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學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呢?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命題多樣化;二是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內容豐富化;三是滲透式進行教學,形式多樣化。
[關鍵詞]作文教學 創新意識 寫作興趣
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能力已刻不容緩,對于現存的教育現狀中的弊端的改革也勢在必行。那么,在中學語文學科中的作文教學如何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呢?這不禁引起了筆者的深思。傳統的作文教學規定兩周一次大作文,沿襲教師出題,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評的模式,存在著很大的弊病:批改周期較長;對于教師的命題不是每個學生都有興趣,學生將寫作文當成一種負擔,敷衍了事;教師講評“一言堂”的形式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不追求實效等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高考是指揮棒”,面對這一現實,以往的作文教學也不得不圍繞這一“指揮棒”轉。但在《假如記憶能夠被移植》——這一高考作文命題的范圍和指導作文教學,向素質教育轉化等方面,無疑是一次大膽的改革,也將帶動中學作文教學的改革。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在作文教學中的改革,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學中作的幾點嘗試。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命題多樣化
“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要堅信學生的潛能。正如這個高考命題,無疑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而,在這次高考中出現很多好文章。事實證明:只要激發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會寫出好文章來的。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呢?
首先,要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幫助學生克服寫作的畏懼心理,喚起學生的寫作信心,多鼓勵、多表揚。學生對于寫作大都有一種懼怕心理,對于定時間,定字數、定命題的作文,學生僅是硬著頭皮生拼硬湊。如果期望學生寫出好的作品,必須要先喚起學生的寫作信心,幫助克服懼怕心理,要善于從學生的作品中尋找“閃光點”,多給以鼓勵。一篇文章中總會有長處,或是構思奇妙,或是語言優美,或是立意新穎,哪怕是一兩句優美的語言也要及時給以肯定。要知道“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好好學習的強烈愿望?!?/p>
其次,作文命題要多樣化。過去單一由教師命題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可采靈活多樣的命題形式,或讓學生討論提供命題,或師生共同命題等,這樣命題留給學生的選擇余地更大,且能更貼近學生。我在寒假期間的征稿,關于發散性思維作文的命題即來自師生共同討論命題,很有新意,加以“有人敲門”、“我的彩票中獎后”、“當我60歲的時候”,等等為范圍的作文命題,就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而涌現出大量的好作品,由此可見,學生的潛能就像空氣,可壓縮于斗室,可充斥于廣廈,把學生放在多大的空間,學生就會發揮出多大的能量。
二、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內容豐富化
首先,要幫助學生體驗生活,從生活中積累素材。學生之所以懼怕作文,很大程度上在于沒有東西可寫。“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蹦敲?,如何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師的引導。我曾要求學生寫一篇以自己熟悉的人為中心的記敘文。正如我預料中的,面對這陳舊的命題學生大多皺眉、嘆氣。于是,我先給同學們讀了一篇題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回憶母親的文章,同學們聽完后默默無語,都沉浸在作者真摯的憶母之情中。我趁熱打鐵,結合自身異地求學的經歷談起自身感受,從而使學生產了共鳴。這次老命題卻使同學們都動了“真感情”,將親友間的真情通過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折射出來,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由此可見,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思維火花,挖掘出學生豐富的內心情感,侃侃學生在生活中求真求誠,去關心生活,才能喚起學生不吐不快的表達欲望。
其次,從閱讀的書籍中積累素材。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它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四者相輔相成。閱讀促進了寫,寫作同樣提高了閱讀。不僅要利用課內教材指導學生閱讀,也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如在講完散文單元后,我專門開設了文藝欣賞課,鼓勵學生自己閱讀課外優美的散文,并配樂朗誦給大家聽。一開始,課堂氣氛并不活躍,我便帶頭配樂朗誦了朱自清的《背影》、巴金的《憶蕭珊》、賈平凹的《丑石》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們踴躍參與,要求由原計劃的一節課改為兩節課。下課后,同學們興趣盎然,紛紛要求讓我推薦散文書目,結果,這次散文寫作非常成功。趙洋同學的題為《奶奶》的習作將對奶奶的思念深化成一組感人至深的畫面。定格為一個個悠遠的鏡頭,將讀者引入到了一種悲傷欲絕的境界。
三、進行滲透式作文教學,形式多樣化
首先,作文時間、形式要靈活,破除以往兩周一次的書面作文寫作慣例,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學生說寫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策劃。如語文《包身工》一課,閱讀完后,我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這實際上是對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培養;再比如,一課的教學重點——細節描寫,我要求學生用幾十字設計一個場景,其中要有細節描寫,結果全班四十余學生中設計出三十余種場景,如籃球場上、考場上、路邊乞丐行乞,等等。題材廣泛,細節描寫也十分生動。再如,充分利用剛上課的幾分鐘時間,學生沒能及時進入學習狀態中時,我就適時開展“接句游戲”。我以“秋天來了”為頭請同學們續接,要求簡單有內涵。同學們對這一“游戲”非常感興趣,可以說出“秋天來了,鄉愁也來了”諸如此類的精辟語言。這種精心設計的游戲,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其次,批改形式要靈活。由以往的老師一人改一人評價的形式可轉化為學生互改、互閱、互評的形式。我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批改,并推薦出優秀的,由作者本人朗讀給全班同學聽,其他同學口頭評閱,指明長處,點出不足,教師加以點評,結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學們都踴躍發言,在評閱別人作文時也提高了自身的寫作水平。此外,還可采取面批的形式,和學生面對面地交流會更有利于師生的勾通和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總之,作文教學要求我們教師要更新觀念,用新的思想來指導規范自己的作文教學工作,不僅要培養學生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去感悟生活、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完美的人格,使之成為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這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旗伊敏河鎮第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