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大大增加,而詩意性教學也逐步地融進了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就此,結合教學實踐,本文主要從學生個體、教師水平、課堂氛圍等三個方面對語文教學的詩意性作一淺要論述。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詩意語文 課堂氛圍
語文是知識的載體,傳統的語文強調它的工具性,詩意的語文教學則更注重它的人文內涵,而這種人文內涵的傳遞則是其靈魂所在。那么,新課改的形式下,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富有詩意呢?為此,從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出發,我做出了以下探索。
一、關注學生個體,教學理念滲透詩意精神
詩意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對學生個體的關注,這與新課改下語文教育的要求不謀而合。《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涌動著活力的生命個體,是生長的生命,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教育的出發點是人,終點也是人。教育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而要做到對學生個體的關注,需要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1.關注課堂上師生心靈平等的對話。詩意的語文,是心靈對話的語文。詩意語文大師王崧舟先生曾言:“語文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物我回響交流’的過程。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激發學生的情感渴望,點燃學生的心靈火花,這是詩意語文、詩意課堂的應有之義。”課堂上,我始終在引導學生樹立這樣的意識:即學生,文本,教師三者之間是獨立平等的交流。在這里,沒有高下之分,也沒有尊卑之別,在我所設計的語文課堂里,文本即是作者本人的形象,而師生則融身于他以字為聲的世界里,在這個形象的世界里,三者相圍而坐,如故友閑談,從彼此的對話中尋求心靈上的滋養。
2.關注課堂上學生主體個性的彰顯。《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審美的樂趣。”語文本身就是自由精神的載體,那么,語文教育的過程,應該是學生感悟并舒展自由精神的過程。比如,在學《離騷》時,我并沒有抽象地講解屈原是怎樣的憂民愛國,而是組織學生先看了彩色故事片《屈原》,同時,把搜集到的背景資料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占有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對屈原懷沙自沉的行為作理性地思考:他為何要這樣做,這樣有何意義,對我們又有什么樣的啟示。整個的學習過程,我沒有作任何硬性地灌輸,而是讓學生發揮主體的個性,結合各自的生活認知和體驗,在理性的層面上領悟詩歌的內涵。課后,學生自行成文,寫了《振衣千仞》,《千年的祭奠》,《我為屈原歌》,《千古悲情話〈離騷〉》等文章。他們在主體領悟和思考之后,再言之成文,這時他們所獲得的精神上的教益,無疑是巨大的。
3.關注課堂上學生生命意識的喚醒。這里的生命意識,即是對“真、善、美”的覺醒和體悟。對于學生來說,這種意識是需要教師不斷的喚醒,而每一次喚醒,都會使學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在學習楊絳的《老王》這篇課文時,賞析技巧之余,我更注重對課文主題內涵的挖掘:人生而平等的觀念,即各人境遇不同,其成就也甚是懸殊,但人只有幸與不幸之別,沒有尊貴與卑下之分。我把這種觀念滲透于課文的講解之中,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對“真、善、美”逐步認識和領悟的過程,也是老師引到他們把這種領悟轉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意識的過程,這最終將有助于他們樹立一種積極樂觀人生的態度。對此,王崧舟先生也曾言:“語文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引領學生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積淀這種文化,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生命。”
二、提升教師水平,教學之中體現詩意魅力
著名的語文教育家李吉林說過:“詩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實,教師也在用心血寫詩,而且寫著人們關注的明天的詩——不過,那不是寫在稿紙上,是寫在學生的心田里。”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教師就是要讓這種由墨香浸潤的“氣”轉化成一種詩意的特質,一種詩意的魅力,讓學生在無形之種受到熏陶和感染。
1.做好“價值”的引領。詩意語文,其靈魂,就是“價值”,它寄寓著崇高,純真,善良和美好。在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上,語文教師肩負著重要的引領之責,給學生“授業”、“解惑”的同時也不忘“傳道”——傳價值取向之道。為此,我利用語文教學之便,每周定期舉行“實話實說”活動,對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問題,以公平、公正、合理、和諧、誠信為標準,引導學生演講、討論,或口頭表達,或訴諸筆端,以此來辨明是非善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要做好文化的傳承。詩意的語文,是一種文化的氣息,是一座精神的花園,應該用數千年凝化而來的文化神韻去滋潤學生的心田。為此,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每周一、三、五的早自習,我定為《論語》的學習時間。講“論語”兩字的涵義和焚書坑儒后的口頭相傳;講西漢末張禹《張侯論》到東漢末鄭玄《論語注 》的演變;然后,再從做人、治學、交友、處世等角度有針對性地選取了里面較重要的章節來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并非是照本宣科,而是采用故事或評書的形式,用比較通俗的語言,讓學生明曉其微言大義,以此來反照自己的生活行為,是否做到了有禮、有義、有智、有信。學習一個多月,大家對此有了很大的熱情,一些課堂行為、言語方式都有了較大的改變,有個同學還寫了篇《生活中的〈論語〉》一文。
三、創設課堂藝術,課堂之上營造詩意氛圍
詩意語文應是富有藝術性的,它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并引發良好的反饋,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為此,我曾做了以下的嘗試。
1.導語的設計引入。每次上課,我都會找到些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詩詞、名句或故事來營造氛圍。如講《船長,我的船長喲》,我先引用了林肯的一句名言:你可以在某些時候欺騙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某些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所有的人。學《離騷》則有:澤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離騷壽世,三閭遺恨泣秋風。學生對此很感興趣,并樂意去做進一步的探知。
2.學生的表演再現。學習《離騷》時,對于屈原生活的幾個重要場景,如楚庭辯張儀,澤畔對漁父,我找了幾個同學自行編寫臺詞對其進行表演再現。學生對此積極踴躍,表演得活靈活現。通過這種表演再現的方式,學生對屈原內心的感情有了更深切的體會。課后有同學還表示,這樣的課,是一種享受。
3.多媒體的配合使用。多媒體的引進使語文課堂更為生動形象,在講《長江三峽》的時候,我把關于三峽風景的紀錄片和一些攝影作品融進了課文。優美的景色,靈動的文字,生動的講解,當場就把學生帶進了似真似幻的境界。
當然,學生、教師、課堂,這三者并非是斷然分離的,三者的適度融合才能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詩意。畢竟,這種詩意并不是簡單的知識疊加,而是經驗智慧的積累。課程改革正在進行,詩意語文的教學方式依然在探索之中,它還需要千千萬萬的一線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鉆研,去體會,去完善 。
(作者單位:山東東營市東營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