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要根據大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要求,確定大學時期職業生涯規劃的總目標、分階段目標,并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實施方案,形成系統的教育工程。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教育 全程化
隨著就業政策的改革和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原來存有“應急性、短期性”缺點的就業指導體系已不能滿足時代需求;因此具有全程化、系統化、科學化特點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被提上日程。
筆者經查閱資料并結合自己十幾年的學生管理工作經驗,界定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同時根據學生特點制定了各階段的實施方案,以供同行參考。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總目標及實施內容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總目標
通過對大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培養學生樹立職業規劃的理念,學會、掌握職業規劃的技巧和方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擇業觀和就業觀,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合格人才。
2.教育內容
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的原則、方法和職業發展相關理論;本專業發展概況、行業需求標準;職業生涯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職業道德素質和培養方法;影響職業生涯成功因素的自我認識與評估;求職擇業過程中的心理、技巧、網上求職、面試技巧;現行就業政策、就業法規等。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各階段性教育目標及實施方案
在現有的研究資料中,教育部明確指出:大學生在校期間一年級了解自我,二年級鎖定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地提升職業修養,四年級初步完成由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黃昌建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涯規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十個階段。筆者認為,按學期劃分學生特點和任務,更有利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的開展和實施。
1.第一學期
學生特點:剛剛步入大學校門的學生,面臨著生活自理、管理自治、目標選擇、學習自覺等一系列自我教育問題,心理和思想發生急劇變化,自我認知和環境認知探索不夠。職業生涯理論缺乏,目標和現實之間差距很大。
教育目標:引導大學生積極適應大學生活;了解本專業的教學目標和發展前景,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初步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自我認知的方法;學會進行社會調查的方法和技巧;初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
實施方案:①通過兩周的軍訓,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②召開“如何適應大學生活”等主題班會,培養學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③聘請本專業專家進行“本專業歷史沿革和發展前景講座”,幫助學生了解本專業歷史沿革、發展前景及學習方法;④由專業指導教師開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理論;⑤聘請心理咨詢專家舉辦“心理知識”講座,增強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⑥寒假前對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方法和技巧培訓,組織學生假期進行社會調查,初步了解就業環境和社會環境。
2.第二學期
學生特點:大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大學生活、學習和假期的社會實踐調查,對大學生活和社會環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對自我有了一定的認識,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本學期有能力初步制訂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教育目標:引導學生完成自我認知,明確自身的優勢、劣勢、興趣、愛好、性格、能力,初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根據職業能力要求,制訂實施計劃,培養相關能力。
實施方案:①通過社會實踐調查分享活動,引導學生正確進行環境評估;②在職業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通過360度評估、SWOT分析法,完成自我認知;③通過職業測評系統完成職業認知,初步制訂出個人生涯規劃;④通過素質拓展訓練,培養團隊意識,進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組建班級職業生涯服務團隊,協助學生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并監督計劃有效執行;⑤通過相關活動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如:通過相關專家講座,引導學生樹立和培養時間管理、壓力管理、健康管理、目標管理、行為管理、工作學習平衡管理觀念;⑥從本學期開始,對大學生進行系統人文知識培養,以期提高大學生的個人修養和內涵。
3.第三學期
學生特點:經過一年大學生活的適應,他們初步掌握了大學生活規律,開始真正從現實角度關注自己的成長,主動進行能力提升訓練。他們己經意識到探索的重要性,并積極行動,希望自己快速成長,但是,受經歷、經驗、閱歷的影響,這一階段的大學生需要有效的幫助,借助外力的支持,會大大地加快大學生成長的速度。
