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遠程開放教育條件下,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進行面授輔導時,運用整理史綱、建立脈絡體系,比較教學法,歸納教學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古代文學 教學法 遠程教育
按照教育傳播學的理論,各種教學媒體都有其優點,但也同時存在著缺陷,單一依靠一種媒體完成開放教育的教學任務是不現實的,遠程開放教學中的面授輔導在一定意義上講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一些計算機網絡還不夠普及、網上教學資源尚不夠豐富的電大基層教學點。
《中國古代文學》是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科目,文學史跨度大,作品浩如煙海,文學現象、文學流派異彩紛呈,而電大學員又存在著工作、家庭、學習之間的矛盾,以及年齡偏大、記憶力下降等問題。現代遠程開放教育雖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以上一些矛盾,但對教師來說,尋找快捷高效的教學方法,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員較好地掌握應學知識,順利通過考試,提高自身素質,是每一個教師都應思考的問題。
《中國古代文學》課,內容博大精深。如何在時間有限的面授輔導課上,讓學員較好地掌握應學知識?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一、整理史綱,幫助學員建立脈絡體系
所謂建立脈絡體系是指幫助學員理清發展線索,弄清各個時代的形式和重要作品。我利用表格的形式,分期把各個朝代的文學發展脈絡展示給學員,讓學員的頭腦中有一條從《詩經》、“楚辭”、“東漢文人五言詩”、“魏晉南北朝詩”、“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的發展主線。對“唐詩”、“宋詞”等詩詞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重點引導學員弄清“初唐”、“中唐”、“盛唐”、“晚唐”、“北宋”(北宋前期、北宋后期)、“南宋”(南宋前期、南宋后期)等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況,以及每個發展階段主要的形式特征、代表作家、代表作品。例如,唐代的絕句、律詩、歌行體;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宋代的豪放派、婉約派;蘇軾、辛棄疾、周邦彥、李清照等。這樣,就便于學員在學習時與時代風貌和發展進程聯系起來。
二、運用比較教學法,便于學員在比較中學習掌握
著名的語文教學法專家張明康教授曾說:“在比較中閱讀學習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所謂比較法,就是在教學中,教師有意將不同的知識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找出其相似或不同之處,便于學員在比較中學習掌握,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可比較的方面有很多,比如,作家的前后期比較、創作風格之間的比較。
作家的前后期比較。生活的重大變化,往往導致作家前后期創作風格的變化。如孟浩然入京前后隱逸的心情是頗不相同的。早年的隱逸是出仕的準備,是懷著希望的。如《早寒有懷》所流露的感情是相當復雜的:作者既羨慕田園生活,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晚年的隱逸卻是入仕失敗之后的退路,是抑郁的,寂寞的。如《留別王維》、《秦中感秋寄遠上人》、《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和《宿建德江》。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詞,前期的詞主要是宮廷生活的反映,內容空虛、作風淫靡;后期由于身份和生活的變化,詞風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完全脫去了宮廷生活的氣息,而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悲傷,如《虞美人》、《浪淘沙》等。又如,宋代王安石的詩歌,其前期(為官時期),詩多批判社會現實,歌唱政治理想,評說歷史人物,闡述政治見解,具有明顯的政論色彩,藝術上多直抒胸臆,慷慨陳詞,縱論古今,題旨軒昂,如《明妃曲》、《商鞅》等;其后期(罷相以后)所寫多為吟詠景物、抒懷感舊、酬答贈別的抒情寫景小詩,大多構思新穎別致,語言精煉,含蓄宛轉,清新爽麗,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如《書湖陰先生壁》、《泊船瓜州》等。再如,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其創作生涯,橫跨承平的北宋末年和動蕩的南宋初年,她南渡前的作品,多寫閨情相思。如[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南渡以后,由于家園多難,個人生活遭遇了急劇的變化,故土之思和身世之感并入詞中,情感比以前深沉痛切,所抒發的愁懷已不是往日的“閨情”可比,因此,具有豐富深刻的社會內容,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如[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永遇樂](落日熔金),詞中對往昔繁華歲月的回憶與今天的漂泊孤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深深的嘆婉中,表達出不盡的感傷。
