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閱讀教學中,積極的讓學生自己去“自主探究”,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途徑,必然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 閱讀教學 自主學習
課堂是學生展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的舞臺。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一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zhàn)場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入手,把課堂還給學生。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提倡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屬于自己的課堂里自由地奔跑,哪怕摔倒了,哪怕跑錯了方向,也不要緊,因為那是他們自己的腳步。
一、課前預習,既要求明確,又獨立尋疑,積極營造自主學習氛圍
在課前預習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 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布置預習時往往是籠而統(tǒng)之,沒有明確的要求;學生對待預習,大多停留在讀一讀課文,查一查字典、詞典,沒有明確的目的。我認為,預習不僅僅是要掃除文字障礙,更重要的是要能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積累,激活學生的思維,對不同的課文應該有不盡相同的要求。如在教學四年級的《燕子》一文時,我是這樣要求學生的:(1)自學生字、詞;(2)把課文讀通,讀順,理解課文含意;(3)文章告訴我們關于燕子的什么;(4)把精美的詞句摘抄在自己讀書筆記上;(5)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上課時,通過檢查發(fā)現(xiàn),學生不但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字詞和文章的內容,而且能提出許多有深度的問題:“‘青的草,綠的芽,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爛漫無比的春天。’這一句里‘趕集’一詞說明了什么?”“‘燕子也從南方趕來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趣。’為什么不說增添美,而說‘生趣’?”“‘有幾對燕子飛倦,落在電線桿之間連著的幾痕細線上。’為什么說‘幾痕’而不說‘幾根’?”
通過課前預習研讀,促進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叉吸引,尋疑答疑,使教師變包場為導演,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索,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注重明確目標,創(chuàng)設自學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快樂的天地,應該讓學生自由的奔跑。 自學目標的自主確立,是學生主體重新構建與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每一篇課文學習之前, 應該把學習目標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心中有數(shù),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學生就能很主動地進入自主探索學習中。但是,不可“一刀切”地用集體自學目標取代學生自己的自學目標,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自學的教學情境,使其自主學習的氣氛活躍。如教學《桂花雨》,教師在上課之時興奮地說:“昨天大家預習了《桂花雨》這篇課文,聽說大家都有許多感受,誰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說給大家聽聽?”同學們爭著舉手。學生提到本課所要學習的目標:“ 桂花雨真是太美了,要是也能搖一搖桂花,看一看桂花雨的美就好了”,“文中爸爸吟誦的詩寫出了琦君一家搖桂花的快樂”,“真希望也能像琦君一樣享受到搖桂花的快樂” ,等等。于是,我就激發(fā)學生:“那就請同學們想想對這篇課文你最想學習的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學習……”同學們即興聯(lián)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學的目標與方法。老師即興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學習目標與方法開始自學。其實,還沒有等到老師的命令下達,同學們就早已急不可耐的“出發(fā)” 了。
三、開展“問題教學”, 鼓勵學生質疑,促進對知識的充分理解和智慧發(fā)展
清朝著名學者張載說:“學貴有疑。”提不出問題,學生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就難以感受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逆向設疑、想象設問、傳知激問……課堂上,只有“問”才能刮起師生之間的“頭腦風暴”,才能撞擊出智慧的火花。用提問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拒絕“沉悶”。鼓勵學生進行“愚蠢”的思考,鼓勵學生質疑提問,為學生創(chuàng)新和探索提供開放性的空間。
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有教師提問,而且要給學生提問的機會。教師提問不僅是為了解決問題,更應在學生心中滲透提問意識,或旁敲側擊,或以問引問,提出認知水平較高、富有價值的挑戰(zhàn)性問題,才有可能最終導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fā)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進而進行發(fā)現(xiàn)的問題教學,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如《山谷中的謎底》這篇課文,“謎底“二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引導學生在“謎底”上下功夫,可提問:(1)山谷中究竟有什么迷?(2)謎底是什么?(3)解開沒有?誰解開的?(4)從這個謎底中,明白什么?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讀書,互相議論,自主探索解決。這種教學即真正達到以學生的問題不斷提出為教學的開始,至學生契而不舍地解決問題為成功的歸宿,教學效果十分有效。
四、注重品讀感悟,讀思集合,進行自主地閱讀獲取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熏陶,自由地進行閱讀。在教學《生命的壯歌——生命橋》時,要千方百計開啟學生思維的門扉,聯(lián)想,想象,分析,綜合,提出一個個發(fā)人深省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如果你是狩獵人,你會想起什么?從哪些地方看出是約定的?老羚羊和小羚羊可能是什么關系?”對有創(chuàng)意的見解與心得倍加愛護,并適時地將這些智慧的火花在全班點燃,使大家分享學習歡樂的同時,感悟文字背后的東西。
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自主地在閱讀中獲取。在教學《印度洋上的生死夜》時,要指導學生用心靈誦讀,用心靈傾聽,用心靈傾訴,融入角色,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學生通過“找一找,皮埃爾作了幾次生與死的抉擇?想一想,他面對的是怎能樣的生死抉擇?”“此時……即將耗盡的信號中,兩個抽搐是什意思?”等訓練題的個性化思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從而受到情感熏陶。還要引導學生“心動”:鼓勵學生質疑,給學生商量和選擇的權利,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使學生的學習自始至終處于主動發(fā)展、生動活潑之中。
閱讀的本質,就是要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語言文字之中。這就需要調動全體學生參與活動,讓每個學習者都自主地走進文本。是啊,當孩子們徜徉在閱讀的海洋中,他們一定會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也一定會收獲閱讀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語文教學與研究.華中師范大學主辦.
[3]小學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漣水縣軍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