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作為教學改革的一項新舉措,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有其積極的一面,同時它的不完善的一面也是不容忽視的。本文主要從理論依據、利弊分析和分級教學的幾點建議三個方面,對分級教學這種新生現象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分級教學 優勢及不足 改良方案
所謂分級教學就是指教師的教一定要適應學生的學。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實行大綱分級、目標分級、學生分級、授課分級、作業分級、考核分級,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較好的發展。
一、分級教學的理論依據
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主要理論依據來自美國應用語言學家Stephen D. Krashen提出的i+1理論。Krashen認為,人們習得語言的唯一途徑時通過獲得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所謂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用公式可以表示為i+1,其中,i表示語言學習者目前的知識水平,1表示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現有水平的語言知識。如果語言輸入遠遠超出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即i+2,或是低于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即i+0,都很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也就是說,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量接觸i+1層面上的知識,學生才可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學會盡可能多的知識。同時,Krashen指出了i+1語言輸入必須具備以下幾點: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的量的積累;語言輸入的趣味性與關聯性;語言輸入的非語法性。
i+1理論不僅注重知識的獲得,而且特別強調學習者如何獲得知識,即側重學習者獲得知識的途徑,這正是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精髓和理論基礎。
二、分級教學的利與弊
分級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在考慮到生源參差不齊而因材施教的同時,由于其自身正處于完善發展時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急需教育者思考并努力找到解決的途徑。具體的利弊可歸納如下。
1.分級教學的優勢。
(1)有利于因材施教。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形式,完全不顧學生認知水平和實際能力的差異,誤以為教學就是要把學生集中在一起上課,沿用統一大綱、統一教學目標、統一教材、統一教法、統一考核來開展教學,勢必造成“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而,改革后的分級教學實現了A講深,B班講清和C班講細的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
(2)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在分級教學中,采用優勝劣汰的競爭制度,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學習的緊迫感,這樣就在班級內形成了積極進取的學習氛圍。
(3)有利于實現學生知識互補:分級后各個專業的學生一起上課,可以實現知識結構的互補。比如講到gear這個單詞的時候,汽車專業的學生對這個單詞的認識顯然比其他專業的學生認識的更清楚一些,因此教師可以有意識的讓他們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2.分級教學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組織結構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分級教學主要是在教務處和大學英語教學部的協調下進行的,從分級一開始就存在著某些學院重視程度不夠,學生不參加分級考試或考試作弊,導致分級不合理;由于分級后一個班級涉及到的專業較多,導致各個專業課程安排和教室分配難以順利進行,甚至到上課了還需要臨時換教室。
(1)等級分配不合理,不利于開展教學。由于各個專業的具體情況不同,被分到同一級別的學生的水平也參差不齊,這就造成了任課老師很難適應從一個程度比較好的班級到程度相對不是太好的班級的過度教學,難以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的目的。
(2)學生心理受影響,加重學生兩級分化。分級教學實施的關鍵在于正確把握分級標準,科學合理地將學生劃分等級,如果僅以學生的高考成績或某一次成績作為分級的唯一標準,而不對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等因素進行理性分析,就會挫傷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而加重學生兩級分化。
(3)學生等級分明,教師教法單一。教學方法應該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方法的有機統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盡管學生等級分明,但大多數老師的教法單一,分級后的班級差別主要不是在教學內容上,而是在課堂教學進度上,主要表現為A班快,C班慢,B班不緊不慢。
(4)缺乏榜樣的示范作用。對于A級的學生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在日常學習的一點一滴中積累起來的,進入大學后,他們會很快地適應這種自主的學習生活。然而,B和C級的學生大部分都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課前預習和課下復習,教師在課堂上教授學習習慣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他們缺乏的不是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而是身邊可供效仿的榜樣。
(5)教師考核機制不合理,不利于調動教師積極性。由于不同級別的學生甚至同一級別的不同院系的學生在學習風氣上存在著差別,導致了分級后的學生期中期末考核不具備可比較性,如果學校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必然導致學校對教師的測試機制不合理,影響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三、分級教學的幾點建議
健全學校分級管理后勤工作:教學的分級必然意味著管理上也要分級,對師資力量的分配、教學設施的分配、教學課程的安排、學生考試的組織、成績管理以及升降級的調整等各項管理都應該配套實行,切實保證分級教學的順利進行。
1.把握分級的時機。
分級的時機不是看時間長短,而是要看分級的目的。分級主要時為了區分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前受學校嚴格管制而不得不學習的學生,到了大學未必適應這種大學生活,同樣,以前學習不怎么好的同學,可能更加具備學習的自律性。因此,分級應在經過一定時期考核之后再進行更加穩妥一些。
2.建全分級競爭機制。
為了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氛圍,競爭機制是必不可少的。建議在A班可以實行末位淘汰制,每學期將學習成績后幾名的學生淘汰到B班或是C班;B班和C班則實行激勵機制,每學期學習成績前幾名的學生可以考慮升入A班。
3.期末考核區分對待。
分級別的考試固然重要,似乎也體現了學生的不同層次的考核目的。但大綱對不同級別學生能力的要求時不盡相同。A班可以進行脫離書本的課外知識能力的測試,這樣可以督促學生自覺地擴充書本以外的知識;而B和C班還是應當以書本知識的考核為主,這樣更有利于促進學生課下的預習和課后的復習。
4.形成性評價考核標準分級。
對于不同級別的學生,教師要求他們完成的工作量應該是不一樣的。比如,作業在質和量上應當是不一樣;口語考試的側重點應當不同: A班應當把重點放在學生語法的正確性上,而B或C班應該把重點放在意思的完整性上。
5.合理利用形成性評價,加強課堂教學管理。
分到B、C級的學生本身缺乏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如果教師不加強對其管理,必然導致其放任自流。因此,合理利用教改配套的形成性評價,規定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次數和質量,從而有效地刺激學生主動的完成課堂學習任務,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活躍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
[1] 侯衛群.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和分級教學相結合[J]. 外語教學,2006,10.
[2]李庭薌.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 岳中生.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理論依據[J].2003.
(作者單位:山東聊城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