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英語教學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社會還是以四、六級考試作為衡量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唯一途徑。本文就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思考,探討了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和措施。
[關鍵詞]英語教學 等級考試 教學改革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作為評價高等院校英語教學水平和質量所設立的一項全國性的考試,它已經走過20年的歷史,可以肯定地說,四、六級英語考試對我國高等教育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以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核方式確實存在著弊端:不重視對口語能力的考查、題型結構不合理、客觀題比重太大,部分學校將等級證書與學位掛鉤,大搞題海戰術,社會上求職應聘與等級證書緊密聯系。從2005年6月起,四、六級考試將原來的以評價語法、閱讀理解為主轉變為以聽懂為主、以實用為主;不設及格線,不頒發合格證書,只發放成績單。經過改革,四、六級考試取消了對語法的考核,取消了對于詞匯辨認的考核,更有效地考查學生對于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能夠比較客觀公正地反映出實際英語水平,確實是改革后的一大亮點。盡管如此,筆者對該考試的改革還存在一些疑惑。例如,成績公布方式由發放合格證書改為成績報告單,不設合格線,其實并沒有從宏觀邏輯上防止應試教育,就業市場(不管那個崗位以后是不是需要大量使用英語)依然把四、六級考試成績作為招聘人才的一個指標。畢竟社會上對四、六級成績的認可已經根深蒂固。又如,考試雖然進一步淡化了對語法的考核,但事實上大學英語的教學,無論是教材還是教學方法上還是無可避免地強調語法和知識點的講解。
其次,我想說說大學英語作為必修課的必要性。作為一個英語老師,我并不抹殺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不可否認,英語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一門語言,曾經聽說過一個笑話:“我簡直不明白,為什么我們非要學英語?”“這是因為世界上有多半的人是說英語的。”“那又怎么樣?難道這還嫌少嗎?” 我們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要與別人進行交流,以促進相互間的了解與合作。但是在我們國家,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乃至研究生、博士生,唯一的一門必修課不是中文而是英語,幾乎所有的招聘單位都以英語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我不禁想問一句:為什么一定要把大學英語設置為公共必修課程?為什么每一個大學生都要學,甚至精通英語呢?
大學英語教學要與時俱進,要面對社會需求,使基礎英語教學盡量與實用英語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走出“唯英語論”的誤區,讓英語回歸工具本性,使社會也更公平,針對現行大學英語教育體系和改革趨勢,筆者覺得在以下幾個方面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1.改革完善現有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現今很多大學英語課程內容和編排設計與中學階段的雷同甚至重復,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大學英語屬于提高階段,應突出語言應用、語言文化和專業英語教學,建立以選修課為主的教學體系,增加課程類型,學生根據自己的層次和興趣自由選擇,各取所需。另外,高校應該重視專業英語課,將大學英語教學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使高校畢業生不僅能夠聽得懂、看得懂外文資料,而且基本能夠在本專業領域用英語進行口語和文字交流。在教材建設方面,選擇、引進國內外先進教材,注意開發適合不同地域、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英語教材,并編寫適合本校學生實際水平的教材,使教材更加個性化。注意教材的內容新穎性和科學性,特別要突出中西方文化的對比,這一點應該得到我國英語教學界的高度重視。
2.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將原來的以老師為中心的被動模式改變為以網絡、教學軟件、課堂綜合運用的主動式學習模式;以語法,閱讀理解,通過考試為主的英語教學轉變到以聽、說為主,全面提高綜合應用能力上來。拿我校的公共英語教學為例,存在一個很大的弊端是除了課堂教學外,學生幾乎不花任何的課外時間接觸英語,老師也很難通過網絡檢測學生課外學習的進度和成果,課堂教學重在啟發、引導以及互動式語言交流,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語言實踐和訓練的時間和空間;要想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就必須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自行安排學習計劃。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硬件資源,設立一個有效的互動評估和自我測試平臺,教師可以隨時解答疑問,指導學生,監測學生的學習動向,檢查學習效果;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根據自己的基礎和需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地學習,隨時向老師求教或與同學切磋。另外,應該有和軟件學習系統配套的教輔材料,包括練習、閱讀和會話材料等,以便學生離開計算機后也能復習和便于老師檢查管理。課堂教學盡量采用小班授課,擯棄一貫的填鴨式教學,充分利用廣播、錄音、投影、影視、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配合競賽,游戲,辯論,講座等形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英語綜合實用能力。
3.建立一個多元化的英語評價體系,突出能力測評。四、六級考試的地位在高校和職場一直難以動搖,是因為它們長期處于一枝獨秀的狀態,并沒有其他的考核方式與之抗衡,評價形式單一,大學生只關心是否拿到證書,能否真正學到英語并不重要。對此,教育部可以根據不同水平的高校,確立英語課教學需要達到的實際目標;而高校可以改變傳統的用四六級成績評價學生的一刀切做法,通過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態度、各種活動中的參與程度、活動中的表現、探究努力的過程,與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的全面記錄,最終形成對每個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評價結果;同時,建立更完善的測試手段,提高主觀題的比重,注重考核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4.加強師資建設,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是大學英語改革的核心,而建設一支一流的英語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對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能只專注于學習、教授本學科知識,而應該廣泛涉獵其他學科領域,開拓視野,更新知識與教法。另一方面,學校應創造各種條件機會,鼓勵現有大學英語教師進修學習和從事科研工作,包括減輕其教學負擔、提供必要的經費及外出考察學習的機會等,提高其科研水平和教書育人的能力;引進更多人才,促進競爭上崗;開展各種提高教師素質的教研活動,如組織集體業務學習、觀看有關教學錄象,開展教學技能競賽,組織同行間的聽課、評課、說課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有利于教學技能的提高。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 至今尚未步入成熟階段,不會一蹴而就,它需要逐步地展開和完善。我們必須要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和積極進取的態度, 以科學的現代語言教學理論為指導, 改革教學方法, 努力實踐改革創新及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 在實際工作中總結探索新辦法,新思路,逐步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個性化、多樣化、立體化的全新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使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作者單位:廣東南海東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