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改革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必須糾正教學偏差,深入貫徹課程改革理念,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文明之間的互動作為知識整合的基礎,在互動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又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更重視學生的品德、個性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本文探析了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改革中存在的若干典型問題,以求得對新課程的深刻理解。
[關鍵詞]課程改革 課程理念 教學偏差 途徑策略
“歷史與社會”綜合課程把現實社會生活作為教材的基點,強調面向社會、面向生活,注重運用概念、知識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參與社會。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新課程的教學改革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由于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有些偏差,教學中也存在許多偏差。我就普遍存在的一些教學偏差入手,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對“歷史與社會”新課程粗淺的看法。
一、糾正學會收集資料等同于學會運用資料的偏差,培養學生處理材料的能力
讓學生收集資料是新課程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方法。在一些學校布置的課程改革展示中,往往能看到學生們制作的精美的資料冊。但在這些精美的資料冊背后卻是:有的學生只是從電腦上下載資料,裝訂成冊就算完成任務;有些教師將學生制作的資料冊收上來,便束之高閣。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沒有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認真閱讀。教師更沒有引導學生運用所收集的資料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反而造成時間和紙張的浪費。
學會收集資料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學會收集資料的目的在于學會分析資料并運用資料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第一,教師應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收集資料,避免讓學生收集一些漫無邊際的、大而無當的資料;第二,收集資料以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辨別、分類和取舍;第三,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資料的閱讀,概括出當時對所探討問題的研究結果和進展;第四,根據對資料的研究,讓學生提出質疑、自己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另外,教室里應留出學生展示資料的空間,使資料得以為學生們共享。
二、糾正“自主”變“自流”的偏差,加強教師的組織和指導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體,學生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中心和教育的途徑,實現自主性發展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本質要求。但是現實的教學往往把學生“自主”變成了學生“自流”。強調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有的教師上課便讓學生自己看書,沒有指導,沒有提示,沒有具體要求,由學生一看到底,典型的“放羊式”,有人稱之為傻讀;有的教師甚至一味強調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提(喜歡哪一段就讀哪一段),學習方式由學生自己選(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學習伙伴自己挑(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典型的“自流式”。這樣做,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并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因此,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要設置動態的教學設計方案,善于放大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引領學生進入積極的思考狀態,師生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一起完成教學任務。自主學習強調學生自主探究,不等于學生自己學習,并不是說教師可以撒手不管。學生討論時,教師應該以聽、看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討論上,在此基礎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學應該做哪些調整,哪些問題值得全班討論,哪些問題需要教師講解,教師要做出最恰當的選擇。只要教師持之以恒,課堂必定會變得既生動活潑又井然有序。
三、糾正雖有活動但沒體驗的偏差,重視健康情感和過程與方法的培養
突顯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和特征,也是教學具有教育性規律在新課程中的體現。但是,這不意味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可以“獨立”和“直接”進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只有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融為一體,才是有生命力的。于是許多教師通過開展活動的辦法,落實健康情感和過程與方法的培養,又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雖有活動但沒體驗的偏差,有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因而不會成為有效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對學生的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實際的作用。
新課程所提倡的活動是外顯活動與內隱活動的統一,是操作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統一,它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親自體驗過程。例如,有位教師在講《我的壓歲錢怎么用》這一課時,就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入體驗正確的理財觀。
師:關于理財,希望我們的同學都把算盤打得精一點。做到收益多多,生活棒棒。過春節時親戚朋友可能會給你一些壓歲錢嗎?平時父母也會給你一些零花錢嗎?現在花了嗎?怎么花?假如今天你的小金庫里還有800元錢,請為自己訂一個理財計劃。
生:日?;ㄙM,如買零食、乘車費、學習用品費;娛樂費,如看電影、玩游戲等。
生:準備一個小本,在上面記錄花費的用途、時間。
生:每周自己進行結算。也可以交給爸爸、媽媽審核,以便獲得改進開支的合理性和必要的自我金錢管理的指導。
生:理財計劃單(略)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希望同學們感悟到什么?
生:安排支出要科學,增加收入要選擇。
師:個人生活這樣,家庭生活這樣,國家生活也是這樣。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才能過好今天的生活,并期待明天的生活更美好。衷心祝愿我們的同學在實際生活中形成科學的理財觀念,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這樣的課堂活動是根據學生自己生活經歷或經驗進行情景設計的,就使新知識在學生的經歷和經驗的共鳴、碰撞基礎上產生。通過“壓歲錢怎么用”的角色體驗設計,讓真實生活經歷、體驗與虛擬角色體驗相結合,通過這些生動的情景角色體驗,學生在課堂上就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自然滲透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價值理念。
四、糾正“歷史”與“地理”簡單累加的偏差,切實體現新課程的綜合性
不少教師一時難以適應新課標的要求,照舊按傳統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如有關地理的內容仍然按照原來的地理學科形式上課,有關歷史的內容仍然按照原來的歷史學科形式上課,從而割裂該課程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歷史與社會”是一門歷史、人文地理及其他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有機整合,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及學習方法上也力求整合的新課程。新課程性質要求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其綜合性。新課標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個“綜合”:對相關人文社會學科知識進行綜合,對歷史發展過程和現實社會問題進行綜合,對某個事件或現象的分析、認識進行綜合,對基本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讓課程“綜合運用”。比如歷史與社會本身就有大量的地理知識,很多歷史事件都離不開地理因素。我在講“隋朝開鑿大運河”這一歷史內容時,改變過去懸掛《隋運河圖》向學生介紹開鑿年代、運河分四段等講法,而是掛了一幅《中國水系圖》,讓學生觀察中國水系的特點。從中國東部的河流多是東西流向沒有南北流向,南北交通十分不便入手,“開鑿一條南北的河”,通過測量大河之間的最短距離,“溝通支流”……可見,知識的綜合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凸現出課程的綜合性。
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根據學科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還可做如下嘗試。
1.古今相聯。“通史”是為了“識今”,是為了展望未來。為此,平時的教學要與當年、當月,甚至當今的社會熱點結合起來。講科技就會講講“神六”,講講mp4;講和平,就講講日本右翼勢力參拜靖國神社,講講巴以最新沖突,講講最新恐怖活動,講講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2.文理交融。社會學科與自然科學的綜合聯系與分析,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講到趙州橋,可引導學生進行趙州橋的受力分析,從而理解為什么它會歷千年而不倒,體會我國古代的建筑藝術。
3.文史哲相融。歷史與哲學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可持續發展觀點本身也是一個哲學觀點,“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求我們用全面觀點去思考、去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另外,七年級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創業有方,信用無價”,八年級的“感悟滄桑巨變”等課題本身都充滿了哲學思辯色彩。另外,文史之間的交義點是很多的,特別是古典文學(如詩詞)更是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總之,“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改革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必須加強理論學習,對課改的理念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再認識,在反思和實踐中逐漸將新課程的理想變成現實。
參考文獻:
[1]周小山,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思路與教學模式[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2]宋秋前.新課程教學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教育研究,2005.
[3]張裕良.重視“關系”處理,避免教學誤區[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5,(1下).
(作者單位:浙江臺州市路橋區新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