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人的異化現象十分嚴重,人文精神失落是不爭的事實。本文分析了當今社會人文精神失落的基本現狀,并從學校應當肩負的社會責任出發,重點從課程教育和德育兩個方面論述了學校教育應該怎樣加強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養。
[關鍵詞]人文精神 學校教育 課程教育 德育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其中指出:“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失、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這說明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當代大學生面臨著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的沖擊,經受著某些腐朽沒落生活方式的影響,他們的思想道德、價值取向的滑坡呈現出嚴峻的態勢,因此,“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極為緊迫的重要任務”。
一、當今社會人文精神失落的基本現狀
人文精神是人自覺超脫了自然屬性的生存發展需要、人格修養和理想追求,進一步說,就是重視人,重視人的幸福和權利,重視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尊重人格獨立和平等的文化精神?!叭宋木駨娬{以人為本,主張尊重人,肯定人的價值,崇尚人格理想道德,向往人的自由而全面地發展”。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科學技術作為一把“雙刃劍”,它在創造財富的同時,又給人類帶來許多負面的東西,比如,戰爭對人類的摧殘、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惡化等。
從理論上講,科技發展和人文精神不應該是對立的,而應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高科技的發展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發揚也需要科技意識。在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存在著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爭論,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也開展了關于人文精神的大討論,但截止到目前,人類對這些問題并沒有解決好。更為突出的是,由于科學技術的作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了,而人自身卻在嚴重異化,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不爭的事實。
當今社會,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越來越暴露出許多不健康的甚至是丑惡的東西。在一定的社會群體里,往往出現這樣的奇怪現象:本應高揚的民族精神、社會責任和齊心協力追求卓越的信念,不僅得不到最大程度地融通、呼應和默契,反而是相互之間莫名其妙的低級趣味地猜疑,或者處心積慮地明里暗里地“斗法”。人有荒誕性的一面,人與人之間有一道無形的高墻,相互之間難以理解;人又有典型的“比矮”心理①、 “比丑”心理、“羊群”心理、“和尚”心理、嫉妒心理等。人的這種荒誕性,一旦有了合適的土壤和條件,將會產生強大的負面效應;成為阻礙人的發展的精神枷鎖,所帶來的是社會生活中巨大的精神內耗。
所有這些都在表明,在人們的靈魂深處,物質價值高揚了,而精神價值卻在失落,失落了人之為人的理性自覺,失落了人之為人的道德修養,失落了人之為人的社會責任,失落了人之為人的精神理想。
二、學校教育應承擔起修復人文精神的重任
學校是傳播人類文明的窗口,它以培養當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為出發點和歸宿。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教育就是人本教育,學校教育與人文精神“以人為本”的實質是相契合的。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總體說是長期重視知識教育。缺乏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的理性自覺,情感教育、品性教育相對薄弱,導致在學生群體里不同程度地存在人生價值觀迷?;蛘吲で⑿睦砥焚|脆弱、情感荒漠化、道德水準下降等精神價值滑坡的現象。許多學科如語言學、文學、歷史學、哲學、考古學、藝術史、藝術批評等都是人文精神的載體。長期以來,這樣一筆對于人的成長至關重要的人文資源卻因教育理念的滯后而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就語文學科來說,本來是應該充滿生命活力和情感魅力的,是豐厚的人文資源,但長期以來卻基本上處于重工具輕人文、重思維輕情感、重形式輕內容、重語言輕文學的狀態。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本來是與學生的品行教育最貼近的課程,但實際上最受重視的是它的知識性,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即使在高校,這類課程也存在著陳舊、空洞、乏味的缺陷,課時比例不小,學生實際收獲不大。
現在倡導的素質教育就是讓每一個學生接受科技知識培養和人文精神培養,使個性得到充分健康發展并接受社會的選拔和挑戰,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把“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到應有的高度。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是課程教育,二是德育。
加強人文精神培養,21世紀的學校課程必須追求以下課程理念。
1.特別注重對學生的健康高尚情感的培養。人是血肉之軀,都有七情六欲。在課程教育中加強對學生健康高尚情感的培養是應盡之責、應有之義。情感是一個內涵寬泛的具有濃厚人性、人情色彩的概念,它包括了愛國情、思鄉情、親人情、朋友情、師生情等等,情感進一步升華那就是責任,是道義,是良知。試想,一個連他人都不想關心的人,他能夠愛家鄉、愛國家嗎?就語文教育而言,那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它是作家生命的體驗,情感的歷練,對學生情感方面的影響往往是持久的甚至是終生的。課程教育應該重視教學的認知目標和情意目標的高度整合,使教學活動始終充滿著師生情感的動力和生命的活力。
