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困生”由于其學習成績較差,各方面表現又不好,因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少有人真正關注他們,對他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就尤其困難,因此我們必須深入分析存在的問題和障礙,尋求正確的途徑和策略。
[關鍵詞]學困生 創新能力 能力培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新課程實施中突出要求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成為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于那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在實際教學中很少有人真正關注他們,他們的創新能力培養就成一個空白。本文想就“學困生”這一特殊群體創新能力的培養,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學困生”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困生”由于其學習成績不好,各方面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因而,是被教師打入“另冊”的對象。他們很少能有機會去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教師也很少把能激勵和培養創新創造力的機會如實驗機會、單獨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他們。長期的不良教育致使“學困生”的創新思維受到壓抑甚至扼殺,創新意識幾乎喪失。細究起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評價和外界評價嚴重分歧,使他們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可能。幾乎所有的中學生,包括“學困生”,他們都能對自己的學業能力和品德水平做出初步評價。在自我評價得到確認的前提下,學生和自信心得到支持,當外界評價與學生評價出現分歧,而外界評價又以強權形式強加給學生時,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遭到破壞,面對難以接受的外界評價,其反抗形式轉變為一種內隱性的表現,對一切評價漠然視之,受此影響,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出行為的退縮。因此當“學困生”受到來自同學和老師否定的評價后,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傷害更為嚴重,因而在各種活動中畏縮不前,失去積極性,導致其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幾乎沒有可能。
2.自主性被嚴重忽視,導致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機會。這一部分學生,大多數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成績較低,很難被老師同學認可。他們被注意、被認可、被尊重的機會和空間都很小。他們的內心需求和意見,很難被他人注意和重視,即使在他們身上存在著某種特長和潛在的特殊能力,也很難得到承認和關注。久而久之,造成“喪失自尊、喪失自我、喪失積極的進取之心”這一結局,其自主性發展受到嚴重妨礙。而自主性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和前提,自主性喪失,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沒有機會。
3.希望被剝奪,致使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內在動力。“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部分學生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是被否定群體,由此把他們打入了“另類”,這樣一來,老師在這些學生尚未完全泯滅原發的、本能的人生夢想時,就已經提前剝奪了他們的希望。失去了希望,也就失去了動力,沒有他們自身創新的渴望和需求,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二、“學困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與思考
1.改變評價體系,改善師生關系,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
首先,要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分數決定一切的觀念。教師要全面、完整地評價一個學生,既要看到優點,又要看到缺點,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教師的評價中找回自尊,得到自信,才有可能萌發創新需求。
其次,要改善師生關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互相信任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要理解“學困生”的需要,體諒他們的困難,對他們能持寬容態度,不歧視、不厭棄,并注意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加以保護和鼓勵。托蘭斯曾經指出,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造力的開發必須在自由而安全的氣氛中才能進行。只有這樣“學困生”才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獲得創造的喜悅感與成就感,發展獨立的人格和創新意識。
2.要關心和愛護“學困生”,尊重其人格,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強大的內在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人們需求結構中最高層次的需求。馬斯洛理論還指出,人們只有在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需求適度滿足后,才能充分表現出自我實現的需求。對“學困生”而言,要實現其創新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首先應滿足其愛的需求和尊重需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關心和愛護“學困生”,尊重其人格。
前蘇聯一位教育學家說過,“教育的技巧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還有另一位教育家也說過,愛可以使冰雪消融,使枯木吐綠,可以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老師關心愛護學生,教師的意見學生就會樂于接受,相反,如果師生之間的關系冷淡,既使是一片好意,學生也會往往置之不理,師愛能形成師生之間的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學生在這種關系中能得到熏陶和感染,能激勵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3.運用多種手段努力培養創新思維,為創新能力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思維基礎。
首先,要鼓勵和培養“學困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從某種程度上說,創新教育是鼓勵學生發展的教育。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困生”,要相信每個“學困生”都有發展的潛能。在教育實踐中,要根據“學困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從“學困生”實際出發,尊重差異,有的放矢。對于那些思想素質較好,有一定學習基礎,因種種原因而厭學的“學困生”,要幫助其找清原因,努力使他們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興趣,從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情感中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對那些學習基礎過差,但在某一方面有一定愛好和特長的“學困生”,就要鼓勵他們發揮特長,勇于創新。要鼓勵他們敢想、敢問、敢做、敢于懷疑和批判。對他們在創新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要少批評多誘導,盡最大努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其次,要培養良好的創新思維。培養“學困生”良好的創新思維要學習和培養四種重要的思維方法。第一,學會系統思維,掌握由點到面分析問題的方法,系統思維是創新思維的一種主要方式,在教學中要不斷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第二,學會逆向思維,掌握從反面分析問題的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可以增強其思維的獨立性、新穎性、開拓性。第三,學會辨證思維,掌握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困生”的辨證思維,對于創新思維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第四,學會發散思維,掌握全方位考慮問題的學習方法。學會發散思維有助于學生溝通所學知識,開拓思路,從多角度提出新的設想,通過分析,理清思路,做出正確答案。
4.要鼓勵“學困生”勇于實踐,逐步形成創新能力。研究表明,學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是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也是在活動中得到發展的,不在實踐中勇于探索,創新能力也就無從談起。培養“學困生”的創新能力,不僅要培養良好的能力,還要充實其文化知識,提高其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給“學困生”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在課堂上多引導他們思考,真正發揮其主體作用,在課外活動中讓他們廣泛涉獵,多看、多想、多動手。要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困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表現和發展,逐步形成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杜玉祥等著.數學差生問題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甘肅嘉峪關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