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從2006年9月起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按照“05方案”的規定,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開設“基礎課”與“概論課”。文章從如何與中學政治教育課程相銜接、適應高職學生的教學方法、如何增強教學的實效性三個方面探討了在高職院校中如何提高兩課教學水平。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質量
黨中央、教育部確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從2006年9月起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按照“05方案”的規定,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開設“基礎課”與“概論課”。就筆者所在高職院校為例,至今已完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的教學。結合授課感受,聯系以往的教學與學習體會,感到有幾個問題有必要提出討論。
一、與中學政治教育課程的區別與發展
就一般情況而言,高校學生在中小學期間已經系統地學習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對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的相關內容已經有了較多的了解。所以,上課伊始,學生就問: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都學習政治理論課,為什么讀大學還要學習思想政治課?甚至碩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生還要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有教材內容過于強調知識性、系統性、統一性,沒有很好把握時代脈搏,不能解釋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從內容到形式都表現出干癟而陳舊、僵化而空洞等不良傾向,學生往往感覺到是虛的、空的,“理論是一套,實際不對號”。這實際上提出了大學思想政治課學什么和怎樣與中小學思想政治課銜接并進一步發展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我們最初想得比較簡單,認為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借鑒其他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經驗,以及兩課教學研究的主要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線索為依據,在教學中增加知識與理論分析的深度就可以了。但出乎意外的是,講過幾節后,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授課不感興趣。因此,一般地增加教學深度和廣度不能使學生明白大學生思想政治課學習的目標,提不起興趣。這樣,確定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學什么,區別大學與中小學學習思想政治課不同在什么地方,處理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銜接,就成為實現這門課教學目的并取得教育教學實效的重要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應當講一講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理念。這個理念,我覺得至少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教學目的;其二,教學內容。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按中宣部、教育部新課程“05方案”和有關專家的指導意見,是把思想政治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而開設的。但這一點尚不能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學政治教育截然區分開來。因為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來說,并非單純傳授知識,而是寓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愛黨愛社會主義與公民道德、人生理想、革命傳統等教育于思想理想信念教育與教學之中。教育部李衛紅副部長曾講到:大學設立“兩課”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從李部長的講話中,我們可以發現,區別大學與中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根本標志應當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累積程度的差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學生認識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從教育學的理論上來看,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學習思想道德;中學生以講授簡單的知識點來學習思想政治,簡單地說就是講授“是什么”;大學生則是在理解知識的邏輯框架的層次上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簡單的說就是講授“為什么”。
二、適應高職學生的教學方法
高職院校錄取的學生基本是招生序列中的第四批(以前是第五批),這第四批學生的狀況是個什么樣的情形呢?按高職學生們自己的說法是“我們是被普通高校遺棄的一代”,是把“無知作為時尚,把無聊作為叛逆”的這樣的一個群體。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普通高校的學生有明顯的區別。一般來說,我國的高職學生的整體素質比較差,普遍有厭學情緒,入學時有比較強的自卑心理,有部分的所謂“問題”學生。面對這樣的授課對象,在高職學生中如何展開“兩課”教學,對我們的教學方法、手段等提出了嚴峻挑戰。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教學方法是關系到教學目標能否得到實現,教學效果能否得到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針對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理論課的教學,教學方法的探討就顯得尤為迫切了。對此,我想談談幾點看法。
第一,通過教學方法來扭轉高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性質的認識。學生們普遍認為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完全沒有必要開設,因為從小到大都在學習思想政治課。教學對象從一入學就開始就有厭學情緒,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重要性和意義的認識并不是很充分,這從一開始就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在我們的教學對象對課程認識不明確的情況下,就教學本身來說,要高質量地完成黨中央的要讓高校的“兩課”實現“三進”(指“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教學目標是缺乏良好基礎的。我們客觀的看到這一點,作為教師首先要想辦法解決好學生對課程的認識問題。怎樣解決?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教學方法的變革問題,通過對教學方法的變革,使我們的高職學生從一開始就能對課程有正確的認識,從而為整個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是我們教師首要研究的教學方法。
