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是激活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源頭活水,離開生活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只是束縛學生發展的說教。實施生活化教學,構建生活化課堂,是思想品德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教學 生活化 學生
思想品德教學要能化解枯燥乏味為生動精彩,能夠撥動學生心弦,吸引學生滿腔熱情地參與,這“源頭活水”來自于生活。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學教條——背教條——考教條,正是由于脫離了生活這個“源頭活水”,禁錮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造力、想象力的培養,才導致教學跟不上改革的步伐,使教師在面對新課程改革時淪于不知所措的尷尬境地。因此,思想品德課堂應該是從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的課堂,讓學生敞開胸襟,融入生活的課堂。生活是五顏六色、豐富多彩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自然需要生動形象,方能引人入勝。
一、緊密聯系生活
1.關注學生生活經驗
學生是一個個有鮮活生命力的個體,是一個個有活力有尊嚴的個性存在。教師應對學生這部剛剛打開的書,充滿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堅定學生具有無限發展可能性的信念,以極大熱忱和耐心去閱讀和感受其豐富的內涵。教學前,我們往往忽略了學生的生活體驗,低估了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和知識經驗。實際上,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對很多問題和現象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學生已經積累的這些生活經驗,深刻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態度及行為,也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時,要了解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注意將他們已有生活經驗納入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生活經驗在教學中的巨大作用。這樣一來,課堂上就會跌宕起伏,生機不斷,情趣大增,學生主動地快樂地學習著,這也有利于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和人格的養成,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關注現實社會生活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教師僅僅傳授教材中的內容,無論如何都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思想品德課教學只有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才能產生迷人的魅力,顯示出自身強大的生命力。用教育家贊可夫的話說,就是要把沸騰的生活請進課堂來,讓大社會走進小課堂。要優化思想品德課教學,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必須注意聯系現實社會生活的新信息。如國家或地區出臺的新政策、科學技術的新成就、時政熱點焦點問題等。發掘現實社會的信息,深刻透視和剖析,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調動學生積極性,激活思想品德課教學,同時,有利于學生通過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和改造社會來獲得許多直接經驗,增強社會責任感,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發掘現實社會生活,必須將現實社會與課本知識密切聯系起來。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創設一些生動有趣的貼近現實生活的具有活力的東西,把教學歸于實踐,歸于社會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在進行思想品德教學時,可以選擇《人民日報》、《半月談》、《中學生時事政治報》等報刊資料中的相關內容印發給學生,也可印發時政熱點焦點問題的相關評論,還可從網上下載有關新知識、新觀點、新理論文章,讓學生把握時代脈搏,感受新鮮氣息,在閱讀中思考、拓展和提高。事實證明,把握時代脈搏,充滿濃郁時代氣息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學生是會喜歡的。
3.聯系教師自身的生活體驗
教師是從學生時代走出來的,其生活閱歷更豐富,其社會經驗、知識、技能高于學生,充分發掘教師自身體驗,把教師自己的故事講給學生聽,更能吸引學生,打動學生。有的教師本身已有比較充足的知識儲備和較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并且有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教師的這些生活經驗,經過提煉后能夠為思想品德課教學增光添彩。
二、開展生活化教學
1.創設民主平等的生活化語境
思想品德教學只有從純粹的教條、知識中走出來,回歸到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構建生活化教學,才能使思想品德課教學源于生活,滲透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的呈現方式一改傳統教材,代之以問題為基礎,或代之以情景為基礎,或代之以案例為基礎,從而搭建了一個師生互動的平臺,為思想品德課教學走向生活化提供了重要條件。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就要轉變傳統教師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以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與學生開展面對面的,心對心的對話,讓學生把學習當作自己的生活方式。
2.營造靈活開放的生活化氛圍
思想品德課教學要讓學生主動學習,要著眼于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和人格的養成,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創設生活化氛圍,模擬現實生活情景,使課堂教學貼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加強感知,激發思維。
思想品德課內容往往與學生內在世界有一定差距,有一些沖突。很多問題學生都會有一些感性認識,如“三農”問題,臺灣問題,美伊問題等,學生都會或多或少地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有些問題雖然他們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他們也可以以相關經驗為基礎,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他們對問題的解釋。學生的看法或許是一知半解,或許是偏激狹隘,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不應用僵化的形式作用與人,否則就會限定和束縛人的自由發展。教師應組織學生營造生活化氛圍,進行充分的對話和溝通,讓學生學會理清和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接納、贊賞、爭辯、互助。這樣,思想品德教學就變成了師生互動和交往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主動地學習,主動地體驗和感受。教與學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3.開展多種多樣的生活化活動
活動是思想品德課的載體,是完成情感態度價值觀任務的關鍵,也是擺脫思想品德課空洞說教,重視道德實踐,體現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所在。教師要精心設計每次活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教學中,充分利用時事點評、辯論賽、專題討論、調查采訪等活動方式緊扣生活去學習。如為社區和校園設計綠化宣傳標語,結合法律知識模擬法庭,到廠礦企業進行環保調查……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開展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使思想品德課與社會教育融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我們在進行思想品德課教學時,能夠聯系生活,結合自身生活、學生生活,就一定能夠把思想品德課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喜歡上我們的課,從而促進教學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張江英.思想政治課教學呼喚生命色彩.教學與管理,2005.
[3]葉建華.初中思想政治課呼喚生活化教學.教學與管理,2005.
(作者單位:浙江武義縣新宅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