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21世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已經向全世界呼吁把學生視為教育活動的主體,使學生成為自我教育的主體。當代學生的主體性在不同的課程中有不同的體現,英語教學是一門藝術,英語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所謂的教學藝術就是教師有意識地通過聲音、圖片、形象、表演和活動等一系列能使學生感受到美和體會到滿足的教學手段去設計教學的全過程,去誘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關鍵詞]課堂教學 文化視角 英語教育
一、引論
關于主體性教育,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理論界尚未達成共識。其中一種意見認為,要著眼于學生的主體性及其培養(yǎng)問題,有目的地增強和發(fā)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為具有現代思想、自我意識、能自主地進行社會認識和實踐的人。這種觀點對我們建構本文的觀點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筆者認為,主體性教育要找到主體性與教育之間的結合點,這個結合點就是“充分尊重、發(fā)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培養(yǎng)具有主體性的人”也就是以主體性教育培養(yǎng)主體性的人。所謂主體性教育,是指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過啟發(fā)、引導受教育者內在的教育需求,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的教育環(huán)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guī)范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自主地、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認識和實踐的社會主體。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英語言語的輸出,實際上受到多種因素程度不等的制約,這些制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語言知識制約。言語技能是每個人為提高言語能力所必須掌握的,而言語技能受到語言知識的制約。因此,要充分認識語言知識在基礎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避免片面強調言語技能訓練的簡單做法,從而減少學習英語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時間和精力的利用率。
2.程度制約。由于知識基礎、言語技能和思維能力等的不同,學生在對英語言語信息的接收與處理上會出現不同結果。換言之,所要學習的客體內容是否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認識結構相適應和認識過程是否符合學生的現實思維規(guī)律,將影響學習效果的優(yōu)劣。教師在確立自己的教法時,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程度結合起來通盤考慮。
3.效益制約。我們通常所說的課堂教學效率,從根本意義上說來,既指教師在當堂時間內所付出的工作的多少,又指學生當堂收獲的多少,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課堂教學效率在本質上具有突出的效益屬性。我們反對“滿堂灌”,主要是反對滿堂語言知識灌輸或滿堂用漢語(或稱母語)講解這“兩灌”,但同時反對滿堂提問、留下滿堂疑問的“兩問”。增加英語言語量的效益如何,是衡量其教學效率高低的關鍵所在。
二、英語教學的課堂改革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教師的一大任務。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傾向性的差異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環(huán)境、教育等的影響下形成的。仔細分析一下對那些英語學習缺乏興趣,缺乏學習動力因而成績差的學生情況就會發(fā)現,他們在困難→不感興趣→成績差→更不感興趣→成績更差的軌道上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所以,幫助學生排除學習上的困難,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由于使用英語的民族與我們漢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英語與漢語有著很大的區(qū)別;英、漢文字在音、形上迥然不同;在詞義、詞性上也不能完全對等;英語的詞序、語序與漢語也有所不同;英語動詞時態(tài)、語態(tài)是漢語中所沒有的,這就給中國學生學英語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要讓學生排除母語的干擾,學會地道的英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師應鼓勵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學習意識。外在語言知識的內化是一個心理調節(jié)過程。皮亞杰認為,應該鼓勵這種調節(jié)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用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將內在的知識圖式適應新的信息。比如,英語語法是一項重要而又難掌握的學習內容,教師在進行語法教學時,要設法訓練學生獨自理解概念和運用語法于交際語境的習慣。一組精心選擇的例句展示給學生,由其獨立分析和概括某一語法的特征,用有意義的方式來思考和運用這類句子,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得到強化,就會更自覺地投入學習。
在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教師要合理運用操練組織方式,使學生的能力訓練具有科學性、實效性。在單詞記憶上,筆者采用“滾動”式操練法:一篇課文的十個生詞劃分為若干組,先是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第一組的記憶,包括發(fā)音、拼寫、詞義,時間一到馬上檢測該組生詞的記憶情況。之后,再進行第二組的記憶訓練,限定時間一到,除第二組單詞外再抽查第一組單詞。以此類推,一課時完成五十個單詞的初次記憶。口頭交際訓練,有時練習句型時,以兩人為一組進行看誰組成的語句多的對練;有時練習詞語用法時,以投影片、錄音帶提供的某一情景,由學生充當解說員進行自練,海闊天空任他談;有時練習即興語言運用時,設置程序,使某一情節(jié)的對白,一方聲情關茂,一方張口無聲,讓學生進行補練,由于眼、口、腦、耳并用,與生動的情景相聯系,學生感到興趣盎然。
英語教學要注重藝術性,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心情舒暢,興趣盎然。這對其它一些學科也許難以做到,因而可以有個別情況不這樣,但對語言學科來說是完全有可能的。這就要求每個英語教師除了掌握專業(yè)知識外,還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對于英語教師來說,在英語教學實踐過程中,如何讓你的課堂更富有藝術感染力,讓教學藝術服務于你的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藝術修養(yǎng)的高低。當然,這并不意味藝術修養(yǎng)高的教師其教學水平就一定比別人高,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就同一個人而言或者是同等條件下,藝術修養(yǎng)高的教師顯然比藝術修養(yǎng)低的教師更有利于教學藝術的實施。更有利于提高其英語教學的藝術感染力。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另外,如果有條件我們也可以通過唱英文歌、看英文電影、英文版動畫片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全方位地接觸英語,讓英語以一種美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
最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都應處于一種愉快的狀態(tài)。如果師生有一方沒能進入狀態(tài),如興致勃勃的教師因教學不得法而無法調動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或對英語具有濃厚興趣而情緒高昂的學生面對的是一位情緒低落萎靡不振的老師,教學過程也就不可能具有愉悅性特征,同時也不能刺激同學積極參與。因此,師生情感的共鳴既是創(chuàng)造教學過程愉悅性的前提條件,也是教學過程具有愉悅性的標志之一。也只有在這樣的師生情感融合的課堂氣氛里,學生才能真正地擁有和保持教學藝術所給予他們的愉悅。
參考文獻:
[1]郝德永.課程研制方法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叢立新.課程論問題.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鐘啟泉.基礎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天津市紅橋區(qū)職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