2.創造民主、平等的教育環境?!敖逃吆蛯W生都是學校的主體,師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都獲得發展。教育者尊重、愛護、培育學生,為主體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最好的條件;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提升自身,確立教育者的主體精神”。這種“雙主體”的教育思想把師生擺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師生之間形成的是一種朋友關系,營造的是一種師生互動的發展機制。教育的民主和平等還體現在必須謀求讓所有的學生平等享受高質量的教育,而不能只為追求質量而不顧民主、平等甚至踐踏民主和平等。
3.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沒有個性就沒有發展。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發展是無限的。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是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學生的生命活力,尊重學生的創造精神。所以,學校課程教育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個性發展的完整性、獨立性、具體性和特殊性,另外還要看到個性發展的社會性和終身性。
人文精神培養的第二條途徑是德育,德育與課程教育是相輔相成的。21世紀的學校教育必須更新德育理念,倡導人性化的德育,即“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對待人,關懷人,特別是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發展”。德育走向人性化,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由強制性單向灌輸轉向雙向的平等對話。進行政治理論和道德灌輸實施的是居高臨下的單向影響,體現的是師生間權威與服從的關系,因此,灌輸是違反人的本性和德育本性的。德育是兩代人的相互影響,對話是師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友愛,真正做到心靈溝通”。教師對學生的作用是“幫助”、“引導”,而非“塑造”。學校德育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從限制走向解放?!跋拗菩缘掠且幱柕?,是專制的”,而開放的德育是“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德育必須把遠大理想、國家宏大目標教育同幫助人們特別是青少年解決思想和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必須積極介入人們的‘生活世界’,即人們的日常生活實際本身,包括人們的物質生活境遇和社會觀念形態”,讓學生到開放的生活世界中去感受,去體驗,去鍛煉是非辨別力、道德選擇力和思想批判力。
把德育內容導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容易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活學生德性修養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例如,忠誠、守信是做人的最起碼的準則,一個人是否可靠,最主要的是忠誠。我國傳統文化是非常注重“誠信”的。不忠誠守信的現象在社會上比比皆是,在學生生活圈子里也是屢見不鮮,其危害也是有目共睹。學生有了這樣的生活感受,就可以自主地積極地去思考,去辨別,去判斷,去選擇,誠信教育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德育內容導入學生的“生活世界”,要從大處著眼,更要從小處著手。除了忠誠、守信以外,其它諸如重情重義、知恩必報,體諒寬厚、合作共事,與人為善、正直謙虛,民主平等、重視原則,見義勇為、伸張正義,撫危濟困、敬老愛幼,追求光明、求真求美……這些人類高尚的品行和情感,對學生品性情感的鑄造卻是至關重要的,它是學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底線。有了這些“底線”,學生才能健康地向思想道德的高層次升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否則,理想、信念就是無本之木,竭水之源,即使給自己套上一個什么理想、什么信念的“美麗的光環”,那也是空洞的蒼白的?!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只有從小事做起,點點滴滴積累,小中見大,才能逐步形成深厚的品行修養,才能真正地做人。所以,這些“生活世界”里的思想道德情操底線,“是實際的、客觀的和具有張力的”,是人文精神最富有生命活力的人本價值的體現。
總的說來,人文精神的培養問題是當前我國思想文化領域里的一件大事,是當務之急,社會各界都應該對此引起高度重視,各級各類學校因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承擔如此重要的課題更是義不容辭。這個問題處理得好,社會文明就會與科技發展、經濟發展保持同步躍遷,社會生活就會走向和諧。這正是我們所熱切期待的。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M].北京:2004.
[2]李連利.發動機與制衡器[N].光明日報,2002-04-23.
[3]曾喬.創建人本特色的學校模式[J].教育研究,2002,(4):86-88.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M].北京:1999.
[5]班華.新世紀德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師大學報,2002,(4).
[6]張澍軍.當代大德育思維的邏輯支點[J].教育研究,2002,(4):7-9.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