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陳式太極拳彈抖發勁規律與現代競技足球射門技術的相關因素進行初步分析。認為,將陳式太極拳彈抖發勁規律應用到現代競技足球射門技術當中,可在實踐上豐富足球射門技術,可為提高中國足球定位球水平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陳式太極拳 彈抖發勁 現代競技足球 射門技術
一、問題的提出
陳式太極拳以其彈抖發勁、粘連纏繞、快慢相間、剛柔并濟、節奏鮮明等特點立于中華武林之巔,近些年來陳式太極拳更是以其集技擊、表演、健身、養生于一體,并富含哲理而被稱之為哲拳,倍受中外武術愛好者的喜愛與競相學習。如果能把中國經典傳統的太極拳技擊原理與中國的現代競技足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會產生何種效果?本文為這一問題展開探討,希望能為提高中國足球定位球水平提供理論參考。
二、陳式太極拳彈抖發勁的技擊原理
1.合力旋打。陳式太極拳彈抖發動前的準備過程稱之為轉關過程。在轉關過程中,需要卷屈蓄力,。這當中除四肢的卷曲外,特別要注意的是胸腰的反弓,即通過虛領頂勁,合胸塌腰,將人體本來處于自然彎曲狀態的脊背拉直,發力后放松,才恢復自然狀態。完成卷曲蓄力后,需要將肢體力、氣力和念力運化到技擊部位形成合力,在發力前的瞬間,還要用一個小的轉圈動作將力完全合住,沿打擊路線的反方向稍移位后挫,將技擊部位隨即猛然旋轉爆發打出,拉長攻擊路線,增大技擊部位的初速度及角速度,從而達到增大打擊力的目的。
2.內動外發。陳式太極拳內動外發的原理是發力前要卷屈蓄集肢體力,然后肢體力還要在腰部折疊運化;氣力、念力也要運化到腰腹部集中,處于待發狀態。這些力必須要從腹部傳導、運化至擊技部位形成合力,最后發放出去。在這里,腰腹為內,擊技部位為外,腰腹即丹田,是為“內不動,外不發,丹田不動勁力不發。”
3.保持平衡。在陳式太極拳技擊中,從發力到打擊對方,我方技擊部位必然發生強烈位移,這個位移過程中,需要保持自身的身體平衡。如右掩手肱捶中右拳向右前方合力螺旋打出,同時左手發力收手腰間,形成一對平衡力;再如右搬攔捶中左右兩手同時由左側經體前劃弧向右橫打,則同時向左下方塌腰,形成一對平衡力,從而有效保持身體平衡。
4.松活彈抖。彈抖發勁是陳式太極拳擊技中最關鍵的部分,在發動前后瞬間都要作到全身肌肉放松,各個關節放活,謂之松活。在發力前瞬間,做合力的小動作時一定要松活從擊技的角度講,雙方聽勁、跟勁、引勁到達一定的程度時突然松活,則我方的勁完全消失,從而使對方的勁完全落空,隨即合力打擊對方;在發力后瞬間,即爆發力到達擊技目標后突然松活。松活了則對方反作用力如泥牛入海,不見其蹤。從動作銜接上講,爆發力發放瞬間,關節或肌肉會出現短暫的僵硬狀態,如不松活,則僵硬狀態持續,給對方以可乘之機。在松活做得相當好的情況下,擊技部位就會出現彈抖振動現象,即陳式太極拳的彈抖發勁。
三、現代競技足球射門技術原理分析
這里僅對腳背正面的大力抽射定位的技術動作進行分析,在這里將統一、連貫的腳背正面大力抽射定位球的技術動作分為5個部分:助跑、支持腳站位、踢球擺動、腳擊球、隨前動作。
1.助跑。作用:調整人與足球的位置關系。動作:步幅小而短促,最后一步稍大,踏立足同時,踢球腿順勢以髖為軸向后擺起。路線:與出球方向相同。速度:擊球力量大時速度加快。
2.支持腳站位。作用:立足支撐穩固,有利于踢球腿擺動。支持腳與球的位置關系:位于球一側一方20-30cm處,上體重心稍外移,以髖關節寬為基準,以踢球腿擺動自如為原則。踏地:足跟積極迅速過渡到全腳掌,控制身體重心。
