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階段,學生英語學習的成績兩級分化現象普遍存在,這是我們廣大英語教師感到很棘手的問題。外語學習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并相互作用的過程,我們應該認真分析兩級分化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盡可能控制這種現象的產生。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 兩極分化現象 形成與對策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英語學習的成績兩級分化現象普遍存在,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這是我們廣大英語教師感到很棘手的問題。其形成的規律是:剛進校的新生對英語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學習熱情極高,加之學習內容少而簡單,學習成績較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難度的加深以及興趣的減弱,一部分同學的學習成績開始下降,而且落伍掉隊的人數逐漸增加,這種現象的產生會使我們的英語教學由主動開始向被動轉化,甚至會影響整個教學計劃的實施,因此課堂教學只好放慢腳步,否則兩級分化現象會更加嚴重。
外語學習作為一種認識活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并相互作用的過程,我們承認學生學習英語智力上是有差異的,每個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理解力、記憶力、想象力、語言模仿能力、聽讀接受能力、說寫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各不相同,同一個班的學生學習英語有快有慢,出現上、中、下分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差異程度很大就不正常了。我們應該認真分析兩級分化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盡可能控制這種現象的產生。
一、兩極分化現象產生的原因
造成兩極分化的原因很多,有學生因素、教師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主要原因是教師和學生。
(一)來自學生方面的因素
1.學習目的不明確。初中階段的學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有的學生學英語是出于好奇,簡單、容易、有趣就學。遇到復雜、困難、枯燥的東西就知難而退,不思上進,導致成績漸漸下降。有的同學還認為,我們將來又不出國,學英語沒有什么用。
2.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部分同學往往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做筆記,課前不預習,課后不鞏固,作業不會靠抄襲應付,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成績必然下降。
3.學習方法欠佳。有的同學記單詞,死記硬背,不懂得使用發音和拼寫規則;練句型靠生搬硬套,不注意語言環境;寫句子不遵循英語習慣,漢譯英強行逐句逐詞對譯等。
4.不了解英語學習的關鍵問題。英語是交際工具,學英語的目的是獲得聽、說、讀、寫英語的能力,所以必須采用大量反復的口語實踐練習,而且要練習得法。不少學生誤認為,英語是知識型、理解型課程,僅滿足于聽懂老師上課所講的內容,而沒把主要精力用在聽、說、讀、寫實踐練習上,因而無法形成語言技能,不能熟練地掌握,就會邊學邊忘,越學越困難,最終干脆放棄。
5.有些同學忽視了語言學習的漸進性、銜接性。學英語一定要循序漸進、扎扎實實,逐步提高。單詞學不好就無法組織句子,聽力差就不能說好英語。詞匯、句型、語法掌握不好,書面表達就困難。如果上一節課出現了缺漏,下一節課就既要學新課,還要補舊課,學習內容增加,負擔加重。若一段時間沒有抓緊,連續出現缺漏,那么英語學習就會困難重重,最終被拖垮,成為學困生。
(二)來自教師方面的因素
1.教師的偏愛因素。偏愛優生是許多教師常有的事。有的老師上課時從課前復習到講授新知識,把讀、說、寫的機會都給了基礎好的學生,這樣省時省力,不影響教學計劃的完成。但忽視了學困生的存在,學困生沒有練習的機會,就沒有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失去了興趣,喪失了信心,甚至干脆放棄學英語。因此教師的自身修養,學識水平,人格魅力,對學生實事求是的評價態度,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2.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部分教師認為語言就是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構成的綜合體系,因此教學時重視知識的系統傳授和筆頭練習,忽視聽、說、讀、寫語言能力訓練和口頭練習。課堂上仍是教師唱獨角戲,沒有處理好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關系,忽視了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交際,交際是雙向性的,既要輸入,亦要輸出,聽說讀寫是訓練的手段,也是訓練的目的。
3.不注意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些老師課堂上表情過于嚴肅,語氣生硬,不會發揮體態語與情感魅力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不能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尤其是基礎差,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根本就不敢回答問題,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便自暴自棄,成為學困生。
4.不注意優化課堂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生興趣。新教材突出交際能力的培養,同時容量大,課時有限,因此,有的老師在教學中仍采用過去的“三個一”(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教學手段,不會使用簡筆畫、課堂游戲、講故事等手段,更不能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能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發展策略,不能為“學困生”的學習搭建平臺。
二、兩極分化的應對措施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解決兩極分化現象過早出現的問題,大面積提高英語教學水平是我們廣大英語教師長期研究的重大課題。
1.教會學法,培養習慣。教給學生如何預習和聽課。教師在上新課前必須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熟悉將要學習的內容和材料,并在預習課文、生詞和語法項目時,將疑難問題記下,以便聽課時能突出重點,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求知。聽課時,養成眼、耳、口、手一起動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積極思維,大膽發言,敢于質疑,從而使他們挖掘潛能,增長知識,提高能力。
2.激發動機,培養興趣。創設問題情境,以疑促思,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設疑能激發學習興趣,是一種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進而開發學生智力的教學藝術,這樣能讓學生從存疑、質疑到釋疑的過程中體驗到求知樂趣。
創設競爭情境,形成競爭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成就動機的驅使下,學生總是努力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想得到最優秀的成績和榮譽,并贏得別人的贊揚和喜歡。老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好勝心和表現欲,有意識地在同學之間創造競爭氣氛,讓每位同學尤其是學困生有參與競爭的意識和熱情,在競爭中得到鍛煉和提高。競爭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分組比賽,個人比賽,也可以是單詞拼寫比賽、演講比賽、對話表演比賽等。
3.樹立信心,培養意志。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著個別差異。教師要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對于那些學習粗心大意,不求甚解的學生,主要培養他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堅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克服一知半解、半途而廢的缺點;對于意志薄弱、易受暗示和固執的學生,應加強自覺性和原則性教育;對好動、缺乏自制力的學生,要提高他們的自控能力;對內向、缺乏自信心的學生,要從精神上鼓勵他們,增強信心,用贊賞的目光看待學生,使每個學生對英語學習都有成就感。
總之,要想控制兩極分化現象的產生,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做到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全面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安徽懷遠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