有權,私人合法的儲蓄、投資及其收益受到合法的保護。這為十七大報告中的這一全新提法提供了法律基石。《物權法》的實施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鼓勵大家積累財富、創造財富。但同時也要注意到,這一塊法律基石還有待不斷完善。比如資本市場的惡意操縱行為對中小股民財富的掠奪。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對社會弱勢群體財產權的保護。比如農民的土地,比如小攤販的攤位和工具,農民工的工資等等。盡管與富人的財產相比,這些在社會財富總量中所占比例似乎相對較少,但這卻是很大一部分公民的謀生之本,是他們維持基本生存和生命尊嚴不可或缺的財產。
三是要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只有居民收入提高,其他的收入如工資收入、經營性收入才可能更多地轉化成財富;財富多了,才可能增加財產性收入。增加財產性收入,首先是要有財產才行。因此,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講,加快經濟發展仍是第一要務。因為只有通過經濟的增長,才能帶動群眾收入的增長,從而累積更多的財富。這樣,更多的群眾才能夠擁有更多的財產、擁有更多的財產性收入。對于發達地區而言,由于經濟發達,居民財富量大,財產性收入比重也就水漲船高。而居民財產性收入總量大,可支配收入就增加得快。
四是要創新金融體系。絕大多數財產性收入都與此密切相關,這對于金融業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機遇,既為金融業今后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經濟基礎,也為金融業發揮自身優勢貢獻社會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下,創新金融管理體系,讓百姓擁有越來越多的金融理財工具和產品,強化對現有投資理財渠道的監管以及交易方式的規范等是當務之急。小股東的利益保障機制,集團訴訟等民事賠償機制,司法和行政的良性互動等也有待建立完善起來。同時,中國股市仍然沒有完全融入國際資本市場體系,沒有一家海外公司要求到A股市場來上市。而除了創造條件讓中國百姓擁有更多的金融產品,通過金融體系創新,讓百姓擁有并創造出更多的金融工具,切實表現并保護居民財產投資利益,是增加百姓財產性收入的題中之義。
五是要激發創業熱情。解放思想,鼓勵發展民營經濟,進一步激發群眾的創業熱情,拓寬群眾財富的增長渠道。充分利用民間資金,使居民最大限度地增加財富,并加強對居民合法財產的保護。同時,還應放手讓包括知識分子、科技人員等在內的各類群體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參與到全社會的生產活動中去,以獲得更多財富。
六是政府把握好“創造條件”的職能。對政府而言,“創造條件”意味著政府將多元化地拓展渠道路徑、提供更多的平臺機會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還要努力消弭現實中各種不利因素,為百姓獲得財產性收人多拓展渠道。必須承認,政府所掌握的資源,對于百姓財產的增長,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人們要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很大程度依賴于政府權能的發揮。如,百姓財產交易成本能否減低,與各種管制政策、規費等緊密相關。要保證群眾在股市上不受欺詐,政府必須努力維護證券市場秩序。物價的穩定程度,很大程度依賴于宏觀調控水平,還要培育生產要素市場,完善房地產市場,培育完善民間租賃市場等等。這些需要地方政府具體去制定合理的規則。就是說,政府如何掌握、如何使用手中的權能,直接關系到個人的私有財產的保值增值。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政府只有把握好自身職能,最大程度地給予個人財產生長權利,才能在提高公共利益的同時,不斷增進群眾的財產性收入。
責任編輯:浩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