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要和現代教育技術條件、現代新教育理念下高中政治課教學的開展,結合筆者的實踐,本文淺談了能充分發揮網絡教育功能與提高課堂學習實效的“構建問題研究的政治課堂網絡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問題研究 政治課堂教學 網絡教學
政治問題研究性學習的特征是當學生圍繞某一政治問題開展學習活動時,學生首先要為解釋和評價某個政治問題去搜集證據,后運用證據,再通過思維活動來解釋問題。而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網絡教學法的引入,必將為政治問題研究性學習注入一種活性催化劑,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一、通過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構建問題研究,將高中政治課教學活化
1.利用多媒體技術活化課本知識的建構
由于多媒體運用于課堂教學,具有興趣濃、容量大、負擔輕、效果佳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優化課本知識的教學。
其一,教師可將“課題”、“框題”、“目題”、“知識點”制作成可以拆拼的圖板;或者將知識點按照一定的內在聯系演繹、歸納成若干知識板塊,通過圖表、聲像等配合進行多媒體教學,利于學生一下子抓住知識的脈絡,便于增強直觀教學。
其二,教師可將課堂練習題按題型編成一定量的題庫,每種題型又按難易程度分為較難、適中和基礎三級知識梯度,這樣就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從而更有利于分層次教學。
其三,教師可將材料分析題制成圖文并茂的畫面,增強直觀教學效果,能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2.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挖掘豐富的課外政治教學資源,構建問題研究,活化課堂教學過程
政治學科涉及面廣,新聞性強,加之教材本身有很多事例或材料,只要教師經過巧妙的藝術加工,就可以在教學中形成一些直接刺激,深深地吸引住學生的問題研究,形成學習動機。教師如能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把學生所熟悉的事件收集下來,并與書本上的有關知識相結合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新課程要求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來學習,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中學會認識并構建自己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結合教材理論知識的學習,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進行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另一方面,有的問題采取帶領學生網上沖浪,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關注社會、了解社會的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講到臺灣問題時,要求學生上網查找并領會中央臺辦發言人對臺的最新講話精神,以及認清臺獨的危害。通過網上沖浪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活動能力。也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獲得了親身體驗,為構建新課程打下了基礎。同時,課內外課程資源的優化結合,活化了教學過程。
二、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構建問題研究,形成學生新的學習方式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要徹底改變以往的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方式。針對目前思想政治教材滯后性的問題,師生共同從網絡教育獲取豐富信息資源,可以彌補課本的這個缺憾。在平時的教學中,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構建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研究,比如在課前舉行每堂5分鐘網絡新聞發布會(如人民幣升值利弊談、“神六”載人航天飛行的意義、夠建和諧社會、新農村建設等)。鼓勵學生以興趣小組為單位,進行專題探究性學習。不追求效果,重在研究行為的開展過程。及時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文章可以單獨寫,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寫。每學期適時舉辦學生小論文競賽活動,讓學生在競賽中展現自己的新觀點、新收獲。如2005年我指導的高二(1)班毛玲玲同學的小論文《和諧社會,人人向往》獲臺州市中學生政治小論文比賽三等獎。學生為了寫好論文與解決探究性的問題,必須廣泛查閱資料、篩選信息,最大限度地選取有典型代表性的有效信息,來提煉或論證某個觀點,分析說明有關問題。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等能力。
三、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構建問題研究,培育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學生進行時事政策教育除了要充分用好中宣部主辦的《時事報告》中學生版《時事》雙月刊和河南鄭州《中學生時事政治報》,還要每周安排一課時的時事政策信息上網閱讀與查找。如,通過查閱央視國際網、新華網國際(國內)新聞有關“十一五規劃”、“陳水扁廢統論”、“中國威脅論”等專題,配合教師定期和不定期的時事專題講座、時事廣播、課前十分鐘學生講時事、時事黑板報、時事競賽、期末思想政治課時事政治考試等,進行時事政策教育。老師們因勢利導,在教學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一些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問題能結合并且運用課本所學知識點充分展開討論,甚至通過“短兵相接”的思想碰撞,使認識得到提高。例如通過對我國和平崛起的政策理論與現實行動,得出我國和平崛起有益世界,進而得出“中國威脅論”是荒謬的。學生在展開討、辯論時,教師引導要深入淺出,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從課本知識到提出思考問題、從上網查閱到討(辯)論,注意點撥和機動,保護學生思考和發言的主動性與新穎性,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熱、難點問題就可以輕松地解決了,同時又可讓同學們受到深刻的教育。
目前,我國的網絡教育教學在各學科教學中運用還處于探索、實驗和初步實施階段,要更好更充分地發揮網絡教學在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適應素質教育和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還需要無數的教育專家、教育工作者和廣大政治教師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教學中必然會遇到種種問題。筆者認為,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對于充分發揮網絡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提高教學效果,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意義。首先,正確處理教師本身、學生實際、教材內容與網絡教育教學的關系。政治教師應該根據自己、學生和教材內容制作多媒體課件,建構政治問題研究,緊緊圍繞政治課教學的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不能脫離政治教材和學生實際,不是為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而教學。 其次,正確處理傳統教學模式、方法、手段與網絡教學的關系。網絡運用于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繼承和發展,不是對傳統教學的全盤否定。網絡教學不是萬能的,它只是一種手段之一,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新技術手段與傳統模式結合起來 ,讓整個教學過程渾然一體,相得益彰,才是每個政治教師恰當的選擇。再次,正確處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網絡教學的關系。網絡教學在政治課中的運用,與政治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并不矛盾,政治教師不能因網絡而放棄了自身的作用。教師在運用網絡教學的過程中,精心設計教案,收集教學素材,選擇教學內容,需要付出更多、更艱苦的勞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的主導作用更重要、更突出,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更嚴格,不能以網絡教學取代教師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少非.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7.
[2]童富勇.現代教育新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2.
[3]葉衛.中學教育實踐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9.
(作者單位:浙江三門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