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對小學基礎教育提出很高的要求。當家庭教育缺失或空白時,小學應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采取有效措施,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社會的和諧發展而努力。
[關鍵詞]留守兒童 教育策略 情感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日益推進,農村進城務工和欠發達城市流向發達城市務工人員急劇增加,由此催生出“留守兒童”這一特殊未成年人群。該群體規模呈上升趨勢,其教育因情感、性格、行為、價值觀、道德觀等多方面的缺失,而倍受社會關注。
近年來,作為一名從事小學基礎教育的工作者,我密切關注“留守兒童”教育這一新時期的新課題,在教育管理實踐中,積極探索,堅持以“情感關愛”為核心,以“家長學校”為平臺,以“幫扶資助”為載體,大力挖掘學校教育資源,加大學校教育力度,全力構建了“學校即為家,老師可為爸(媽)”的學校教育體系,形成了“代理家長”舒心,“留守兒童”開心的新局面。
一、“情感關愛”
高尚的情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點。《人民日報》曾做過一個調查,認為“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在于“道德滑坡”。根據教育學理論,兒童最親密的撫養者是其最重要的榜樣,家庭是個體成長的重要陣地,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能在父母的關愛中成長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這些卻正是“留守兒童”缺失而無法滿足的。他們成功時得不到應有的常識,失敗時得不到及時的鼓勵,受挫時得不到心靈的撫慰,彷徨時得不到正確的引導。親情的缺失使他們喪失了基本的心理歸屬和心理依戀,難以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積淀健康的情感機能,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質。
2005年,在對我校187名“留守兒童”情感狀況進行調查統計得出,90%的留守兒童情感缺失,集中體現在:任性、冷漠、自卑、郁悶、敏感、膽怯,我行我素,固執倔強,脾氣暴躁等。為此,學校立即設立了“留守兒童”情感傾訴室,設置了“知心姐姐”信箱,安排了專職的“知心姐姐”去傾聽、解答“留守兒童”情感上的迷惘和困惑;并要求全校每位老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對“留守兒童”多一分關注,通過精心觀察和閱讀“留守兒童”的“心情周記”等方式,去收集、獲取和整理他們的心理情感動態變化,及時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疏導教育。如我校六年級女生胡某,一歲時,爸爸就外出北京搞建筑,媽媽當保姆,居無定所,她只有和爺爺相依為命,學習刻苦卻少言寡語,很少與其他同學交往,非常的文靜秀氣。一天,在練寫“父母為我過生日”習作時,她哭了,原來,今天正是她十一歲的生日,可在她的記憶中,她就沒和父母一起生活過一天,至于過生日,她只是看到過,夢想過,生活中卻重未曾有過,怎么辦,班主任張老師立即動員全班學生購買了一個生日蛋糕,利用一節課,集體為她過了一次生日。這個場景,后來被她用筆寫了下來,發表在一個市級刊物上,從此,她也變得活潑開朗起來,如今,這位女孩在一所重點中學就讀,成績優秀。
正是教師一聲噓寒問暖的話語,一句天冷蓋好被子的叮嚀,一個充滿期待的眼神,一絲飽含贊許的微笑,一次融匯親情的舉動,使“留守兒童”找到了心靈的歸宿,情感的托付,在學校和老師親情的關愛中愉快地成長。
二、“家長學校”
經調查,當前“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是“隔代式”監護和“寄居式”監護,因代理監護人知識的陳舊,精力的不足,生計的忙碌,監護責任不明確等多種因素,監護的結果要么是“管好吃穿不管行”,要么是“管好吃穿怕管行”,要么是“管好吃穿難管行”,使“留守兒童”處于“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的境地。為此,在教育實踐中,我以規范“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管理為突破口,以提高代理監護人的教育意識和教育能力為重點,全面發揮“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的功能,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結合,雙管齊下,使“留守兒童”的教育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學校每半月編發一期“家庭教育信息”,向代理監護人傳遞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留守兒童”教育動態;每月舉行一次代理監護人培訓會,傳授科學的教育技巧和方法;每期召開一次由“留守兒童”和其代理監護人共同參與的家庭教育交流會,讓有經驗的代理監護人作“監護”經驗介紹;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專項檔案,通過“留守兒童”個人基本信息卡,個人成長記錄袋等方式,對其進行跟蹤教育;健全暢通家訪和校訪信息渠道,利用校訊通等現代化手段,把“留守兒童”的各種情況及時正確地反饋給他們的爸爸媽媽,讓“留守兒童”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即在身邊。
“家長學校”以學校豐富的資源優勢,極大地解決了“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不愿管”,“不會管”的迷茫和困惑,有益地補充了學校單方教育的局限性。
三、“幫扶資助”
“留守兒童”家庭大多是生活較為貧困,經濟來源較為匱乏的家庭,從某些層面上,可以說是社會弱勢群體,橫向比較而言“留守兒童”既承受著經濟上“貧困”,也承受著精神上的“貧困”,更需幫扶資助。
如因我校處于城鄉結合部,既有城市留守者,也有農村留守者,還有流動留守者(即其戶籍屬外縣區,隨父母進城后,因多方原因,父母又去他處務工而留守的兒童),經調查,這三類留守兒童寄居在親戚家者達54%,姐弟(兄妹)獨處者達8%,為此,我設立了校內家長,讓任課老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特別是把姐弟(兄妹)獨處留守兒童的“校內家長”落實于具體的教師,“一助一”地全面關注“留守兒童”情感上的變遷,解決他們學習中的困難,資助他們生活上的窘迫;學校編制了“留守兒童”扶助記錄表、健全扶助檔案,將師德師風建設與幫扶資助相結合,實行量化管理,使老師在“扶助”中陶冶情操,“留守兒童”在“扶助”中得到“實惠”;并號召非“留守兒童”與“留守兒童”交朋友,以中隊會的形式開展“留守兒童大派送,手拉手同進步”活動,營造濃郁的幫扶資助氛圍,使“留守兒童”時刻感受著他人的關愛,集體的溫暖。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且無法回避的難題,他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也影響著中國教育的整體發展。因此,“留守兒童”教育是一項充滿探索性和創新性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遠,既需家庭和社會的力量,但更需學校和教師的辛勤付出。在新時期下,積極探索構建“學校主體教育”,將會使“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因學校教育而豐滿。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南京出版社,1993.
[2]朱小蔓.兒童情感發展與教育[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3]“留守孩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中國婦女網.
(作者系河南信陽市羊山新區十一小學校長、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