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語學習日益受到人們重視的今天,部分大學生卻產生了漠視英語的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在深入探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矯正學生偏執心理的文化體驗策略,闡述了策略的實施及其意義。
[關鍵詞]文化教學 文化體驗 偏執心理矯正 英語學習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漸行漸近,神州大地又掀起了一輪學習英語的高潮。這本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而批評質疑之聲卻時有所聞:“世界上難以找到任何國家這樣自覺做文化帝國主義的俘虜,把別國的語言當成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語言當做別國的語言”。有些人認為,以圣誕節為代表的西方節日在我國的流行,是國人在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的表現,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因此,呼吁國人要慎重對待西洋節日,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批評者之言論雖不免流于偏頗,但他們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良好初衷還是博得了一些人的贊同。我們調查發現,部分大學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種言論的影響,漠視英語學習的心理和藐視英美文化的心態因此加劇;學生學習英語內動力的喪失直接導致了英語教學效率的降低。這是廣大高校英語教師無法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
一、英美文化被藐視的原因
外語學習自然無法與母語學習相提并論,即使同二語學習比較,也毫無優勢可言。第二語言在學習所在地通常有官方地位和公認的社會功能。在我國,英語只是一門外語,沒有二語這樣的官方地位和社會功能。因此,部分大學生產生了藐視學習英語及其文化的心理,是外語教學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動機性原因。外語學習的動機與二語學習不同,前者為工具性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后者是融入性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二語學習者由于已經生活在目的語社會,為了全面參與所在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就迫切需要掌握目的語。這種出于融入目的語社會的動機即融入性動機。外語學習者則遠離目的語社會生活,其學習外語目的主要是為了能閱讀外文書籍,獲取所需信息。這種視外語為工具、為掌握工具而學習的動機乃工具性動機。今天,大學生學習英語大多數是出于工具性動機,在這種情況下,某些民族文化保護者的過激言論就催生了他們漠視英語學習、抵制英美文化的心理。
2.主體性原因。融入性動機可以幫助二語學習者積極主動地融入目的語文化,外語學習者卻要在本民族文化保護之下學習外語。一般認為,外語學習由低至高分為五個層次:(1)外語學習的態度和感受層次;(2)外語知識的獲得和綜合層次;(3)外語知識的擴展和提煉層次;(4)有效運用外語知識的層次;(5)用外語思維和創新的層次。大學生在認知上普遍處于較高層次,而一些對英語學習有成見的學生在態度上卻停留在初學者階段;他們內心之中同樣存在用英語交際的心理需求,只不過這種交際需求被其藐視英美文化的偏執心理所掩蓋。
可見,外語學習者對待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的態度如果有失偏頗,本國文化就將成為其學習外語的桎梏,他國文化也將變成其學習外語的累贅。大學生處于成長成熟的重要階段,容易受他人影響;某些民族文化保護者之偏激言論的強力介入,驅趕了部分學生對本國文化和他國文化態度中的理性元素,致使他們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
3.客體性原因。二語學習采用全浸式,課內外都能接觸到目的語,所學內容為百科全書式的真實語言。學習第二語言有充分的語言環境支持,通常可以在自然環境下習得。而外語學習者則缺乏這樣優越的學習條件和語言環境,時間上的投入也很有限,接觸的英語除了課本上的就是教師所講授的,且多數不自然,甚至可能不標準。在這種條件下,是不可能自然習得英語的。由于缺乏大量的真實語言及環境,或因教學不正規、措施不得當,英語教學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引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和主動精神的缺失,致使一些學生滋生了對英語學習與英美文化的冷漠和抵制。
二、文化體驗策略的選擇
英語教學作為我國外語教學的主體,采用何種策略來矯正學生藐視英美文化的偏執心理,是我們應該認真研究的課題。
1.外語學習策略及其影響因素
所謂策略,指為提高行動效率而采取的措施。就外語學習來說,根據策略與語言材料的關系分為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直接策略(direct strategies)是策略的使用與所學語言有直接關系。間接策略(indirect strategies)指策略的使用與所學語言沒有直接關系,包括元認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情感策略(affective strategies)和社會策略(social strategies)。其中,情感策略涉及降低焦慮程度、鼓勵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狀態,社會策略關乎詢問問題、與人合作、同情別人。部分大學生對英語學習及英美文化的偏見心理和抵觸情緒成了教學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此類問題的解決必然離不開情感策略、社會策略的支持。
然而,任何策略的使用都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主要有學習者因素和環境因素兩類。前者是與學習者本人有關的因素,如性別、年齡、外語水平、文化背景和學習者觀念等;后者則是與語言學習環境有關的因素。研究證明,學習者因素中的學習者觀念(learners’beliefs),即學習者對如何才能學好外語的看法,與運用外語教學策略的關系尤為密切。
2.選擇文化體驗策略的依據
針對學生的文化偏執心理,在制訂矯正策略時,考慮到這種心理的產生既與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愿望和學習觀念等主觀因素相聯,又與他們的文化背景、語言環境和學習條件等客觀因素有關。
英美文化乃西方文化的代表,而我國文化則是東方文化的翹楚,有自己的文化特質。東方文化有向內的思維趨向,通過體驗、直覺和自我調控來認識和把握世界,具有重感性輕理性、重親情輕制度等特點。據此,我們選擇了體驗文化的策略,來矯正具有典型東方文化背景的學生的偏執心理。
