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和諧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關鍵在于和諧人格的形成。如何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塑造大學生和諧人格,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 大學生和諧人格 人格塑造
一、“和諧”精神的思想淵源
胡錦濤同志指出:“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古往今來,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人們一直在追求社會的平等、安定、和諧。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追求美好和諧社會理想的歷史。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和諧”精神。中國最古老的典籍之一的《尚書》就提出“協和萬邦”的主張:“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意指先“親九族”,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繼而“平章百姓”,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進而“協和萬邦”,使各國和諧相處。中國最早的史書之一《國語》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即世界生生不息,萬物豐長;如果沒有差異,事物就會停滯,就不會有新事物產生。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強調“人和”是成就事業的關鍵所在,“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創始人老子,也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此可見,“和諧”精神源遠流長,已經滲透在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體現了一種博大包容、其樂融融的理想境界,表達了人類對于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和諧共生的憧憬。
二、關于和諧人格的理解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和諧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關鍵在于和諧人格的形成。《新華字典》對于“人格”的解釋是“個人顯著的思想、性格、特征、態度和習慣的有機結合”。它具有如下特征:(1)獨特性:個體的人格是在遺傳、成熟、環境、教育等先、后天環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2)穩定性:人格的穩定性是指那些經常表現出來的特點,是一貫的行為方式的總和。(3)統合性:人格的有機結構具有內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4)功能性:人格是一個人生活成敗、喜怒哀樂的根源。人格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時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這四點特征相互作用,從而構成我們和諧的人格。大學生和諧人格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較高的道德水平、良好的行為傾向、科學的認知方式、豐富的知識結構、正確的價值取向以及清晰的人生目標。
三、英美文學教學與大學生和諧人格塑造
英美文學是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開設的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知識課程,旨在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英美文學以其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理應成為學生透視世界的一扇窗戶,進而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和全球意識、和諧人格和塑造個性等方面發揮其獨特優勢。
1.德育原則。高爾基說過:“文學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發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們中間的鄙俗作斗爭,并善于在人們中間找到好的東西。”作為社會最高意識形態的文學,是整個社會發展在人類精神方面的折射,其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巧妙地將德育融入到對作者的介紹,對作品的賞析中,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人文關懷。如亞歷山大·蒲柏曾說:“人皆犯錯,你能原諒別人,你就是圣人”。弗朗西斯·培根在《論學習》中曾說:“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這些在今天看來仍極具指導意義。以美國獨立戰爭卓越領袖、杰出政治家本杰明·富蘭克林為代表的美國清教傳統提倡勤勞儉樸、嚴于律己,他認為:“最微不足道的人通過努力奮斗也可以崛起”。斯賓塞的愛情十四行熱烈贊揚了心靈美勝于外表美。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也對人性光輝進行了盡情謳歌。此外,英美文學中還有大量歌頌愛國主義、描繪自然之美的作品。所有這些,都可移人性情、凈化靈魂,為我們塑造大學生和諧人格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2.協作原則。文學是一種多元的藝術形式,其藝術生命離不開讀者的參與和交流。而作為接受主體的學生,由于性格愛好、原有基礎、價值取向等差異,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也必然不同。作為教師,當然不能簡單地把專家權威的觀點直接“灌”給學生,抹煞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而應該通過主題討論法、分組協作法等,努力使課堂成為一個民主參與、平等對話、弘揚個性的舞臺。具體操作如下:在小組成員個人思考之后,學生把各自的見解和問題帶到本組切磋并達成共識。最后各小組可充分利用板書、圖片、幻燈等形式向全班展示其成果,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質疑、評價和修正,而成果展示小組各成員均有答疑、申辯和補充的義務。這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培養學生和諧共處的人格品質,增強學生個體間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學生個體間差異的包容能力。
3.聯系原則。教育關心的中心不在于使人獲得某種單純知識,而是使受教育者全面合理地攝取文化價值,充實生命內容。愛因斯坦說過:“專業知識教育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在英美文學教學中貫徹聯系原則(如聯系生活現象和中國文學),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點,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和思想疆域,引導學生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義,這是基于人文關懷和道德塑造的哲學層次。
如Walter Raleigh (沃爾特·羅利)的The Silent Lover《沉默的戀人》
Passions are liken'd best to floods and streams:流水比喻激情最妥:
The shallow murmur, but the deep are dumb; 淺水淙淙而深水無聲;
So, when affection yields discourse, it seems.恰如情思倘若傾吐
The bottom is but shallow whence they come. 可知心底了無深情。
They that are rich in words, in words discover.戀人如若甜言蜜語,
That they are poor in that which makes a lover.骨子里就會虛情假意。
在講解時,可以結合人生與學生探討:人世間的真誠與善良又何嘗不像流水一樣,并不需要刻意的去夸張和宣揚,人只有在平靜與祥和的心態中才能達到崇高的思想境界。靜水流深,深水無聲。想必做人,也該如此吧!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明確提出四項目標要求:“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其人才培養導向具有鮮明的與他人、社會和諧相處能力的培養特征。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用和諧的方法培養人,培養和諧的人,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孜孜以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崔愛婷.英美文學授課誤區探微及策略分析[J].人文社科.
[2]曾彥凝.自主學習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長沙大學學報,2007,(3).
(作者單位:江西贛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