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審美教育,加強對學生審美興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陶冶他們的情緒,努力在教學中尋找美的音符,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使其自覺地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美育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教育。學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過美的形象給學生以情感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當前的語文教學改革中,把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我個人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從下述幾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一、培養發現美的能力
課文中有許多地方描寫了人們極普通的生活場景,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發現平凡中的美。以課文《小站》為例,教師先引導學生用簡要的文字勾畫《小站》的整體畫面,月臺正面——紅榜,小黑板;出站口——衛生宣傳畫;月臺中間——噴水池,假山,小樹,小寶塔;月臺兩頭——杏樹,蜜蜂。在學生勾畫出一幅月臺的圖畫、正要進行審美評價的時候,教師不失時機地進行啟發,這小站的地理位置如何?學生會發現小站地處“北方山區”,四周“只看到光禿禿的石頭山,沒有什么秀麗的景色”。小站的形象與周圍的自然環境一聯系,學生就會發現小站的美,并明白這種美來自本站工作人員的“精心布置”,來自他們熱情為旅客服務的心靈。課文中“這噴泉、這杏花,給旅客帶來了溫暖的春意”,就是對這美的心靈的贊頌。至此,學生會欣然領悟,課文以小見大,揭示了生活中的美。學生在感受課文蘊含美的因素的同時,也懂得了“美是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語),從而更主動地去觀察生活。
二、培養想象美的能力
我們教育的對象——小學生,他們畢竟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象,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畫面前,讓學生面對畫面,邊聽音樂邊展開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廬山,瀑布從天而降……一幅氣勢磅礴,引人入勝的大自然畫卷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祖國山河無比壯觀,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培養體驗美的能力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并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樣讀課文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讀。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發學生情感,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同時,通過范讀,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一些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二是自讀。聽了范讀后,學生模仿自讀,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們進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直接抒發作者與讀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議讀。通過評議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怎樣誦讀更能體驗文章的情感。
四、培養創造性理解能力
語文課文中很多是描寫正面人物的,有的是英雄偉人,也有的是普通人物,這些人物告訴我們什么是心靈品質美、什么是行為舉止美,這就是寫人文章所含的“道”。“道”不能說教灌輸,不能拼湊文字或戴帽貼標簽。為了讓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人對物進行有目的評議,看清人物的內心世界,從了解到理解,從起敬到模仿,從而吸取養料,懂得人生道理。
五、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藝術美是作家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對現實生活美的概括反映,是作家創造性勞動
的產物,它來源于現實美,又高于現實美,欣賞藝術美,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提高領悟美,把握美的審美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要在想象中體會文章的意境美。意境是指文學作品的生活圖案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課文中的優秀詩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
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編的都是古今中外優秀名篇,這些教材不僅體現了美、謳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結晶,教師要發揮教材的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關鍵在于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沒有美的情感,教學必然是干巴巴的知識灌輸;沒有美的教育,教學必然是冷冰冰的抽象說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審美教育,加強對學生審美興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陶冶他們的情緒,努力在教學中尋找美的音符,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使其自覺地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
(作者單位:山東濟寧市任城區長溝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