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只重視英語語言知識的教授和學習,忽視學生實際的運用能力,造成我國外語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少、慢、差、費”的問題。筆者認為,應以口語為突破,做到脫口而出,同時促進學生讀、聽、說、寫、譯這五種綜合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外語學習 輸入輸出 語言監督
在經濟活動全球化和社會活動信息化的當今世界,英語已成為我國參與國際交往和競爭的重要工具。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只為應試教育服務,只重視英語語言知識的教授和學習,而忽視學生英語語言交際運用能力及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得我國中學和大學英語教學、學習都“費時較多,收效甚微”,學生學得的英語也只是一種“聾啞式英語”。中國學生經過中學6年、大學4年的外語學習,往往還不能實際運用外語。為了讓學生更早、更快地掌握一門外語,教育部在2001年下發文件,要求在城市及鄉村有條件的小學中,從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這是一個明智的舉措。為此,英語必須作為一種交際語言來教授和學習,而交際語言最初階段的學習,往往更注重語言聽說能力的培養。
口語交際活動是人類交際的主要方式,它的主要形式是聽和說。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會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是最終目的。因此,英語教學逐漸形成了交際發展主導的局面;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應該采取聽說結合的教學方式,聽說教學要以交際能力的培養為核心進行課堂活動;英語學習要從傳統的以讀寫為主的學習轉變成以聽說為主的學習。聽是基礎,聽不懂當然也就不會說,正所謂十聾九啞。說是對聽的拔高,要想把一句話說對,字詞要選對,語法要用對,語音要說對,意思要表達到位。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能夠脫口而出的能力是最有效的英語學習方法。
在我的教學經歷中,我發現,以語法為主要講解內容的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開口說英語,因為他們在開口說話之前,一定要想好這句話的主語、謂語和賓語是什么,是用主動語態還是被動語態,要套用哪個句型才比較準確。不同的語言理論及語言流派對外語的實際教學均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一種教學方法的產生和運用,又與實際的外語教學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具體的教學體會,本人認為應以培養學生口語能力為突破口,以此來推動并完善交際英語教學。
通過兒童在自然狀態下學習母語的情形,以此來做個參考。
1.兒童是在使用中學習語言的。他不是先學好語言的形式,再來使用語言表達思想的,而是一邊習得一邊使用。他不但習得語言手段,而且習得語言的非語言手段。兒童所進行的每次活動,如吃飯、穿衣、學步都在獲取知識,都對語言學習起正遷移作用。
2.心理上。兒童使用第二語言時,不感到拘束或難為情。兒童的情感屏障沒有成人高,一般不像成人那樣過于計較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在第二語言環境中,兒童愿意練習使用所學的語言。他們求學若渴、不怕挫折、好學上進的精神是一生中最積極主動的一次學習。
3.交際能力。由于兒童認知能力的局限,他們接觸語言時,主要注重語言能用來做什么。兒童習得語言的過程亦可理解為是逐步掌握以語言表達功能的各種可能方式的過程。因此,兒童習得語言往往注意語言的交際功能和意義,在學習第二語言時,一般不能利用所學的語言規則監控語言輸出。
談到影響口語交際能力的因素時,說話人一般欠缺兩方面的交際能力:一是英語語言能力,即掌握英語的結構形式,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二是英語運用能力,即語言的使用規則,自身的表達能力。從以上分析,我認為,在中國的英語環境下,英語學習的方法和努力程度等是保證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
一、學習方法
1.習得與學習。習得是一種無意識的活動,人們的注意力會放在語言所傳遞得信息上,而不會顧及語法的正確性和語言的形式。學習是一種刻意的,有意識的活動,學習者會有意識地根據語法去糾正自己的錯誤,提高準確性。泛聽與精聽,泛讀與精讀,是常說的方法,泛就是一種習得,精就是一種學習,將兩者很好地結合,就會事半功倍。
2.大量的語言輸入和有效輸出。聽就是一種輸入,說就是一種輸出。這種輸入應該是學習者能夠理解的,可以“消化”的輸入,當這種輸入達到一定量時,語法規則會自動在人的意識中形成,從而實現正確地語言輸出,既學習者能夠使用這門語言表達。類似于電腦的輸入、輸出,存儲、提取。輸入得多了,輸出的才快,存儲的多了提取的才快。容量大了,運算速度才快。
3.語言監督。斯蒂芬·克拉申教授于上世紀70年代末提出了著名的的“語言監督”理論,克拉申提出“學習對習得的監督”。通過無意識的習得,語言學習者可以開口說話使用目標語言,大量的習得可以使學習者變得流利。在習得語言的同時,有意識學習到的語言,或者更具體一點,學到的語法規則,會用于監督、修正和“拋光”他在無意識時“撿起”,既習得的語言,從而提高正確性,能有效地提高語言能力。
二、努力程度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大學一二年級多次補考英語。為了徹底改變英語學習失敗的窘況,他開始奮起一博,摒棄了偏重語法訓練和閱讀訓練的傳統,另辟蹊徑,從口語突破,并獨創性地將考試題變成了朗朗上口的句子,然后脫口而出。經過四個月的艱苦努力,李陽在1988年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一舉獲得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創造了一個奇跡。可見,要想做成什么事,就得舍得下工夫,所謂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英國語言學家帕默所說,學習過程有個孵化階段。從雞蛋到孵化出小雞,蛋殼里面經歷著一個漸變的過程,從外部是看不出來的。而口語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英語口語教學一般分為正音、背誦和復述、會話、討論、演講五個階段進行。這五個階段的教學相互銜接,猶如旋轉上升的螺旋,學生說英語的能力能夠得以較為全面地提高。口語訓練在英語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李陽所提倡的喊英語的方法已經有了很大的成績。可見,口語在英語學習中起著綱舉目張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東望,鄭黎明. 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設”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09).
[2]楊連瑞.關于語言習得的臨界期及外語學習最佳年齡的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2,(01).
[3]陳莉,張秀麗.學習外語越早越好嗎——年齡與外語學習[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06):18-19.
[4]沙新惠.從語言習得過程看低齡兒童學習外語的利弊[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04):110-112.
(作者單位產:新疆工業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