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團隊合作模式學習作為新一輪課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其價值已經被廣大英語教師所接受。本文從合理的團隊模式構建、精心的任務組織與安排、多角度的互賴關系和積極的評價這幾方面來闡述如何優化合作學習,提高課堂實效。
[關鍵詞]團隊合作 互賴 課堂教學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地不斷深入,團隊合作模式學習作為新一輪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活力與希望,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它有效地改善了課堂內的學習氛圍,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與此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技巧,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參與”的核心理念。現在,團隊合作模式學習已被很多教師所接受,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實踐,筆者認為創建有效的團隊合作學習模式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合理的團隊模式構建
合理的構建團隊合作模式學習小組,既是學生合作的基礎,也是實現學生群體合作的基本手段。我們可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性別,喜好,性格,心理素質等情況給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使小組合作在短期內便能獲得成效。如將全班分成六大組,每小組六到八人。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教師可根據不同的課型,教學內容,教學環節來利用不同的小組模式進行教學。在進行如單詞競賽,“秀出身邊的英語”等規模較大的競賽時,可以采用八人一組的group work 形式,在進行如討論,同聲翻譯,口語值日報告等復雜的交際活動時,可采取兩人一組的pair work形式,如在進行師問眾答的句型操練時,可組織大規模的“net work”形式。
二、精心的任務組織與安排
任務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們是否能有效地進行合作性的活動。任務的設計應秉承教育性,趣味性,多樣性,真實性及階梯性原則。
1. 趣味性與教育性相結合
課堂團隊模式小組討論是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具體設計任務時,教師不僅要考慮到問題的趣味性或可操作性,以利于學生進行積極的討論,創造熱烈的課堂氣氛,還要重視教育的本質——即任務的教育性原則。此外,我們更應注意情感教育,因其是教師授業解惑的先決條件。
2. 任務的多樣性和實踐性
活動的多樣性指活動不受空間、時間、內容和方式的限制。團隊合作模式學習可以安排在教室或戶外;可以利用課內或課外業余時間;活動內容在緊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力求有一定的實踐性。加強與他人合作的鍛煉機會,增強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和主體意識。
3. 任務的階梯性
在給學生做任務的設計時應考慮階梯性原則,設計時既要考慮學習的層次性、系統性,又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要做到循序漸進地進行任務,然后,再逐漸過渡到高級任務。在任務的初級階段,我們可以給學生布置問答、轉換、擴展等一些簡單的重復率較高的活動來達到強化與鞏固的目的。而在高級階段任務時,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句型的基礎上,給學生布置如角色扮演、辯論、采訪、討論等一些聯系社會實際的任務。在此階段,學生不僅提高了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合作的技能。
三、建立多角度的積極互賴關系
我們可以用“榮辱與共”來概括組員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幫助的關系。也只有當學生認識到他們的這種“生死與共”的關系,即只有所有的成員成功,他才能成功時,才會自主地團結協作,共同完成各個任務。因此,建立多角度的相互依賴的關系、建立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的學習環境相當重要。可以說,沒有積極互賴,合作學習只不過是一個形式。在團隊模式合作學習的課堂中,我們可以多角度地建立互賴的環境。
1. 目標互賴
通常在合作學習之前,我們會確立一個明確的小組目標,小組目標往往是一堂課的首要組成部分。
2. 角色互賴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們通常會看到這種情況,即小組中個別成員承擔大部分甚至所有任務,而此小組的其它成員無所事事。這種“搭車”現象的發生,通常也是由于小組沒有積極的目標互賴,而且也是由于在小組活動中缺乏積極的角色互賴。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責任不到位。因此,為了完成某一任務,每個小組成員都承擔著互補且有內在關聯的角色,以使小組責任具體化。在具體的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給小組成員進行角色的互換。這樣,既可以增加小組學習的新鮮感,又可以提高學生多方面能力,更主要的是讓他們積極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3.獎勵互賴
當小組成員通過共同的努力,取得了進步或達到了共同的目標時,優勝組內的每位成員便可得到同樣的獎勵。獎勵可以是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如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出一期介紹該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或生活情況的黑板報,或獎勵課外英語書籍等。這種積極的獎勵互賴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
四、積極的評價
合作學習小組應定期地對小組活動進行評價,并反省在小組活動中,哪些組員活動是有益的,哪些是無益的,哪些活動可繼續或需要改進,以確保小組活動的有效性。但在實際的課堂中,由于教學時間緊,教學任務重,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一環節使得小組合作缺乏真實的反饋,也就無法在實踐中得到改善與提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給小組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其進行自評。教師應給學生提供一個具體的評價表,如:

合作學習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使得學生能夠自主合作地學習、探究并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技巧,快樂地競爭。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它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最為普遍的便是課堂教學流于形式,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從而使得它變成我們英語課堂內一道亮麗的風景。
參考文獻:
[1]徐長江.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教育與科學出版社,2001.
[2]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中國人事出版社, 2004.
[3]傅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作者單位: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