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代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大學生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著眼點,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我們長期的奮斗目標。
[關鍵詞]以人為本 大學生 思想政治工作
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必須以學生為“本”,把握人的本質特征,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說服力。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人為本”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最根本的標志就是以學生為“本”,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徹底糾正“人的缺位”狀況。從青年學生的角度來講,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尊重學生在整個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的發揮,給他們以平等、自由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能充分地認識自我,從而達到從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激勵和自我完善,到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教育目的。
從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度講,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是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針對不同需要進行分類分析和指導,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和學習與生活的空間;其次,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個體差異主要表現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智力因素的差異表現為大學生個體的智力特點、智力發展水平各不相同。非智力因素的差異表現在情商方面的差異和興趣、理想、動機、意志、氣質、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再次,要關注學生內在自覺與自律意識的培養。除必需的制度化管理之外,應該更多地強調價值觀、理念和道德的力量,并深化為學生心目中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最終影響學生的行為,滿足其個性的需求。
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培養學生的“道德人格”
所謂道德人格,是指作為個體人格的道德性規定,是由個體特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的有機結合。人格教育,表達的是一種價值理想和價值追求。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過:“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當代文化教育學的創始人斯普朗格更是明確主張“教育絕非是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青年大學生作為發展中的個體,他們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僅是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他們自身健康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方面。首先,從個體的角度講,要實現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要使其成為一個受歡迎和受尊重的人,要使其人格尊嚴得以彰顯,就必須是一個“在道德上受過教育的人”。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從學生的道德需要出發,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其次,從社會的角度來說,若只是培養了一個人的智性而沒有培養他的德性,就等于是給社會造就了一個具有反社會傾向的人,這對社會的和諧與安定都是潛在的威脅。因此,對大學生進行“道德人格”教育,其目的就在于通過對以往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反思與批判,實現向“人格”教育的轉向,使道德教育,進而使整個教育獲得與時代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與意蘊。
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實行“雙主體”、“人性化”的教育模式
所謂“雙主體”模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雙主體結構”的,教育者是主體,學生也是主體。所謂“人性化”的方法,就是建立在符合人性的特點和規律基礎上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1.以總支建在系部、教工黨員聯系學生班級為切入點,建立高校“全員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要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克服學校使青年成為“人之為人”的教育和“成為某一類人”的教育等“兩張皮”現象,教師、管理人員和后勤服務人員要共同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良性互動的工作格局。如教工黨員聯系學生班級的做法,通過擔任政治輔導員或做學生入黨聯系人,引導教職工黨員與學生交朋友,了解學生的專業學習、家庭情況、社會交往、人際關系、心理健康以及班風學風等情況,給予學生尤其是貧困學生更多的關心、體貼和幫助。既使學生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又使教工黨員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得到思想境界的升華。
2.以談心活動為載體,準確掌握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情況。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而學生個體思想品質、個性、心理和生理的狀況千差萬別,各自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導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問題也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學生工作面上的共性教育和點上的個別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談心活動,改變過去那種居高臨下管人、以教育者自居、讓人服從的思想觀念,要從“全員育人”的高度培養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廣大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服務意識。一切為學生利益著想,了解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是什么,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以平等相待、以理服人、雙向溝通的方式,創新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3.建立長效機制,將“關愛學生、服務學生”的理念體現在具體的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從機理上講屬于社會上層建筑,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產生并反過來服務于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也就是說,從根本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是為維護一定社會的群體利益而服務的工具。”也就是說,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反映和維護一定的利益關系,是為一定的社會群體謀取利益的工具。因此,我們倡導的“以人為本”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與工作對象的現實利益相結合,既要把人的利益的全面實現作為自己理論的奮斗目標,又要始終站在廣大學生利益的立場上,從現實的“人的利益”的角度思考問題。在注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學生的利益,引導大學生滿足其精神追求的同時,要多辦一些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實事和好事。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依靠人、發現人,要調動人的積極性,要牢固樹立“教書育人、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的觀念,既不能完全以過去歷史時期的標準來要求青少年一代,也不能以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貽誤青少年一代;既要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和教育規律,繼承優良傳統,又要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機制,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學校工作的全過程,真正實現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標。
(作者單位: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