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從創建和諧社會的角度分析了這一精神的深刻內涵和提倡這一精神的重要現實意義,并提出了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方法。
[關鍵詞]修身養性 治國平天下 和諧社會 大學生道德修養
從古到今,在人類社會的大家庭中,每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民族精神,這些都體現在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我國傳統文化所體現的就是在我國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所形成的特定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民族心理以及文化觀念,凝聚著勤勞勇敢、英勇頑強、無私奉獻、不折不撓等傳統美德。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精華在現代社會中仍然閃爍著光芒。
一、“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深刻內涵
“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被許多知識分子當作一種人生的信條。“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來源于儒家學說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修身養性”指的是自身道德修養和自律問題,道德的自律并非與生俱來,而有賴于后天的修養。“治國”和“平天下”說的是使社會和諧的問題。“治國”,即整治國家,就是通過調整人與社會的關系,以達到長治久安,使社會群體實現和諧。“平天下”,尋求的是一種普天之下的大和諧。《大學》里是這樣介紹它們之間的關系的:“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可見“治國”,“平天下”都是以“修身養性”為前提的,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必須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做起。
二、“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現實意義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完善的今天,提倡“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口號,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有關大學生道德素質與修養的討論屢見于報端。
2004年12月25日的《揚子晚報》報道,據金瑞典當行的工作人員反映,某理工大學的學生,當了4日才買的一臺價值1.4萬元的索尼筆記本電腦換取了2000元,居然是為了保證圣誕夜的浪漫氛圍。金陵典當行劉總經理說,典當行12月生意特別好,大學生客戶占了近一半。某高校視光專業學生,節前典當了奶奶給的戒指,他為自己解釋道:“手機是通訊工具,MP3是用來享受的,只能當戒指了。”
確實,有一些大學生表現出極端的現實主義傾向,貪圖安逸,缺少為人民服務、為祖國騰飛而奮斗的胸襟和眼界。這種狀況與當今的社會密切相關。重要原因在于應試教育價值取向必然使理想教育邊緣化,而理想教育的缺失可能損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影響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激情。校園內,盲目消費、攀比消費、趕潮消費、媚俗性消費、“面子”消費、超前消費等高消費甚至浪費現象非常普遍。然而這種追求必然要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不可能每人都滿足自己的欲望,于是,不滿或失望就產生了,有一些大學生社會公德觀念淡薄,甚至出現了心理扭曲現象。
因此,重提“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有兩方面的現實意義。其一,通過道德的修煉,實現道德自律,面對物欲橫流的社會,堅守道德底線,人與人之間擺脫狹隘的功利化傾向,實現人際和諧便有了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實現人際和諧,是人類社會一切和諧之源。然而,要做到人際和諧,首先,要在實現個人自身和諧上下功夫;其二,樹立人與天地萬物共生共榮的大和諧思想,培養審視現實的目光,達到物我合一、厚德載物,這是和諧的最高境界。這兩點也正是部分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
三、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的做法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提倡“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重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從當代大學生的角度出發,有必要從三個方面培養自身的道德修養。
首先,培養厚德載物,愛人如己的仁愛精神。《周易》中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說法,意思就是大地的氣勢是寬厚和順的,一個有道德的人應該有寬容的精神、廣大的胸懷,能包容多種觀念,聽取不同的意見,而不局限于自己那片狹隘的小天地中間。同時,要有愛護一切生命的博大胸襟,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團結友善。這對于大學生處理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和各種矛盾沖突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培養以誠相待,言而有信的誠信觀念。一個人能否立足于世,關鍵在于是否敢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是不是有信用。而當今社會誠信危機日益嚴重,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的作風也屢見不鮮。有的在校大學生以繳納書費等理由從父母手中要錢揮霍,在家長和學校之間騙來騙去;有的考試作弊,雇用或者充當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槍手”,等等。所以,大力提倡和弘揚誠信的精神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培養奮發有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說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要效法天道,自強不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有自我奮發、勇于創新、銳意進取的勇氣,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恒心和毅力,發揚這種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克服心浮氣躁、眼高手低的不良習慣,靜下心來踏實認真地做事。
除了大學生自身的努力之外,外界環境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要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營造良好的成才環境。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之見牛津》中深有感觸地說:“對大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生活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環境的影響有時甚至要比被動地接受教育效果更快更好。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同時還要建設奮發向上的校園精神,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精神和剛毅堅強的性格。重點加強學生科研、社會實踐、學生社團和宿舍文化的建設。在科研實踐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主動創新、把知識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鍛煉自己實際動手能力;在社會實踐中,開闊大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腦力與體力相結合、提高自身素質與服務社會相結合;加強學生社團組織的制度化、規范化,加強學生社團干部隊伍建設,鼓勵他們參加各種科研、實踐活動;倡導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營造良好的宿舍環境,為宿舍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載體。
在奔騰澎湃的歷史長河中,在當今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這一先哲們留給我們的至理名言依然閃爍著光輝,它指導著當代的年輕人不斷審視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用開闊的眼界和寬廣的胸懷迎接未來的挑戰,奉獻青春智慧,實現生命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不僅有助于當代大學生正確地理解傳統文化,培養民族感情,而且有利于他們通過提升道德修養水平以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為創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真正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潘亞暾.儒學的當代價值及其生命力[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9(1):102-104.[2]任民.修身:先秦儒家思想的一個普適性向度——兼論大學生修養.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4(6):67-70.
[3]陳開亮.科學發展觀與高校大學生成才.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9(3):75-77.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