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的自主性與獨立性是形成創造個性的基礎。當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時,學習活動愈是自主,那么研讀的過程就愈能反映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個性。教師要真正把學習的自由、學習的權利、學習的歡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條件去自主探索,去讀書研究,真正實現自我發現和發展。
[關鍵詞]閱讀教學 探究性閱讀 語文素養
新一輪課程改革積極倡導新型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讓學生在已習慣了的接受性學習之外,學會探究性學習。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現代閱讀觀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要重視學生獨特感受和體驗,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薩特語)”。學生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閱讀教學更加注重感性的學習,注重體驗、感悟、理解、應用。因此,探究性閱讀應該成為閱讀教學中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一、引發探究興趣,形成探究期待
美國學者本·瓊斯認為“閱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猜讀的作用”。教師作為一名閱讀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就要憑借自己對教材“超前閱讀”的優勢,有意識地調動學生對教材已有的認知經驗,引導他們拿已有的生活經驗感知與教材進行碰撞,從而形成對閱讀內容的預見和猜測,形成對文本情真意切的探究期待。現以湖北蔡艷芳老師執教《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個片段為例來說明。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美麗富饒的長江之濱,對我國的第一大河流十分熟悉,那么,你們對離我們遙遠的中國第二大河流黃河又了解多少呢?課前,同學們通過多種途徑收集了大量有關黃河的各方面資料,現在,就請你們談一談對黃河的認識,你認為黃河是一條什么樣的河?
生1:我認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生2:我認為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生3:我認為黃河既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又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師:你們說得對。黃河既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又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那么,黃河是怎樣由“搖籃”變成“禍河”的呢?同學們想過這個問題嗎?(指名幾位同學自由即興發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6課《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看看文中又是怎樣講的?
從上述教學片段可以看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由課前收集有關資料,引發了同學們的探究興趣,同時也為同學們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主要問題作好鋪墊,強烈地探究期待已經形成。可以相信,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期待進入閱讀的時候,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二、明確核心話題,引導探究感悟
探究性閱讀是從話題開始的,話題是進行探究性閱讀的關鍵。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選擇那些符合時代特點,具有時代意識,適宜學生終身發展,關聯課文價值取向的核心話題,再讓學生圍繞這一核心話題,本著自主、自愿、自由的原則,立足于課文,從課文中去探究尋找事例或方面,并抓住其中的重點詞語、句子,通過反復地多種形式的誦讀,細細品味語言,深化對核心問題的感悟。大量的實踐已經證明:抓住了課文的中心話題,再進行恰當的處理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
我們來看內蒙古李智老師關于《鯨》的教學設計中的一個片段。
師:在激趣導入,引導質疑后,明確本課的研究重點:了解課文寫了鯨的哪些特點?體會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來表現這一特點的?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然后,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用最喜歡的方式來學習,看看你發現鯨有什么特點?想想作者是怎么寫這些特點的?想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想讀的同學可以讀一讀,想寫的同學可以寫一寫,想記的同學可以記一記,可以自己獨立思考,也可以和其他的同學合作完成。
學生或三三兩兩,或獨自一人,或輕聲閱讀,或高聲朗讀,或議論紛紛,或埋頭作畫……
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孩子們沉浸在自我探究、自我發現的喜悅之中。
探究的自主性與獨立性是形成創造個性的基礎。當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時,學習活動愈是自主,那么,研讀的過程就愈能反映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個性。這一片段的設計基本體現了上述原則。教師真正把學習的自由、學習的權利、學習的歡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條件去自主探索,去讀書研究,真正實現自我發現和發展。
三、進行合作探究,促進成果整合
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張揚了個性,體現了學習的主體性。但個體和小組探究的結果存在局限性,只有通過交流,才能使各自的思想相互碰撞,激起更深層次的火花;只有通過交流,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別人的探究成果,充實自己的探究成果。更為重要的是,交流是研究成果的展示,是探究問題答案的一種呈現,是學生體驗探究成果的喜悅感和成就感的外在表現。
探究是個圓形結構,交流學習成果是為了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伙伴中獲得不同的精神滋養,對探究的歸結就是將這種集體智慧提煉升華的過程。這樣的交流歸結讓學生明白智慧的整合比智慧的獨占有意義得多。進行交流歸結時,要努力展現真實性,鼓勵學生亮出自己觀點,允許學生獨樹一幟,允許爭論,允許學生隨時質疑,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四、通過活動體驗,落實探究延伸
一堂高質量的閱讀教學課,應該有兩個層次:圍繞核心話題進行深入探究,這僅是第一層次;引導學生圍繞學習要求,結合學習材料,開展豐富多采的語文課外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也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會呈現立體結構,才會將學生的思想引領到更寬更廣的精神境界。如在學完《動物的互惠互助》一文后,可布置學生收集一些動物的奇趣知識,制成卡片,與班級同學交流;再如,學完《爬山虎的腳》一文后,可布置學生收集一些植物的葉子做成標本,并查閱有關資料,為標本配上解說詞,再在班級舉辦一次專題展覽。還可圍繞著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舉辦討論會、辯論會;或圍繞更加廣泛的課題展開網上對話、網上討論等。
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堅持“凡是學生能自己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暗示。”因為在自主探究的課堂上,學生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會對學習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并獲得成功后的積極情感體驗,教師自己也常常會有意外的收獲。閱讀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它不只是一種學習的方式,更是一種教學的觀念,一種教學的思想。
參考文獻:
[1]張貴新,侯國范主編.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小學語文.東北師大出版社,2002.6.
[2]高林生.小學語文教學新思維新策略.海南出版社,2003.7.
(作者單位:江蘇漣水縣南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