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和政治、經濟、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僅強有力地沖擊著德育理論問題的研究,而且深刻地影響著當前德育改革的實踐。
當代大學生 行為道德 德育制度
德育的本質是育德,德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這是人才培養的方向性的問題,必須放在首要位置。當今高校一味的追求德育教育,而忽視了學生在實踐中所表現的一舉一動,忽視了是否將德育教育真正的落到實處。研究高校德育,明確高校德育存在的問題,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關于解決困境的對策的探討,文獻很多,涉及德育觀念更新、德育內容完善、德育方法改進、評價導向重構等方方面面。但是,從總體來看,研究者關于對策的探討,大多流于“開藥方”式的泛泛而談,即談應該做什么的多,而談為什么應該這樣做的少;談應該達到什么結果的多,而談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結果的少。
談到德育的實效性,“低下”是眾口一致的評價,因而幾乎所有該方面的文章都從其原因分析入手。盡管分析的角度不一,強調的側重點各異,但是歸納起來不外乎這樣幾個方面:(1)社會轉型時期的道德失范,使既有的學校德育受到沖擊;(2)應試教育觀念沒有轉變,德育位置未真正擺正;(3)德育與智育水平不協調,缺乏正確的德育觀;(4)德育內容泛政治化,脫離學生實際和社會實際,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5)德育方法陳舊呆板,沒有與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機統一;(6)忽視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灌輸、強制過多;(7)偏重學校德育的超越性,忽視其適應性;(8)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不能適應新時期德育工作的要求;(9)德育督察乏力,不利于德育工作新格局的形成;(10)德育目標過于理想化、共同化和一般化,缺乏現實性、層次性和具體性,從而導致德育內容、方法、評價的主觀性和隨意性。通過調查看出以往的研究,很少有從最基本的可見的行為入手來研究德育問題,本文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
一、當代大學生行為道德存在的問題
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念的主流是好的,他們大多具有較高的道德認知和較強的道德情感,行為道德也基本符合社會規范。但是相關的調查和經驗觀察表明,當代大學生行為道德方面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比如說大學生價值取向趨于實惠,社會責任感淡薄,極端的以自我為中心,公德素養較差,比如說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課桌文化”、“墻壁文化”、“廁所文化”泛濫,污言穢語屢見不鮮。大學生的認知與行為脫節,他們思維開闊,文化層次較高,對社會提倡的公德規范的認知程度也較高,但是他們對道德規范的遵從卻缺乏應有的自律性,道德素養較差,出現知行脫節的現象,等等。
二、當代大學生行為道德存在問題的成因
1.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社會轉型對大學生道德觀念、情感和行為的雙重影響。講求實效、公平公正、義利并重、自立自強、開拓進取等觀念逐漸成為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主流,并使他們展現出蓬勃向上的道德精神風貌。但是市場經濟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競爭性,當這種功利性和競爭性滲透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會誘發出惡劣的貪欲,使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等價值觀念侵蝕人們的心靈。
2.東西文化交匯碰撞,加劇了大學生道德發展的矛盾性和復雜性。
3.網絡信息社會帶來的影響。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信息發達的社會,信息來源、傳播渠道和內容都多樣化了,互聯網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大。
4.學校道德教育的偏頗和失誤。道德教育的使命在于通過塑造倫理精神,培養完美人格,改善人們的道德生活來實現道德對人生的肯定、調節、引導和提高,同時為國家政權服務、為社會穩定服務。以往道德教育政治化、工具化的傾向致使它偏離了對人自身道德建設的目的,而出現了急功近利和形式主義的傾向。
三、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對策思考
1.樹立明確的德育新觀念,確定恰當的德育目標
首先,必須全面理解高等教育的價值,必須改變片面地把高等教育看作經濟建設工具的思想,讓高等教育全面發揮它的作用。其次,必須全面地理解高校德育的價值。高校德育需要向學生傳授社會的道德準則,但更根本的是要培養德性,塑造完滿人格,改善大學生的道德生活,實現道德對人生的肯定、調節、引導和提升作用,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再次,必須給予高校德育以相對獨立的地位并對其加強科學研究。高校德育有其內在的規律,要真正發揮它在復雜的人生歷程中、社會生活中的引導作用,就必須給予高校德育以相對獨立的地位,并加強其學科建設,重視科研,使德育合乎規律地進行。第四,要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我國高校德育所面臨的困境也是道德本身的困境,是某種道德理念、道德精神的困境,是道德合理性的危機。這種危機是由于沒有理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真實關系,或者過于強調集體利益卻輕視乃至忽視個人利益而發生的。由于對這種道德理念缺乏認同,大學生在道德方面就會出現內外沖突、言行不一甚至道德虛偽現象。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重塑體現時代精神的、合理的道德理念。這種道德既不是以個人為本位的道德,又不是以群體為本位的道德,而是以社會為本位的道德,是正確地解決了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關系問題的道德。
2.豐富和發展高校德育的內容。
3.改進德育方法,拓寬德育渠道。
4.加強高校德育隊伍的建設,要努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質。
5.努力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是為了不教,只有努力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把大學生逐步轉化為能動的、自覺地按照先進的社會道德進行自我教育的人,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這是高校德育的最終目標,也是對高校一個德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除此之外,還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優化學校教育環境,建設良好的家庭環境,正確處理好社會、學校、家庭教育環境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形成社會、學校、家庭教育一體化的大德育環境,全社會共同致力于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這樣就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好的影響;通過加強高校德育改革,使大學生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提高道德認知水平;通過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不斷的道德實踐,使他們在道德實踐活動中經受磨煉,更好地提高道德認識、升華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規范行為道德。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使其逐步養成優秀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道德人格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志宏,馮大鳴,周嘉方. 新編教育管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胡守.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安徽淮北煤炭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