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筆者在教學中,運用成功教育思想指導教學活動,嘗試進行“低起點、多層次”教學,通過一學期的努力,較廣泛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關鍵詞]數學教學 分層教學 教學實效
由于內地西藏高中班學生來源于全國各地的內地初中學校,知識水平不同,思維習慣、學習方法也存在差異,而課改后的高中數學內容多、難度大,若單一的限于傳統教學形式,捆住了一部分學生的手腳,不利于全體學生的成績提高。因此,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學有所得,逐步提高。筆者在教學中,運用成功教育思想指導教學活動,嘗試進行“低起點、多層次”教學,通過一學期的努力,較廣泛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低起點,多層次”教學的具體做法是:適當降低教學起點,將學生按程度不同分三個層次:學困生(設定為第一組)、中等生(設定為第二組)和學優生(設定為第三組),進而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實施分層教學。
一、重視課前預習環節
起初部分學生沒有看書、預習的習慣,第一組學生不會看書,甚至看不懂書,而另兩組的學生則認為學習數學就是做作業,課本知識起著習題集的作用。因此,筆者先向學生講清看書預習的重要性,使學生懂得,課本是不會說話的老師,學會預習就等于找到了一把探求知識的金鑰匙;然后指導學生的預習方法,引導學生從了解基本概念、基本法則入手,試著求解課本中的例題,分析例題的解答過程,思考為什么這樣解答并反復通讀本節課文,解答課后練習題,列出內容要點及疑難問題;最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
對第一小組的學生幫助指導復習舊知識,列出預習提綱,要求他們基本上能看懂課文,能理清課本上的內容,對于看不懂、搞不清的知識記下來,請老師或第三組的同學幫助解決;要求第二小組的學生對基礎知識要理解,能看完例題解答后再行獨立解答;要求第三小組的學生對基礎知識要熟練掌握,理解其本質,會敘述、會舉例、會應用,對運算法則、性質等,要知道是怎樣得到的,對例題要動手演算,力求從理論上和方法上搞清楚。
二、把握課堂教學環節
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為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在設計教學內容時,以第二小組的學生水平為基準,同時考慮兼顧一、三兩組學生水平的措施。教學中,始終貫徹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螺旋上升的教學基本規律,降低高度、縮小坡度,保證第三組的學生在聽課過程中不等待,第一組的學生能得到輔導;對于概念教學,把教學的起點放在第一、二組學生上,適當放慢速度,給予足夠的思維的機會,使得全班學生都能跟上教學的節奏。課堂提問中,讓第一組的學生回答一些練習性問題,這有利于他們掌握基礎知識,也能提高他們的信心;讓第二組的學生回答一些方法性的問題,這有利于他們夯實基礎,促進思想方法的掌握;讓第三組的學生回答一些發展性的問題,這不僅能提高他們的水平,而且對其他層次的學生也有啟發性。
例如,學習了函數概念后,給學生列出下列學習提綱:
(1)為什么輸入值x要有確定的范圍?
(2)為什么輸出值y有一確定的范圍與之對應;
(3)對應法則是否一定用f表示?
(4)兩函數表示同一函數的條件是什么?
先讓全班學生都解決(1)(2),再請完成得較快的二三組分別完成(3)與(4)。通過上面的提問分析,使全體學生基本上搞清了函數的概念。
在處理課堂例題和習題時,將題目分解成幾組基本練習題,在老師指導下,以第二組學生為中心。以函數應用為例,抓住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這個關鍵環節,編制基本題組,對二、三組進行訓練,突出弄清題意,找出已知條件中的重要關系,建立函數模型,從而使全體學生悟出道理,學會方法,掌握規律。
為持續保持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中隨時根據來自不同層次學生的“反饋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采取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除講解、做練習、作業評講外,根據情況開展課堂討論、典型方法交流、錯誤原因分析、學習心得交流與單元小結等活動,讓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干,鼓舞他們的進取心。
三、抓實作業鞏固環節
作業一般也是分三個層次,第一組是最基礎性作業(如課堂中教者補充講的較淺的例題和書后的練習等),第二組是基本性作業,第三組是基本性作業和有一定難度的作業各半。各組作業題型基本一致,但內容不同,這樣也能使學困生能模仿中等生或學優生完成作業任務。
如講過證明函數單調性后,出了下面一組作業。
第一組:證明函數y=x3在(0,+∞)上是增函數;
第二組:證明函數y=x3在(-∞,0)上是增函數;
第三組:證明函數y=x3在(-∞,+∞)上是增函數。
對各層次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教學中作必要解答,或在課堂上當面進行批改,然后下發、訂正作業。通過分層作業,減少了抄襲作業的壞習慣,對于同一層次中的抄襲行為批評教育,向他們指出抄襲作業的危害。同時,在班級中樹立幾個由進步生的典型,使學困生從完成作業中體會到獨立完成作業的樂趣。
另外,在配置作業時,注意明確各層次要求和目的,作業適量,設計一些引導他們思考、探索的問題,以期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達到“跳一跳,夠得著”的境地。作業布置前,筆者先做一遍,了解哪些題目在哪些層次的學生中容易出錯、可能錯在什么地方,哪些題目屬于鞏固概念、基本方法的題目,哪些是難度較大的題目,哪些是綜合性的、較靈活的提高題,哪些是一題多解題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并對哪些題布置給哪一組,哪些題什么時候布置等問題進行斟酌,真正使各層次學生做到一題一得,甚至一題多得。
四、加強提高延伸環節
在實施分層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實事求是確定好各層次學生的努斗目標,對于每次單元檢查,及時做出質量分析,對于沒有達到相應層次基本目標的學生,動員轉入下一層次學習;對于完成了本層次的基本目標,而達到上一層次基本目標的學生將他們提高一個層次;對于一次檢查中問題出現較多的學生或“實際”與“要求”有較大差距的學生,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格外注意他們,充分利用課內外時間幫助補缺。對于第一組,從最低點開始進行補課,讓一組和三組的學生結成學習對子,互幫互學;對課堂上吃不飽的第三組學生,在課后輔導中,加強對他們知識的提高和綜合,課后編擬一些提高性的思考題,讓他們相互研究、思考和探索。
實踐證明,“低起點、多層次”教學形式以各層次學生學習需要為出發點,能使學困生愿意學、可能學,中等生求上進、認真學,學優生主動學、積極學;使每一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能有成功的感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達到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個學生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谷丹.關于使用新課標指導下的教材的一些感想.數學通報, 2005,3.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西藏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