教育目標:進一步牢固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完善、明確職業生涯規劃內容并有效執行;開始職業道德訓練;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繼續提升自身能力。
實施方案:①通過聘請校外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正確了解組織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人力資源需求,正確進行環境評估;②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進一步激發他們進行職業生涯的興趣,初步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③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班級團隊對職業需要的素質和道德進行歸納總結并詳細制定出個人的提升和改進計劃,并相互監督、逐步落實。
4.第四學期
學生特點:通過上學期的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學生們已基本明確了職業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并擬定了較為詳細的實施計劃,但由于自制力等原因,計劃的執行力度容易出現打折扣的現象。另外,受社會現象的影響,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現象。同時,他們對專業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專項素質的訓練逐漸提上日程。
教育目標:引導學生有效執行計劃,適時調整計劃,克服職業倦怠;進行專項素質訓練。
實施方案:①發揮團隊優勢,引導學生正確有效執行職業生涯規劃內容,克服“計劃奴隸”現象;②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專業指導教師的輔導,使學生學會適時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③通過心理咨詢教師團體輔導,正確認識各種社會現象,避免職業倦怠情緒的產生;④通過本行業專家講座,幫助同學樹立求真務實的科研觀;⑤聘請本行業人力資源專家進行專項技能輔導,引導學生明確綜合素質和專項素質的區別,進一步明確專業需求。
5.第五學期
學生特點:通過前兩年的職業生涯輔導和能力鍛煉,大學生的各項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根據職業能力的需求,學生職業發展方向出現了多元化:考研、創業就業、深造……個性化輔導提上了日程。
教育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進行職業能力檢驗,進一步提升專項素質;掌握就業政策、就業信息的搜集方法并學會正確解讀信息內容。
實施方案:①根據職業發展目標組建新團隊;②通過專業咨詢和測試,幫助學生明確個人價值觀,進一步修正完善自己的職業目標;③通過多種活動檢查個人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執行能力等職業能力是否初步具備,并制訂出提升方案;④聘請專家進行創業講座,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⑤通過專家講座和模擬招聘會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活動,促使學生關注就業現狀和就業政策。
6.第六學期
學生特點:學生的職業發展方向更加明晰,并逐步修正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但由于自身思想的局限,迫切需要更加專業深入的個體化指導。
教育目標:根據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修正所產生的不同需求,開展針對性的輔導,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自我。
實施方案:①發揮新改建團隊力量,通過專題活動,共享資源,共同提高其職業道德修養及職業能力;②為有考研需求的學生提供相應的專題輔導,對考研過程中所涉及的問題進行解答;③通過名人名企講壇激發學生職業能力訓練的熱情;④通過職業認證考試剖析鼓勵學生考取相關職業資質證書,為良好就業奠定基礎。
7.第七學期
學生特點:由于本學期畢業生就業工作即將全面開展,考研工作也同時進行,學生的心理較為浮躁,如何應對職場招聘,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
教育目標:引導學生進一步完善職業能力以達到人職匹配;充實學生就業理論和就業技巧知識;作好考研學生的指導和心理調適工作。
實施方案:①與實習單位共同合作,制定科學詳實的實習計劃,快速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和職業能力,達到人職匹配;②通過專家指導、講座、校園網絡等多種渠道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政策、就業法規、就業心理、就業技巧等多方面的輔導,快速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技巧;③通過多種方式對貧困學生進行就業援助;④通過對考研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及個人咨詢,緩解其焦慮心態。
8.第八學期
學生特點:學生通過實習及參加招聘會,逐步有了就業意向,面臨步入社會,走向工作崗位,角色面臨轉換;由于就業影響,教學受到沖擊,學業受到影響。
教育目標:幫助學生進行崗前技能培訓;引導學生完成角色轉變。
實施方案:①會同職業培訓基地做好學生崗前技能培訓;②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研室老師專項輔導與咨詢,幫助學生初步進行崗位職業生涯規劃;③選取若干優秀畢業生擔當學校形象大使,同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穩定關系,為后續畢業生做好鋪墊;④作為職業道德訓練的最后一項內容,強化畢業生意識,引導他們站好最后一班崗,做好文明離校工作。
三、小結
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各高校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程性與階段性相結合、團體輔導與個體指導相結合、職業道德與職業能力共同提高的原則,發揮校園合力作用,共同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作者單位:河北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