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說:“當學習充滿樂趣時,才更有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本文就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做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地理教學 學習興趣 興趣培養
在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習成績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是一條重要的途徑。而對學生的興趣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點一滴的潛移默化地培養。
一、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興趣
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遙,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和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或者借助電視錄像、幻燈片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興趣。
1.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和地理掛圖教學,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地圖是地理教學中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它為地理教學提供地理事物空間性狀、分布及空間關系的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地理圖片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圖、照片可以充實簡化課本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文,圖文結合目的,還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擴大學生地理視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學習熱帶草原氣候時,學生對“熱帶草原景觀圖”指導學生觀察干、濕兩季的自然景色:濕季時,草高茂盛,稀樹青翠(典型樹木:金合歡和波巴布樹),成群結隊的動物中,長頸鹿昂首挺胸,遙望蔥綠遼闊的大草原;干季時,草類凋零,樹木落葉,動物遷徙,草原一片枯黃荒涼的景色。通過觀察掛圖,再聯系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讓學生認識到那里處在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下,濕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豐沛;干季受信風帶控制,降水較少。進而理解了干、濕季節交替的原因,掌握了熱帶草原氣候的分布規律及特點。
2.充分利用示意圖進行教學,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用簡易手法在黑板上繪制地理事物的示意圖。這樣有助于學生對地理事件的發展過程的理解。
3.充分利用電化教育手段的直觀優勢,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中,把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通過投影化虛為實,化靜為動,使抽像的概念具體化,就可以幫助學生利用直觀的圖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間觀念。此外,在地理教學中,有許多重要的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是比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如果借助多媒體,利用動畫來制造模擬的運動現象和過程,化不可見為可見,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使學生接受信息時首先有一種嚴謹務實的感覺,配之以精練的講解,知識重難點會因勢利導得以突破,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講“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和世界各地晝夜長短變化”這一問題時,可用Flash制作一動畫,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和世界各地晝夜長短變化分別做成兩個同步的動畫,使太陽直射點由北回歸線逐漸南移,可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由最高值逐漸變小,白天時間逐漸變短,北極圈內有極晝現象的范圍越來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當太陽直射點移動赤道上時,南北半球同緯度地區中午太陽高度角相同,晝夜平分;當太陽直射點繼續難移到南回歸經時,北半球晝最短,北極圈以內全是極夜,南半球正好相反。本來一個很難講的問題,通過動畫演示,使學生耳聞目睹,重難點迎刃而解。
二、巧妙插敘,激發情趣引發學生的興趣
課文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老師若適當的引用一些與教材有緊密關系的愛聽的,且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一方面,深化學生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情趣。如講中國地理第一章第一個小標題“從宇宙空間看地球”中途述著:“……只見一個圓形星球懸在天空中,上面有藍色的海白色的云,沒有云塊遮擋的情況,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海陸輪廓。”這是學生新學期的第一堂地理課,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十分重要,是誰在宇宙間看到地球的樣子呢?這是學生的迷。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引用美籍化裔宇航員王贛駿在航天飛機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是一個漂亮的星球,像一個令人覺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藍白條痕相間,水藍色天氣層薄薄一層覆蓋。”“我在中國上空慢跑,我想著故鄉,我來了。”這樣,一上課就先聲奪人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刺激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同學們聽得認真、有趣,受到了深刻教育。
三、形象的描繪,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中對于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表示的內容,利用生動的語言、傳情的教態和板圖結合,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目的。教師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
巧借古詩教學,詩詞歌賦,瑯瑯上口。應用得法,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能創造出一種詩情畫意的教學環境如講地球的運動時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描述黃河奔騰咆哮,滾滾東去的氣勢:“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講氣候時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地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成樹梨花開”(冬)。講長江時,為描述三峽灘險、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誦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短短四句,把學生帶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麗風光一覽無余;情景交融,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四、用實驗模擬展現地理過程調動學生興趣
地理課堂教學是把漫長的地理過程壓縮后介紹給學生,使他們能夠了解在其一生中或用肉眼無法看到的地理現象的演變。從而解決了很多傳統教學形式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且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到海陸熱力差異時,可以準備250W白熾燈一盞,同體積的燒杯兩個,溫度計兩只。在燒杯中分別裝滿水和沙,如用燈光代表太陽輻射,燒杯中的象征海洋,而沙代表陸地。演示前先測量水與水的溫度。因為都處于室溫中,溫度應相同,然后用白熾燈照一段時間,再用溫度計測量水與沙的溫度,可知沙比水的溫度上升幅度大。待自然冷卻數分鐘后,溫度測量的結果將是沙降溫幅度比水大。從而形象且有力地說明了海陸熱力差異。
實施素質教育,我們任重道遠。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點然的火把。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類型,它就像簽名那樣有個性。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好循環,達到促進學生意識的轉化,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將是一個長遠常新的課題,等待我們不斷尋覓,上下求索。
(作者單位:山西臨汾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