3.踢球腿的擺動。作用:踢球力量的主要來源。后擺:助跑最后一步,踏立足同時,踢球腿順勢以髖為軸向后擺起,大小腿折疊,同時異側臂揚起,維護身體平衡。前擺:以髖為軸,大腿帶動小腿擺動,擺過身體垂面時大腿相對制動,促使小腿以膝關節為軸加速前擺,形成鞭打動作,同時異側臂后擺,維持身體平衡。擺速:擺動中大腿和小腿擺動速度在運動過程中,隨時進行相互調節,協調發力形成“復合擺”,力量并非越大越好,用力過猛,易導致動作僵硬變形。
4.腳抽擊球。作用:人與球的“彈性碰撞”。
5.隨前動作。作用:擊球后的身體重心因慣性隨之前移,以便接下一個動作。
四、陳式太極拳彈抖發勁技擊規律與競技足球正腳背抽射技術的相關因素分析
1.足球賽場上的“彈抖”現象。2002年,韓國世界杯小組賽,中國對巴西的那場比賽中,巴西隊隊員羅伯特.卡洛斯于40m開外的一腳勢大力沉的正腳背抽射的定位球洞穿了中國隊江津把守的大門,成為正腳背大力抽射定位球的經典之作。在羅卡洛斯射出的皮球飛行致江律面前大約5m遠的時候,皮球忽然左右晃動了一下,致使江津難以判斷球的飛行路線,導致失球。我們發現羅伯特.卡洛斯擊球后的一瞬間足部發生明顯的彈抖現象,這正是將肢體力高度協調地爆發出來的表現。
2.卷屈蓄力與正腳背抽射技術中的踢球腿后擺。卷屈蓄力是為了將彈力,張力,旋轉力蓄集起來并使其成為太極勁處于待發狀態,然后將其合力爆發出去。同果,在正腳背抽射的技術動作中,助跑支持腿落位后的踢球腿后擺也是一個蓄力的過程。其要求是踢球盡量后擺,上體稍后抑,使期整個身體形成弓狀,從而儲蓄更多的彈性勢能,達到大力抽射得分的目的。在理論上,儲蓄的彈性勢能所轉化的動能與射門的力量成正比。
3.內動外發與正腳背抽射技術中踢球腿前擺。陳式太極拳傳人陳照奎說過:“內不動,外不發,腰不動,手不發”。在踢球腿后擺至最大幅度時,整個身體成一反弓狀,而腰腹部恰似弓的頂部,儲蓄大量的彈性勢能,踢球腿前擺時,以髖為軸,大腿帶動小腿前擺,同時,腰腹肌肉發生強烈收縮,是以力從腰部發出,節節相傳,髖到膝,膝到踝,再到腳尖。
4.松活彈抖與腳背發力擊球及隨前動作。腳背正面的抽擊球技術動作同陳式太極拳一樣會出現一個彈抖的現象,腳背正面抽擊球的一系列支作當中,整個過程除抽擊球的一瞬間都是在全身放松協調的狀態下進行的,在踢球腿的前擺過程當中,以髖關節為軸,大腿帶動小腿擺動,擺動中隨時進行擺速的調節,使之成為協調發力的“復合擺”,擺過身體冠狀面時大腿相對制動,促使小腿以膝關了節為軸加速前擺,形成對球的鞭打動作,陳式太極拳的彈抖發勁被形象地稱之為“寸勁”。
綜上所訴,陳式太極拳彈抖發勁與足球正腳背射門技術、陳式太極拳技擊技巧及拳理與現代競技足球的技戰術存在綜合運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將這一理論成果投入到實踐當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國現代足球的競技水平。
參考文獻:
[1]楊黔筑.太極拳運動發力規律[J].中華武術,2004,(3):28-30.
[2]黃康輝,王建華.陳式太極拳[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3]陳正雷.論陳式太極拳的放松與發勁[J].中華武術,2006,(2):27.
(作者單位:湖南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