第二,通過教學方法的變革來培養、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學生對課程是否具有學習興趣,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成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就是學習的內在動力。作為教師,要有信心且必須樹立這樣的信念:努力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有了這樣的信念,在教學活動中就會把學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教師就會關心學生之所想,學生之所求,這樣就會想方設法通過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引導培養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
第三,通過教學方法的變革來實現或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小環境。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環境與其他課程相比,具有特殊性,那就是直接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網絡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學生的信息獲得的方式與量都今非昔比,遠遠勝過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了。社會上的各種現象、國內外各種思潮既會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利的影響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如何利用好這把雙刃劍,對我們教師提出了分析解決問題的更高要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營造好一個良好的課堂小環境,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人教學中來,使我們的學生認識到,這門課是非常有意義的,能夠解決很多學生們關心的現實問題的。
三、如何增進教學的實效
根據調查發現,在高職學生中有深入思考抽象理論問題的學生只占極少數。其余的要么對現實失望;要么對自己失望,無所事事;要么只習慣于應試教育,關心考試部分。筆者認為要增進思政教育的教學實效,需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講授“兩課”不宜采用理論性強或專業性強的語言,應盡量運用通俗易懂的話,并盡可能運用生活中的現象來論證。比如說,如何理解“民主”?民主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一個話題,但究竟什么是民主?簡單的三言兩語是講不透的,但大學生們又非常渴望了解這一概念。在課堂上,我沒有從希臘講到古羅馬,也沒有從馬克思扯到羅伯特·達爾,而是從作為國家制度(又叫國家形式、國家形態)的民主;從作為國家職能(政治職能)的民主,從作為我國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的原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中的民主和集中是辯證統一的;從作為公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權利與公民依法履行的義務是辯證統一的;從作為公民的民主自由權利和法津是統一的。然后,總結陳述要理解如下的幾對關系:民主與專制的關系、民主與專政的關系、民主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民主(自由)與法律的關系、民主的國體意義與政體意義的關系、民主與集中的關系、民主性質與民主程度的關系、民主與法制的關系、民主制度的內容等。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使用專業的術語如“強勢民主”、“環式民主”、“民主的原教旨”等。當然,這對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在仔細鉆研教材之外,要閱讀有關中國近現代史、國內外政治學的大量論著、材料、名人傳記等,還要對整個中國歷史文化有所了解。與此相應的是怎樣為學生選擇適當的課外參考書,新編的“兩課”教材知識信息量大,大部分專業性理論性強的書都不使用。而少量可讀的書圖書館藏書數量又絕對不夠上千學生同時借閱。
第二,探索更為活潑的授課方式。今天的大學生在課堂上攝取信息量已不滿足教材上的文字,希望更多的帶聲光色的視頻影像觀感;更不滿足“教師一張嘴、一支粉筆、一言堂”的滿堂灌,據我的調查,高職學生中還是有小部分學生希望參與到老師的教學互動中來。面對這兩個新問題,我們應該怎么辦?我想我們應該盡量跟上數字時代,應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有視頻資料,還要有Flash、動漫。對于在互動教學中如何掌握設計、提出問題、如何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進行討論、師生交流的時間長短把握等,這對學生的互動教學提出了較高要求。我想,在互動教學中,重要的是討論的問題或話題應能引起廣泛的興趣與共鳴,并有深入的余地。否則就只有老師的獨白了。
第三,提高教師的學術思想水平。博士生導師顧玨民教授提出一個公式:“教學效果=學術水平×教學方法”。顧教授是這樣分析的:一般地說,一個教師的教學效果好壞取決于學術水平和教學方法這兩個基本要素,學術水平是內在的,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基礎,但學術水平并不能簡單地就等于教學效果,因為它是通過方法來體現的。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以學術水平為基礎,沒有學術水平,教學方法的運用就沒有根基,沒有擴展的空間。教學方法與學術水平是互動、互促的關系。有高的學術水平,又有好的教學方法,就能夠使學術水平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在這里,顧教授不贊成傳統的“教學效果=學術水平+教學方法”,而是認為“教學效果=教學方法是學術水平的指數”,教學方法的改進對教學效果會起到幾何級數的作用。
我覺得顧教授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只有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鉆研教材,才能高質量地完成“05方案”規定的授課內容。
參考文獻:
[1]李衛紅.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J].思想理論導刊,2006,增刊.
[2]顧玨民.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研究[J].教學與研究,2007,5.
(作者單位: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