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文化教育及審美教育的美術鑒賞課,是對學生進行認識美和評價美教育的專設課程。因此,上好美術鑒賞課不但可以開拓學生視野,增長知識,還可以在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美術鑒賞 興趣 效果 氛圍 共鳴
藝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它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藝術課堂教學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別于其他學科。藝術更為講究的是情感的投入與心靈的交流,否則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高中美術鑒賞課的開設,是要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去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達到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啟迪智慧,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以及陶冶情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那么,作為教師應該怎樣去把握好每堂美術鑒賞課呢?我在幾年的美術教育實踐中,頗有感觸,小有收獲,現簡述如下。
一、創設課堂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課堂情景,激發學習的興趣,是上好鑒賞課的前提。例如,在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獨特的藝術傳統,其中,最主要的和難度最大的是讓學生去領略中國古代山水畫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時期的山水畫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處比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對來說是難以理解和體會的。為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這么一個思路,即從體會古詩的意境入手,去體會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意境。因為對于高中生來說,在語文課中已學過大量的古詩,所以對古詩的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畫的意境容易得多了。而且中國古代的山水畫與古詩之間的確有著密切的聯系,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例如,南宋山水畫是極力追求詩的意境,畫家們為了使畫面景色更加耐人尋味、更能激發觀者的想象力,把與追求意境無關的、可有可無的景色一律刪去,常常運用“計白當黑”的藝術手法,所以才會出現畫面簡潔、構圖偏小,但意境深遠的“馬(遠)夏(圭)山水”,如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的意境,就與唐代詩人柳宗元詩《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通過以上詩與畫之間的對比與聯系,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應用多媒體,提高學習效果
實驗心理學家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這就是說,通過對眼、耳、手等多種感官的刺激而獲取的信息量,比單純從老師講課中獲取的信息量要多得多,強得多。
由于多媒體教學系統提供的圖形、聲音、語言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便于創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能對學生產生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使學生通過各種靈活方便的交互界面來操縱控制學習,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習效果。例如,中國古代花鳥畫的特點中的“緣物寄情,物我交融”等概念,因為比較抽象而成為教學難點,教師無論講得多仔細都無法讓學生形成本質性的、具體的認識,但利用多媒體卻很容易把這幾個概念解釋清楚.比如講解“緣物寄情”,可選擇一段節奏感較舒緩的音樂作為背景樂,讓學生體會其在音樂中的感覺,然后把生活中具有“緣物寄情”特點的中國畫作品用投影儀放大引導學生賞析、理解其中的內涵,如:繪畫中的四君子,畫家取材的用意在于表白自己獨善其身的思想境界。朱耷的作品,表達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通過大量的圖片以及教師的講解,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緣物寄情”的意義。
三、溝通心靈,創設學習氛圍
高中學生的學習是非常緊張的,學生已經形成較獨立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親其師,信其道”。所以作為教師,上課先要做到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課。要達到這一目的,我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
1.角色互換,拉近師生距離
努力改變“傳道、授業”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不要讓學生產生“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欣賞理解作品是一項任務”這樣的錯覺。教師可以把課堂自己坐到學生中間去,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參與討論。從形式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一個愉快教學的氣氛,從而得到美的體驗。
2.傾聽心聲,教學相長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即相互之間交流、溝通及共同發展。
通常在上課結束時,我會抽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來暢所欲言,探討教學內容,給學生介入教學設計的機會。師生間交流對教學的想法,學生會覺得老師的備課中有自己的思路,帶著“這是我的課”的想法,更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還因為得到教師的尊重而增強自信心和對教師的親近感。作為教師則從中得到了課堂的反饋信息,得以改進自己的教學。
四、架設橋梁,達到心靈共鳴
列寧說:“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維。”
所以光有一個好的課堂環境還不夠。美術作品、藝術家和學生之間存在距離,教師要在學生和藝術作品之間架起橋梁——即心靈的情感共鳴。
1.觀賞電影,領悟情感
電影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能夠理解電影中所要表達的深層次含義。通過電影他們能夠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歷程,從而加深對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比如,學習《走進意象藝術》,這課中涉及到的意象藝術繪畫作品如凡高的《星月夜》等中更多的表達的是一種個體的感受,畫家一種情緒或想法,感情很強烈,但用言語表達時總感到比較蒼白。我就給學生播放電影《凡高外傳》,這部片子用悲劇的手法向學生闡述了凡高的一生。看過電影后,學生對凡高這個人,他的繪畫風格都有了深刻體會,不但能理解,還有了自己的主觀感受。
2.音樂欣賞,體驗情感
常言道音樂是最有情感的藝術。音樂和美術是姐妹學科,在表情達意方面有著許多相同之處。有時用語言難以表達的情感,可以通過音樂來得到宣泄。因而,我經常把音樂引入課堂,通過邊聽音樂、邊欣賞繪畫來提高學生對作品情感內涵表達的感受。
比如,在欣賞凡高的《麥田上的烏鴉》這張作品時,我配上巴赫的大提琴組曲片段,大提琴的低吟襯托出了繪畫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悲涼、絕望的情緒,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學生感受到了凡高作畫時“黑色的”心情。
美術鑒賞課堂上的教學手法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即真誠,而真誠則源于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當你對教學有執著的追求,千變萬化的教育手法就會應運而生,這里我只是總結了幾年教學中的一些膚淺的體會,有些地方還有待探索。
(作者單位:廣東開平市風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