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依然是高校面臨的重大問題,那么,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精神、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對英語教師來說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在英語教學中,師生把人文精神作為共同追尋的目標,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謀生技能的提高會增強學生走入社會的自信心,這些都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高校素質教育 人文精神 英語教學
青年——尤其是有知識、有朝氣的青年學生一直是社會發展的棟梁,歷史前進的積極的驅動力。可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今天,大學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大學人文精神的失落直接表現為部分大學生對自己存在的一種迷失,他們對理想喪失信念、對人生失去追求、對道德持有困惑;近年來,高校頻頻出現的自殺、詐騙、性犯罪、傷人等事件更加重了問題的嚴重性。面對高校學生所出現的諸多問題,我們不得不承認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薄弱,越來越意識到大學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如何引導學生了解世界和自我、了解動態發展的時代和社會,如何培養和樹立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如何使他們在困惑中不斷成長、在成長中不斷超越自我,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創造性,這是一項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的、困難的、而又亟待解決的課題。早就有人提出: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應該滲透人文精神、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在英語教學中,師生應把人文精神作為共同追尋的目標,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謀生技能的提高會增強學生走入社會的自信心,這些都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
一、把人文精神作為師生共同追尋的目標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生活的信息化,英語作為信息的載體,早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這使得英語學習愈來愈重要。作為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師,我們擔負著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專業人才的重任,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數年之后將走入社會的各個領域,他們將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目光只停留在對英語這門語言的教授上,而應該把培育合格的英語人才作為我們首要的任務。合格的英語人才應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追求真理的決心,即高校學生應該具有的人文精神。當然,能否做到這些,還取決于教師的人品和素養。古人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人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可見,教師既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使學生“成才”,又要擔當塑造其“靈魂”的職責使學生“成人”。教師的工作可謂艱巨而光榮,同時,對為師的要求也提高了。東北農業大學校長李慶章曾說過這樣的話,何以為師,先看師品,德高為師;再看師智,學高為師;三看師能,技高為師;四看師表,身正為師。教師擔負著為祖國培養現代化人才的責任和使命,他們的魅力是無窮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想使學生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教師必須領先具備這樣的素質。所以,人文精神應該是師生共同追尋的目標。
二、利用所教課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審美教育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樹立遠大理想,以及正確地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高校英語教師分授著不同的專業課程,如《大學英語》《綜合英語》《泛讀課程》《英美文學》《語言學》《翻譯》《高級寫作》等,這些課程大多取材于英美作品中較有影響的原版著作以及國內著名學者的專著,這些著作文質兼美,不僅提供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蘊涵著較高的美學價值,含有極為豐富的美育內容。可是,為什么學生對所學課程感到枯燥無味呢?究其因還是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專業知識的講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1.發現美和欣賞美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說過一句被后世學子拱若珍璧的話:“美是到處可尋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我們所教授的課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和學生一道去發現好的詞語、好的句型或好的段落,如:(1) Truth is beauty. (2) Life shrinks or expands in proportion to one’s courage...去分析一部或一篇好的文學作品,或賞析某一文章的語言或寫作技巧等,如馬克?吐溫的幽默語言、埃米莉?迪金森的詩歌特點、求職信的書寫技巧等。也可以思考文中主人公帶給我們的啟示,如親情的無價、愛情的專一、主人公的立志、大自然的美好等。這些或類似的東西在我們的教材中垂手可得,盡管如此,學生依然對此置若罔聞或視而不見,這就需要教師帶領他們一道去發現這些美,給他們時間去思考、去品味、去欣賞。任何美的東西都是受人類喜愛的。如果學生在每節課上都能發現、并去欣賞一些美,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就必然會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那么,教師就做到了寓教于美,寓教于樂。這樣,無論對師還是對生都是一種提高,可謂一舉兩得。
2.鑒賞美和塑造美
鑒賞美是審美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表現,塑造美則是人文素質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由于當代青年學生未經生活的磨練而缺乏生活的經驗,知識單一,因此,對事物的辨別能力普遍較差,尤其是薰蕕同器的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以后,使得學生對道德持有困惑、沉迷于網吧、喪失理想,以致于迷失方向,美丑難辨。這就需要教師在在審美教育中,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其本質,剖析美的本質所在,使他們對美有正確認識和理解。例如,在學習“Darken your Graying Hair, and Hide your Fright”(Book 3, College English )一課時,有的學生對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痛恨的同時,對我們所面臨的競爭社會也提出質疑,認為竟聘上崗是可恨的、不人道的,并產生害怕走入社會的畏懼心理。這時,教師要幫他們先分析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不同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再與他們一起分析在我們這個社會竟聘不到工作的幾大原因,其中最大的原因應該是知識和能力的不足。通過分析和例證,學生不僅認識到知識積累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他們鑒賞美(此時的美,即知識積累和能力培養)的能力,從而改變他們產生消極厭世的態度,有利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當然,這只是個例,我們在教學中會不時地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必須要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美的正確鑒賞力。
