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教學的保證。它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而且也為情感教育大打方便之門。教師要充分“神入”歷史,具有強烈的情感意識;教師要恰當選擇典型的歷史片段,調動學生情感因素;教師要充分運用多樣教學方法,使之成為表情達意的手段;同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教師情感教育的發揮。
[關鍵詞]歷史教學 情感教學 情感目標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人們更多地重視了教學的認知領域,而關乎學生思想品德、人生觀形成的情感領域常被忽視,從而使歷史這門情感內涵十分豐富的學科變成了單調乏味的知識性的達標課程了。鑒于這種重知輕情的現狀,我們運用情感教學,在注重認知目標的基礎上科學地確立教學中的情感目標,就顯得十分必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制訂出情感目標的認知內容和情感內化層次,使之變成可操作、可檢測的教學目標體系。
首先,確立情感目標的認知內容。它是根據歷史知識對激發學生不同情感體驗的作用來劃分的。就目前新編中學歷史教材而言,絕大部分歷史知識點都飽含著人類豐富的情感。如“商鞅變法”體現出秦國新興地主階層勇于改革、合乎民心、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唐太宗善于納諫表現出知錯就改、服從真理的理智感;還有敦煌飛天的情韻、蒙娜麗莎的微笑等則滲透出強烈的審美感。可見,歷史學科情感目標的內容可劃分為道德感、理智感、愛國主義情感、審美感四大類,每大類又可劃分為若干細目,可視教學的具體內容而定。
其次,確定學生情感目標內化的水平層次。如果說,歷史教學的認知目標指的是將知識轉化為智能的各種層次的話,那么,情感目標指的是對認知內容的體驗所達到的內化等級,即是經過內心體驗到形成行為規范的連續變化過程。對此,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等人經過研究認為,情感內化目標應是一個按不同心理等級層次排列的連續體,它由低到高被劃為五個層次:即接受、反應、評價、組織、性格化。這五個層次緊密銜接、層層遞進,布盧姆總結時指出:“在這個過程中,情感成分從單純覺察開始,經過具有一定動力的階段,最后達到對一個人的行為的控制。”如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學時,通過愛國主義者的生動素材,配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首先,使學生愉悅地接受刺激;然后,讓學生作出滿意反應,接著使學生通過對愛國主義者的事跡、思想的認識,進行內心體驗,逐步對愛國主義內涵、價值觀作出全面而系統的理解;最后,形成性格化中的愛國主義人生觀。學生分析判斷歷史人物或所遇到的各種現象是否具有愛國主義因素時,就以此為原則,指導自己的言行。
一、教師要充分“神入”歷史,具有強烈的情感意識
歷史知識豐富的情感因素,為實施情感教育提供大量的素材。教師要置身于歷史氛圍中,以歷史“主角”的姿態講授歷史,飽含情感,準確、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強烈的歷史氛圍中,使學生為之動容,受到熏陶,產生內心體驗。相反以旁觀者角色講授歷史,必然游離于歷史真實之外,教學變得單調乏味,連學生上課都沒興趣,更別奢談情感教育了。如,學習南京大屠殺時,教材只給出了幾組概數,關于日軍如何實施暴行的敘述較少。為了讓學生全面真實了解這一過程,上課時,我結合《南京大屠殺示意圖》把日軍對無30萬同胞實施暴行的方式,如集體槍決、活埋、殺人競賽、“三光”、活體解剖等慘狀逐一再現。學生在我的描述中感知了日軍的殘暴與變態心理,而且無不義憤之極。當場就有學生高呼“發射一顆原子彈,打死小日本”,等等。待學生稍作平靜后,我又引導說明,今天的日本和當年的日本已經有質的區別,加強中日的交流是主流,但要警惕日本右翼勢力的挑釁,并提出希望國家間國力的較量絕不在幾句口號上,而在你們這一代人的身上。以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使學生情感波動隨著教學內容變化而變化,教師就得給學生喜怒哀樂不同的刺激。這是缺乏情感意識的歷史教師無法做到的。
二、教師要恰當選擇典型的歷史片段,調動學生情感因素
典型的歷史片段即本身包含有豐富的情感因素,同時又適合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實際的歷史真實。它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基礎。情寓于史,情隨事遷,離開了歷史知識,情感很難萌發,教師的情感應隨著知識講授水到渠成的表達出來,不可過后補遺。老師表達時語言要平和適當,既不可冷若冰霜,也不可熱情似火。剛柔并濟為自然。如,為了突出共產黨員林祥謙視死如歸的形象,選擇其就義前的片段,進行渲染:“林祥謙被捆在電桿上,為迫使他下“復工”命令,惡狠狠的敵人在肉體上折磨他,先在其身上砍一刀問:“上不上工?”“不上”。林祥謙堅決回答,敵人又砍一刀,接著又是一刀,林祥謙忍痛大呼:“我們的頭可斷,工不可上!”接著又是一刀,此時鮮血濺地,林祥謙暈倒了,當他醒來時,敵人以為他屈服了,可是林祥謙切齒罵道:“可憐好好的一個中國就斷送在你們這般混帳王八蛋軍閥走狗手里!”未待林祥謙講完,敵人立即斬首示眾,林祥謙就這樣慷慨就義了!”這段史實的描繪,形象、生動再現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內心世界、氣質和個性,有著強烈的歷史震撼力,激起學生情感的波濤,不僅使學生情感受到陶治,意志也受到鼓舞,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
三、教師充分運用多樣教學方法,成為表情達意的手段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教學的保證。它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而且也為情感教育大打方便之門。適當的方法可使學生發揮的空間開闊,對于開發思維和情感不無禪益。在教學中,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角色扮演、討論法和寫作學后感等。如學習《鴉片戰爭》一文后,要求學生寫作學后感。有的學生從鴉片危害一直談到今天各種毒品對個人、國家和社會的危害,倡導遠離毒品,拒絕毒品;有的學生從史實出發,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并立志發奮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好好學習,決不做“東亞病夫”。總之,只要是學生自己的觀點,我都給予充分肯定,同時對學生的質疑也給予保護,而非粗暴說“NO”。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就把自己的感受、情感流露于字里行間了。
四、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有助于教師情感教育的發揮
情感是制約教師影響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師生間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情感關系,創設和諧融合的學習氛圍,彼此間就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學生也愿意同老師交朋友,容易相信其傳授之“道”,最終導致教師影響力的增大。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為此,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網絡優勢,把我的E-mail、OICQ號碼都告訴學生,在網上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們既同你交流信息,又交流心事。這樣學生了解老師,老師也了解學生,從而讓學生完全信任老師。在課堂上,學生認同老師,老師很自然地在歷史知識與學生間架起一座橋梁,讓他們同歷史人物“對話”。
參考文獻:
[1]歷史教學.1988,12.
[2]論情感教育.1993,1.
[3]教育理論與實踐.1993,1.
[4]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55.255.
(作者單位:山東昌邑市下營九年一貫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