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導師制”是近三年來我校德育工作者針對當前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一些弊端進行深度思考后,探索和實踐的一條改革學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是一種新型的育人方法,也是一種親情化、個性化的德育管理模式。
[關鍵詞]德育導師制 新思路 育人方法 親情化 德育管理模式
今天, 我校“德育導師制”的實施,充分挖掘了教育群體的潛在力量,開辟了中學德育、素質教育的新途徑,改變了過去班主任孤軍作戰的、單一的德育模式,形成班主任與導師協同作戰的全員育人的新局面,大大加快了個性化德育的步伐。
一、德育導師制的含義與指導思想
1.德育導師制的含義
德育導師制是近三年來我校德育工作者針對當前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一些弊端進行深度思考后,探索和實踐的一條改革學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德育導師是指在“整體合作、組合優化、探索創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將學校的德育目標、德育任務分配到所有任課教師身上、所有家長身上。一方面,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既管教又管導,形成整體合作、優化班級管理的教師群體。德育導師制中的“導師”不限于班主任或課任教師。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使其以良好的品行、修養、較高的素質,持之以恒地對孩子進行教育,以“永不放棄”作為一種信念,培養教育好孩子。
2.德育導師制的指導思想
(1)以鄧小平教育理論為指針,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教育部關于中小學德育系列文件精神,積極探索全員育人的新路子、新形式、新方法,創造我校全員育人工作的新特色;(2)遵循青少年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規律、家庭教育背景及思想品行形成的規律,加強針對性,注重實效性,提高教育性;(3)充分突出“三個需要”與“四個結合”。“三個需要”即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適應社區文明發展的需要;適應學校持續發展的需要。“四結合”即把教育和時代要求結合起來;把教育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實現教育的生活化、人文化;把教育和體驗結合起來,實現教育的親人化、生活化;把教育和自主創造結合起來,實現教育的創新化、特色化。
二、導師的職責與培養目標
1.導師的職責
(1)教育學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遵紀守法,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養成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講文化、尊師愛友的優秀品德;(2)充分發揮導師的創造作用,鼓勵學生刻苦學習,養成艱苦奮斗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充分發揮導師的垂范作用,指導學生完成初中到高中過程中的學習方法、獨立處事等方面的轉變,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評價、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全面成才的信心;(4)利用談心會、網上聊天、熱線電話、班團活動等形式履行應盡的職責。
2.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具有科學的思想方法、明確的學習目標;(2)培養學生具有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自覺自律、開拓進取的精神,健康的心理品質;(3)培養學生具有明辨是非、知榮辱、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及一定的道德評價能力。
三、德育導師制的實施原則
1.目的性原則。貫徹一切為了提高學生素質和育人水平為根本目的。
2.科學性原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師與家長的教育水平,符合教育學、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等科學規律。
3.系統性原則。在開展工作中,按計劃、程序辦,不可孤立地進行,不可時斷時續。
4.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注意針對性、導向性。
5.量力性原則。要考慮到學生的適應能力,針對性強,方法適當。
四、德育導師制的實施模式
1.情感德育模式
“德育情感”是一個具有核心意義的概念,其模式建構也基本是圍繞這個核心概念展開的。道德情感是人的善意的道德活動引起的內心的綜合性的情緒反應和精神感受。這里的情感有別于通常的心理意義上的概念,它不僅包括體驗方面的,還含有態度與個性傾向方面的內容。
2.情景教育模式
情景教育是依據馬克思關于人的活動與環境相一致的哲學原理構件的。“情景教育”的“情景”實質上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學生能動地活動于其中的環境。構成情景教育的基本原理如下:(1)情境驅動原理;(2)暗示傾向原理;(3)角色轉換原理;(4)心理場整合原理。
3.審美體驗模式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美育的特殊內容是“情”。審美教育是以美育人,以情動人,在審美享受之中,喚起人的情感共鳴,并在審美愉悅中得到情感的凈化、心靈的塑造、精神的升華。
五、德育導師制的實施辦法和實施的保障措施
1.德育導師制的實施辦法
德育導師制的實施辦法簡而言之為家校全面提高素質——創設良好育人環境——化整為零分塊教育——及時反饋共同提高。
(1)實行導師聘任制;(2)形成“結對”程序;(3)落實談心制度;(4)健全學生跟蹤檔案;(5)利用家長學校上課時間,將家長的培訓放到了首位,提高其素質,先行成為導師;(6)設立“家長接待日”;(7)建立“會診”制。班主任每月組織本班教師診斷學生,提出問題,找準方法,落實措施;(8)由學校師德師風領導小組將對德育導師的工作進行經常性地檢查。
2.實施德育導師制的保障措施
(1)落實導師的指導實踐,確保雙方交流;(2)形成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的工作檢查、督導、評估制度,對開展“導師制”情況實事求是地進行總結;(3)每學期末,由學校師德師風領導小組負責對“導師制”的落實情況進行綜合檢查一次,對成效明顯的教師給予表彰。
六、實施德育導師制的形式
(1)個別談話與寫信;(2)集體談話;(3)聽課與上課表現;(4)看作業并布置任務;(5)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舉行各種活動:比賽、游戲、演講、辯論會、表演、唱歌等;(6)家訪或電訪;(7)設立讀書時間;(8)開展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注重學生的德育體驗;(9)召開親子互動課,增強人文性。
七、實施德育導師制的意義與前景展望
德育導師制的實施充分注意到傳統德育教育中的弊端,使學生回歸到一個動態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個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邏輯為基礎的、純粹科學的“客觀世界”,體驗著“活著”的“意義”,并通過“生活”不斷揭示“生活世界”的“意義”。同時,德育導師制增強了教師的責任感,增大了每個教師責任空間。這種責任感是創造力的源泉,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能動性,責任空間可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問題上的優勢和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梅仲蓀.兒童道德情感發展與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2]李吉林.情境教育.小學素質教育實踐:模式構建與理論反思.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市第二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