語言學習是一種領悟過程(conscious process),英語學習也概莫能外。在這個過程中,有兩種本質不同的學習:一種是顯性的(explicit),學習者知道自己在學什么;另一種是潛意識的(subconscious)、隱性的(implicit),學生沒有明確地意識到自己正在學什么。譬如,應該如何運用語言方面的知識,如何接受認同異國文化等,這種學習靠學生自己去體會、概括和歸納。英語學習的這種特性,成為我們選擇體驗策略來糾正學生文化偏執的一個依據。
三、文化體驗策略的實施
為消除學生對英語及其文化的成見和抵制,激活他們內心被掩蓋的用英語交際的心理需求,幫助他們建立起對英美文化的認同感,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探索并實施了文化體驗策略,嘗試以此去糾正學生的認識誤差,矯正他們的偏執心理。
首先,我們從規范課堂教學入手,在利用和挖掘教材文化內容的基礎上,圍繞教材向學生介紹英美文化知識、特別是中西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以文化束(cultural cluster)的形式向外輻射,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文化比較能力。在堅持正規教學之外,還采取了下列措施:精心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英語學習活動;定期舉辦有外籍教師或骨干教師參加的英語之角活動;集中學習有文化內涵的詞匯(culturally-loaded words);分期開展文化專題講座。全程文化體驗活動突出認識和情感,整合了Tomalin和Stemleski的設計,涵蓋以下內容。
1.識別和比較具有文化特征的標志、形象和實物
各國都有代表自己文化的標志、形象或實物,如名人、建筑、風光等標志與形象,又如貨幣、報刊、郵票等實物。此項體驗旨在使學生熟悉最能代表英美文化的標志、形象和實物,引導學生把它們同我國文化中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
2.認識和比較文化行為及日常生活模式
由于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各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言行舉止多不相同,有些甚至大相徑庭。這種體驗能夠使學生了解英美人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言行,并認識受不同文化影響的各種行為方式的含義,提高對這些行為的意識和敏感性,同時,增強對它們的理解和寬容。
3.了解和比較交際功能模式
交際方式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特別是手勢、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等非言語交際信號(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ignals),因為這些輔助語言(paralinguistic)方式是最易受有關文化影響的。通過這種體驗,學生不僅了解了中西言語交際方式及其不同,還熟悉了不同文化傳情達意的非言語交際信號。
4.探討和比較價值觀及對事物的看法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道德準則(values)、信仰(beliefs)、看法(attitudes)和隱含的文化臆斷(cultural assumptions),即人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通過體驗,引導學生挖掘那些已成為自身一部分、卻又被自己忽視的臆斷,其中,包括他們對英美文化的藐視、敵視等先入之見(preconceptions),認識英美人士的臆斷,探討中西價值觀的差異等。
四、實施文化體驗策略的意義
大學時期,學生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部分學生所以產生對英語學習與英美文化的冷漠心理和抵制情緒,與他們親歷英美文化的方式是否恰當不無關系。文化體驗策略突出認識和情感,在實施過程中利用和創設大量的真實語言及環境,引導他們親歷英美文化,比較中西文化;在親歷和對比中學生通過理解、順應或認同等方式,將情感體驗內化為自身觀念;在參與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文化體驗活動中,他們的正確觀念經過不斷外化和調整逐步得到增強。學生一般都能認識到中西文化是有差異的,在某些方面不太和諧、甚至有沖突。這種理性元素得到及時回歸的態度,不僅廓清了一些學生對民族文化和英美文化的模糊認識,而且克服了部分學生對中西文化的認知缺陷或偽認知。
文化體驗策略的實施切合學生的文化偏執心理,因而對矯正他們的認識偏差,消除他們對英美文化的偏見及對英語學習的抵觸,促進他們對英美文化的接受和認同,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強化了其他多數學生對待英美文化的正確態度,進一步提高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接觸、了解和比較中西文化的體驗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剖析自身文化成見,洞察他人文化臆斷;初步具備了可以貫通中西的文化視野,擁有了能夠兼容并包的文化胸襟;逐步形成了平等、寬容、順應的文化意識,養成了認識辨別吸納的文化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廣照.走出全民學外(英)的誤區.
[2]周鋒利等.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圣誕節”問題的看法.
[3]Stern, H.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14-15.
[4]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57-158.
[5]張正東.外語教學與第二語言教學的差異[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10).
[6]Oxford, R.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90.
[7]文秋芳.大學生學習策略變化的趨勢及其特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4).
[8]劉元俠.從陌生誤解走向互相認同[J].山東外語教學,2006,(3):105.
[9] Tomlinson, B. Material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0]劉約納.充分利用文化背景知識,促進文化導入教學[A]. 蔡基剛.《21世紀大學英語》教學論文集 [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343.
[11]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
[12]Barry Tomalin Susan Stempleski. Cultural Awareness[M].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98.15.
(作者單位:江西景德鎮高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