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注重科學方法的引導,充分獲取科學知識,正確使用評價功能,培養正確的科學精神。這樣能教會學生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科學素養 科學興趣 評價
“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并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科學教學活動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便被擺在了一個十分突出的位置。
一、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的積極認識傾向,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科學興趣是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發生的親近科學、體驗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興趣是順利地進行教學、發展學生智力、形成學生個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才能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地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呢?
1.通過直觀教具,喚起學生對科學的直接興趣。直觀的教具,最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科學課的科學探究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圖片、模型、標本等直觀教具喚起學生對某一課題的直接興趣。例如,在教學《一片完整的葉》時,教師組織學生觀察自己揀來的樹葉有什么特點,這時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與愛好,去挑選自己喜歡的觀察方法與角度,當學生把學習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時,他們的觀察會更細致,動手實驗會更積極,思維會更活躍,發言會更熱烈,想象會更加豐富多彩,久而久之,其科學素養會得到不斷的提升。
2.利用學生天性,激發探究興趣。學生天性愛“玩”,也更愿意富有創意地“玩”。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充分發掘教材中“玩”的因素,利用學生愛“玩”的特點,用激性幽默的教學,演繹教材內含的語言,點燃學生好奇求知的“火把”,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興奮活躍、穩定持久的狀態之中,教師要做好一名引導者,引領學生自己尋找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
3.在動手操作中強化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通過“做科學”來“學科學”,學生們可以把科學知識與觀察、推理和思維的技能結合起來,從而可以能動地獲得對科學的理解。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們對科學探究的手段、使用證據的規則、形成問題的方式、提出解釋的方法等一系列問題,有了親身的體驗,而不僅僅是聽到或記住有關的知識和結論;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對科學與技術的關系,科學的性質等一系列這些問題,有了切身的認識和體驗,而不僅僅是獲得了關于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如在教學《物體的沉與浮》一課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一組大小不一,輕重不一的物體(馬鈴薯、泡沫塊、橡皮、回形針、小木塊、小鐵塊),讓學生猜測哪些物體是沉,哪些物體是浮,并把認為是沉的物體放一堆,浮的物體放一堆。這時教師讓學生按自己的猜測進行實驗,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得出正確結論,從而強化了對科學的興趣。
二、注重科學方法的引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科學的學習方法比有限的科學知識更為重要。教師要“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茖W方法的核心部分是科學探究。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探究的方法很多,有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也可以在觀察中探究、在動手實驗中探究、在信息的收集與處理中探究,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探究要求。但探究只是學生學習中一種方法,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探究,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的素養。
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或把握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和程序。要讓學生知道如何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去嘗試解決手頭問題。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的目的是運用和創新,如學完《摩擦力》一課后,筆者讓學生針對生活中摩擦力不利的一面,尋找避免或克服摩擦力的方法。許多學生參與這項活動以后,都寫出了調查報告,并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方案,如:自行車的輪胎舊了(表面光滑)要及時更換;公路的路面不能太光滑;下雪天穿“釘鞋”行走可以防止摔倒。
三、充分獲取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定的科學知識是科學知識再學習的基礎,也是科學創造發明的必然要求。引導學生對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和科學技術知識的理解,包括對具體事實、概念、原理或規則的理解,也是科學教學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如今很多人把科學素養的培養只理解為能力的培養或科學精神的培養,那是很片面的。離開了科學知識這個基礎,科學素養的培養就是空談,是很盲目的。
四、正確使用評價功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評價指標應該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評價方法應該是多樣的;評價主體則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目前自然教學中,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基本還是以學期期末考試的成績作為終端評價?,F有的教學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對教材的靈活運用,學生的個性難以得到張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得不到充分的調動與發揮。我們只有改變傳統的評價方法,才能更好地調動和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習,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
(1)學習的興趣:要觀察學生對學習的材料和學習的內容是否感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以及運用。
(2)探究的能力:探究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問題的提出與選擇,同伴之間的協作與交流,對材料的正確選擇與運用。
(3)觀察和實驗的結果:對觀察和實驗的結果的評估與反思。
(4)成果的應用:學習成果能聯系生活實際并加以靈活運用的能力,成果的轉化及創造性地運用能力。
(5)表達能力:對觀察、實驗過程中的現象能用文字和語言進行正確表述的能力。
教師只有根據當地學校與學生的實際選擇靈活合理的評價方法,并在實際的操作中加以完善與提高,才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方法的培養,達到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目標。
五、培養正確的科學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科學精神要求學生對科學技術具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形成負責的學習態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夠實事求是,既敢于獨立思考又樂于互助合作。因此,必須精心選擇和設計學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新身體驗一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讓學生在親歷活動中培養他們認真負責、勇于探究、實事求是、善于思考、樂于合作等科學精神??茖W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因此,我們必須從小細心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導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學習、為終身的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浙江東陽市巍山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