審美教育“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需要的重要途徑。”它會逐步使學生開闊自己的心胸、明確人生的意義、樹立遠大的理想。有了對美的鑒賞能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有意識地去塑造美,用美的標準去塑造自己的形象。他們在不斷地學習中,懂得文化知識的重要性,知道社會與自我的關系,學會處理個人情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總之,隨著自己審美能力的提高,學生會不斷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義務感,會以健全的人格形象走入社會,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注重在課堂內外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直以來,我國教育的致命弱點是忽視學生對知識探究能力的培養,像其它多數學科一樣,英語教學一直把“傳道、受業、解惑”作為教學的模式,盡管我們熱衷于呼吁“教學改革”,“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被提出數年了,但是傳承性的教學模式依然占據中心位置,其教學結果也普遍存在于各大院校(尤其是中、低等院校):學生缺少對學習的積極性和對知識的創造性。究其因,無外乎兩點:其一,師生都缺乏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認識。“以人為本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英語教學中,要強化教為學服務的意識,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對知識的獲得和創新當作教學的最終目的。師生都要打破自己對教與學的傳統認識,即教師對知識的教授是主導過程,而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的完成,教師教完了學生也就學完了;重塑對教與學的認識,即以學為主、教為輔的新理念,學生要充分意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對知識如何獲得、能否創新要靠自己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去實現。其二,師生都存在一種惰性心理。“園丁式”的教育理念,往往把教師置于辛勤地播種知識的園丁位置,而學生只是被動的等待開發的土地,似乎單一的勤勞就會使貧瘠的土壤富饒起來、以后定會碩果累累。其實,我們忽視了一點:學生并非土地。他們有著和“園丁”一樣對知識的領悟能力,他們甚至會對所教授的知識產生懷疑并加以創新,會推動知識的不斷進步,而并非我們單純意義上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幾千年的科技進步已證明了這一點。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園丁式”的教育理念還加重了師生的惰性心理。表面上看似教師在忙忙碌碌、不惜筆墨和口舌,真可謂“俯首甘為孺子牛”“春蠶到死絲方盡”。但事實上,在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方面,“園丁式”的教育理念就促成了教師的惰性心理,認為學生的積極、主動或創新會增加教師的負擔,諸如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如何去應付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所提出的各種問題等,這無形中會加重教師許多負擔,不如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來得便捷和省事;同時,這樣也培養了學生的惰性心理,他們會被動地理解、被動地接受所學知識,認為教師所教的就是真理,隨之而產生的常常是學生的自卑心理、厭學心理,甚至逆反心理。
新時期對英語的學習賦予新的內涵,新的教學理念要求師生在教與學中進行平行的知識流通而非傳承,教師應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因勢利導,把學生作為主體,促進他們自由全面的發展,引導和鼓勵他們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資源,在課堂內外對所學知識進行查尋、觀摩、思考直至升華,培養學生對新事物有知其所以然的精神。如在翻譯課程中,書中教授的是約定俗成一般翻譯規律,機械地教授只能使學生感到枯燥、死板、乏味,這時教師可以幫助設計幾個情景讓學生自由發揮,在訓練中使學生領悟和掌握所學的翻譯技巧;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內外觀摩實際的現場翻譯錄象,學習譯者的優點、指出譯者的缺點,在鑒賞中把翻譯技巧不斷地掌握、積累和創新,并且使他們知道“詞無定譯,譯無定法”,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同樣,“教無定法”,有啟發式的、有發現式的、有情境式的、有創新式的教法等等,教師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內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按照正確的審美標準去塑造自己,成為新世紀合格的高素質人才,我們的教學才算是成功的。
四、增長學生的見識并培養他們的謀生技能
增長學生的見識并培養他們的謀生技能也是高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表現。大學生就業難是全國普遍性問題,尤其是前幾年的“英語熱”造成了英語人才的“過剩”現象,這也是導致學生迷失自我、喪失理想信念、失去人生追求的直接原因。針對學英語的特點,學生所面臨的就業方向遍及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而且很多行業都不失為不錯的選擇,但越是這樣,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就越感覺自己并沒有一技之長,找不到就業的方向。究其因,還是學生缺少最根本的自我認識和謀生手段。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除了要向其他專業教師一樣教會學生以“普通勞動者”的正確心態步入社會以外,還要設法增長學生的見識和培養他們的謀生技能。要做到這些,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一是增設技能培訓課程,二是社會實踐。增設技能培訓課程可以通過邀請經驗豐富的教師或工作人員或已畢業的本系學生,定期或不定期地給學生傳授謀生的經驗和技巧,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使他們在間接的學習中掌握謀生手段。社會實踐是學生通過親歷實踐、積極參與企事業或商業的英語運用流程,親歷其中的成功與失敗,掌握工作的技能。這兩種方法都有利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的不足,促使他們抓住在校之有限時間有目的地去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便于他們今后以高昂的自信走入社會。當然,要做到著兩點并不容易,單靠英語教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取決于學校的制度和社會的支持。
總之,在高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有著重大的意義,它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人性的呼喚。盡管這個話題在本世紀初就已經被提倡并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視,相信它會成為永遠的研究課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成功地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不是簡單的幾句口號、幾年的努力就能完成的,況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它需要師生共同協作進行長久的努力。在高校,英語雖然是個大學科,但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實現人文素質教育是當務之急。目前,黨中央“八榮八恥”的教育觀更賦予人文素質教育深刻的內涵,我們可以抓住此契機,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對學生們進行榮辱觀教育。相信正確的審美觀會幫助他們提高“智商、情商、心商和德商”,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成為社會的棟梁和未來的開拓者。
參考文獻:
[1]鄧聯合.自由與人愛:大學人文教育的基本精神內涵[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1):85-90.
[2]李漢秋.人文教育亟需改進和加強[J].前進論壇, 2005,(7):14.
[3]李慶章. 正師德、樹師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4]劉京希.“人文精神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綜述[J].文史哲,2001,(4):107-110.
[5]楊德廣.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6):5-8.
[6]張正江.人的本質素質[J].上海教育科研,2006,(2):14-15.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訪問學者,徐州工程學院外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