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出現新情況,分析大學生群體思想特點的變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戰,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子,新舉措,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時俱進,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職教育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
高等職業教育的興旺,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境等方面改進創新,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一、新形勢下大學生群體發生的四個方面的變化
當前,影響大學生群體變化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發生了變化。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已經從精英教育步入大眾化教育的階段。從整體上看,大學生的主流是:“健康、開放、上進、務實”的,但規模急劇擴張也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二是社會變革,體制轉軌。我國正處在社會變革、體制轉軌的新的歷史時期,社會思想觀念、文化形態、生活方式、經濟結構、信息傳播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龐大的大學生群體處在這一新的社會背景下,必然受到影響,使當代大學生呈現出四個方面變化的趨勢。
1.高校學生的構成發生了變化。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政治素質、不同的文化層次的學生聚集在一塊,使當代大學生的結構比過去變得更加復雜多樣。這么多人聚居在一起,矛盾必然增多,給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學校穩定工作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2.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大學生作為一個最敏感、最活躍的群體,其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五性”的特征:一是開放性。其特點是對新事物、新觀點及新的生活方式反映十分地敏感,趨同性很強,而對傳統的東西不太愿意接受,有的甚至鄙視、排斥;二是獨立性。表現在強調個人的價值,張揚個性,標新立異,有的甚至我行我素,很難說服,不愿受太多的約束和規范;三是多元性。由于生源構成的差異和文化形態的不同,造成大學生的觀念呈現多元的趨勢,對同一事物往往有多種看法,很難統一;四是功利性。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和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使一部分大學生在人生目標、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上表現出明顯的功利性;五是易變性。青年大學生社會接觸少,經歷簡單,凡事過于理想化,一旦受到挫折容易產生偏激、孤獨、郁悶等心理,較難掌握。
3.高校大學生的活動方式發生變化。在學習上,網絡的普及帶來了學習的革命,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國內國外連在了一起,大家生活在“地球村”里,知識和信息的傳播愈來愈快,愈來愈多。在生活條件方面,隨著物質的逐漸豐富和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改革,生活環境更加優越。在管理方面,高校由過去的封閉走向開放,由以管為主,走向以導為主。但不利的一面是主流的思想入侵,甚至落后、頹廢、腐朽的生活方式不斷地入侵,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信息接收中的權威地位被打破,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壓力和挑戰。
4.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方式發生變化。就業體制的改革,使大學生不再包分配,激烈的就業競爭,對于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很大。大學生就業主要是靠人才市場,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這是一種新的機制,其特點就“就業渠道多元化、就業關系合同化、就業走向市場化”。但我們的一些學生對“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新理念理解不深,因此,有的學生感到前途渺茫,政治熱情下降,學習積極性不高,心理壓力增大。
二、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主要應從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境創新四個方面努力。
1.教育理念創新,堅持“以人為本,以德動先,以導內主”的理念。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認識,貴在務實。首先,對于在校學生而言,學習是最重要的活動。其次,大學生活賦予學生廣闊的空間和比較充裕的自由支配時間,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引導他們鍛煉自理、自立能力,自主自覺地駕駛生活。另外,當代大學生是隨著改革開放一起成長的,他們思想活躍,胸懷遠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強,樂于接受新生事物。“以德為先”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理直氣壯,道德教化要潛移默化,品德塑造要無微不至。“以導為主”就是要做到思想問題多引導,學習問題多輔導,生活問題多指導,心理問題多開導,矛盾沖突多勸導。
2.教育內容創新,豐富“三加強、三培育”教育內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地調整和充實新的內容,豐富“三加強、三培育”的教育內容。一要把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二要把加強民族精神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在廣大師生中加強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三要把加強道德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礎。一方面要,樹立和堅持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續推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踐行“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著力培育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道德觀念;另一方面,引導師生樹立生態倫理、網絡倫理、生命倫理、經濟倫理等符合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道德品質。
3.教育方法創新,統籌“八大方法體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吸引力,必須注重實效。一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二要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三要大力建設校園文化,構筑校園文化育人平臺;四要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五要積極探索在大學生社團、大學生生活區等領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辦法;六要開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七要開展深入細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優良品格;八要實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責任制,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校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
4.教育環境創新,構建“四大教育環境”。作為高等學校,一要努力提高師生員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師生員工頭腦;二要優化育人環境,營造民主、務實、和諧、奮進的校園氛圍;三要全面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增強師生的人文情懷,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函,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并重的大學精神;四要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大學校園內,形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和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三個文明建設的豐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2004.
[2]鄭文濤.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實反思與制度創新[J].思想政治教育,2006,(10).
[3]李仕武.論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以人為本[J].職教論壇,2005.
(作者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