創作風格之間的比較。唐詩如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清新飄逸,豪邁奔放;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雄渾蒼勁,沉郁頓挫。宋詞如蘇軾、辛棄疾詞勢一瀉千里;柳永、李清照的詞則凄清婉麗。散文如韓愈的散文氣勢充暢,語言明快,曲折變化而一氣灌注;柳宗元的散文則風格清雋,語言洗煉,內容深邃而鞭辟入里;王安石為文料如為政,挺拔勁健,邏輯性強,言情少而說理多,重在立意、生發,超拔卓絕;散文“三蘇”中的“老蘇”(蘇洵)文勢縱橫,文句老辣,文理透徹而辭采斐然。這種比較有利于學員從整體上了解作家,加深對作家、作品的認識。
三、運用歸納教學法,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使學員對知識有一個系統、宏觀的把握
1.對某一作家進行歸納
如蘇軾,他一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是北宋文學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蘇軾是個文藝全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的數量最多,且題材多樣。詩風清新豪健,自成一家。他的寫景詩精警動人,極富情趣,如《飲湖上初晴后雨》、《題西林壁》。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并稱。明代宋濂在《文原》中說:“(古文)自秦以下莫盛于宋,宋之文莫盛于蘇氏(蘇軾)”。他的論說文善于隨機生發,翻空出新,化深奧為平易,從而成為北宋中葉應舉士子的必讀課目,如《教戰守策》、《留侯論》等;他的記敘文構思新穎,文筆輕松、意態橫生,如《喜雨亭記》、《石鐘山記》等;他的書札、小賦,夾敘夾議,率直曠達,浸潤著人生之真諦,極富神趣,如《答李端叔書》、《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記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賦》等。其詞一洗晚唐五代“綺羅香澤之態”,廣擷眾家之長,含英咀華,“春秋古史乃家法,詩筆離騷亦時用”,開拓詞之意境,革新詞之音律,由此成為詞壇“豪放派”宗師。如其豪放詞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清代詞論家評其“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蘇軾的畫與李麟并列為北宋山水畫之“院外高手”。蘇軾善繪竹,尤以寫墨著稱。其書法擅正、行,師法天章,自出機杼,嘗云:“我書造意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北宋“書法四大家”。通過歸納,再現了蘇軾一生的主要成效,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員分析其作品的思想和藝術特色,從而使學員對蘇軾的文學思想和創作、地位、貢獻等達到全面了解和掌握的目的。
2.對文學思潮進行歸納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出現了很多文學流派、文學運動。詩歌領域有以陶淵明、謝靈運、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有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等為代表的以邊塞生活、戰爭為題材的“邊塞詩派”。另外,還有韓(韓愈)、孟(孟郊)詩派、元(元稹)、白(白居易)詩派、江西詩派、公安競陵詩派等。宋代詞壇上出現了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柳永、秦觀、李清照、姜夔等為代表的“婉約派”。“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詞中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 “婉約派”作品則語言清麗、含蓄,詞中抒發的感情婉轉纏綿。散文領域有秦漢論辯文、班(班固)馬(司馬遷)史傳派、鮑(鮑照)瘐(瘐信)駢文派、韓(韓愈)柳(柳宗元)古文派、歐(歐陽修)蘇(蘇軾)古文派、前后七子、公安競陵派、唐宋派等。到了清代,出現了以桐城人方苞、姚鼐為首的“桐城派”。他們主張學習《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韓愈、歐陽修等人的散文,講究“義法”,要求語言“雅潔”,以陽剛陰柔分析文章內容。
重要的文學運動有由唐代白居易、元稹倡導,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新樂府運動”;有唐代韓愈、柳宗元倡導,宋代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人繼承和發展,主張廢棄六朝以來華而不實的駢儷文,而創作內容充實,形式自由散文的“古文運動”。
采用歸納教學法,有利于學員理清思路,把分散、零星的知識集中串聯起來,易于理解,便于記憶。
作為教師,授學員以“漁”(方法)要比授之以“魚”(知識)受益終生。授學員以“漁”更能培養學員的能力。而學員學習能力的提高將為學員的終身學習和進入“學習型社會”做好基礎性的準備。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肖新生.現代遠程教育理論的實踐與探索[M].香港:香港大象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河南濟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