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存在著心理失調、心理障礙兩種特征。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恰到好處的教育,切實轉變觀念,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端正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性教育,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培養孩子們的健康心理。
[關鍵詞]中小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素質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有一個深刻的教訓,就是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甚者,把學生中存在的厭學、離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問題歸納為思想品質問題,從而出現認識誤區。實質上,這些都是因為認識偏頗、情緒激動、意志薄弱、內心矛盾而產生的苦惱困惑,或受到刺激、挫折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致。
心理學家認為:凡出現心理問題者,多半是“小學有苗頭,中學現癥狀,大學出悲劇。”因此,綜上所說的客觀現狀,要求我們教育者必須抓緊大力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陶冶和心理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務必受到重要關注,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培養出更多不僅有知識、有文化,而且要心理健康具有綜合素質的合格接班人。全面把握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強他們的心理保健能力,幫助他們避免或消除由種種心理問題或壓力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身心健康,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當前擺在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關注和研究的問題,這也是對提高素質教育及民族的整體素質至關重要的。
一、樹立心理健康的教育意識
健康,人們一般不會再拘泥于以前那種“身體健康就是無病”的觀念。健康不僅是沒有身體缺陷和各種疾病,更主要的是具有健康的生理與心理狀態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只有生理與心理健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
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功能正常,無障礙或心理疾病,在教育的積極影響下,個體的意向與其所處環境的限制之間能夠取得良好平衡的精神狀態。
許多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積極的探索。現在,一般認為以下六個方面可作為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否的衡量標準:(1)具有正常的智力;(2)具有客觀正確的自我認識;(3)具有健全的人格;(4)具有健康的情緒;(5)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6)具有與社會協調一致的態度和行為。
二、目前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目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尤其引起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從調查結果看,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心理失調
(1)任性。一切只想自己所需,不管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或目的,就發脾氣。
(2)激怒。有些學生遇到稍不如意的事就發怒或做出過激的行為,如打架、斗毆、罵人甚至行兇,做事不考慮后果。
(3)自卑。迫于學習的壓力,忽視了許多生活技能的培養,無能力克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時間長了,產生一種自卑心理。
(4)嫉妒。看到別人各方面比自己強的時候,就心懷怨恨,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不但不能虛心學習他人之長,反而進行諷刺、打擊、甚至吵架破壞,嚴重的可導致病態心理。
(5)厭學。由于主觀原因,對學習失去信心,認為學習是一件苦事,不愿到學校上課,希望快快離開學校。
(6)多疑。有些學生對什么都抱著懷疑的心理,并不斷為這種設想而產生的情緒所糾纏和煩惱,長期下去,導致對什么都懷疑,從而形成心理問題。
(7)考試怯場。平時學習很好,一到考試就心跳加劇,心里害怕,頭腦一片空白,嚴重影響考試成績。
2.心理障礙
(1)多動。也稱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丟三落四,做不徹底。
(2)抑郁。有的學生遇到挫折過度悲傷而長期不能恢復,多愁善感,對什么事都缺乏興趣,情緒悲觀、失望、沮喪,有時常常感到身體不適,頭痛、失眠、不愛吃東西等。
(3)焦慮。因一點小事而過分焦急、煩躁不安、擔驚受怕,甚至出現口干、出虛汗、心悸等癥狀。
(4)恐怖。對某些事物或情境產生一種恐怖感,而實際上這些事物和情境對自己并無傷害和威脅,偶爾也知道自己的恐懼是無任何根據,可是又無法控制自己。
(5)強迫。反復出現并不愿出現的觀念、意向和行為,自己很想擺脫,但又身不由己,從而導致焦慮與痛苦。
三、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恰到好處的教育
目前,僅就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來說基本上是穩定的,但也有少數的學生存在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這就給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那就是怎樣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教育呢?
1.切實轉變觀念,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端正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
某些學校領導至今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只注重抓教學工作、政治工作,而忽視了在學校開設《心理衛生》或《心理健康》課,沒有把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認為這一課是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事。基礎教育應當是素質教育,人的素質結構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等,其中,心理素質培養的內容十分廣泛,它包括發展智力的教育,又包括其他方面的心理健康的輔助與訓練,同時又滲透于身體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端正教育思想,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工作中去,培養出不僅有知識、有文化,而且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以適應新形勢對現代學校教育的迫切要求。
2.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性教育,正確認識心理問題
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發現孩子們智力因素的發展和自我意識的培養,在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教育時要以講授積極的、健康的心理現象為主,避免產生消極的不良后果,還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對他們進行專門教育。
3.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行為訓練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方法,也可以使他們克服自身的缺點和不良的行為習慣。如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到校外去欣賞大自然、參加社會調查、指導學生閱讀健康的課外書籍;利用各種節日對學生進行教育等,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形成健康的心理。
總之,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尚處在各方面尚未成熟的時期,他們的認識能力很大程度取決于教育,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會更高,心里健康狀況在決定人們的生活質量中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說,心里健康教育是每一個中小學生獲得生動活潑全面發展的鋪路石,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視的問題,愿每一位施教者都能對受教育者強化心理教育,培養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心理素質強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7—12年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體育與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油田教育培訓中心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