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提高廣大農民素質、培養農村基層干部、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作用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發揮人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關鍵作用,從而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
[關鍵詞]新型農民 農村干部 新農村建設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會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9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后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為此,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今后我國農村勾畫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
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央提出 “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這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思想和要求。農村全面發展之最深刻的內涵,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農民、農村基層干部、農村黨員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重要內容,也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要保持外部的活力,更要注重啟發內在動力;既要注意給其“輸血”,更要啟動其自我“造血”功能。這是改變我國農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徑,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綜合性措施。
一、提高廣大農民素質, 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
新農村建設不僅是黨和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路線圖,而且是廣大農民擔當“主角”的大舞臺。 建設新農村一定要把農民作為主體,這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即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我們決不能僅僅簡單地把農民作為政府關愛、扶持的對象。把以人為本落實到建設新農村中去就是以農民為本,其最基本的內涵就是要以農民為主體,即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依靠力量。只有這樣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農村地廣人多,基礎薄弱,政府的投入再大,社會的支援再多,對解決“三農”問題,對加強農村建設,也只能起到部分作用。農民只有立足于自力更生,自我發展,才能更深刻地改變農村面貌,更多地受益。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廣大農民要更新思想觀念,變“要我建”為“我要建”;增強“主人翁”責任感,變“等等看”為“主動干”;強化自主創新意識,變 “不敢想”為 “敢闖敢冒敢試驗”。唯此,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黨和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財力物力的支持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才能實現。
廣大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是基本依靠力量,決不意味著農民就不必提高自身的素質了。恰恰相反,建設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和要把以人為本落到實處,迫切要求把提高億萬農民的素質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必須創新農村教育體制,為培育新型農民提供制度保證;必須創新農村教育模式,搭建培育新型農民的廣闊平臺;必須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人,這對于新農村建設而言至關重要。只有提高農民的素質,農民增收才有最堅實的基礎。農民素質的提高,自然會增強農民的市場談判能力、參與發展決策能力、對農村公共產品需求的表達能力和爭取相對有利的政策環境的能力。新型農民的誕生必將給農村帶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創新,只有新農村建設的主體素質提高了,農村的建設才能持續地進行并沿著科學發展觀指引的軌道,快速、有效地推進,才能在低成本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農村生產力,全面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最終達到理想的“新面貌”。
二、抓好廣大農村基層干部,使其成為建設新農村的帶頭人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新的偉大事業,需要培養和造就成千上萬的高素質的農村基層干部。目前,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政方針已經明確。建設新農村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取決于農村基層干部對上述方針政策措施的貫徹和落實,尤其是取決于他們創造性的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中央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部署以來,農村形勢發生了許多變化,對村干部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干部能否適應形勢要求,帶領農民發展經濟致富奔小康,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重任,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素質是關鍵。
1.要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
圍繞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的要求,要有計劃、有步驟,分批、分層次地對廣大農村基層干部進行黨的基本理論、新農村建設基本知識、科技、管理、市場經濟、法律等方面知識的培訓。通過學習和培訓,使農村基層干部增強政治觀念,了解和掌握怎樣去建設新農村,堅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信心;增強政策觀念,把中央的方針政策和本地的實際結合起來,提高執行黨在農村各項政策的自覺性;增強駕馭市場經濟觀念,提高帶領群眾依托市場,發展農村綠色經濟、特色經濟、優勢經濟,調整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本領;增強群眾觀念,從群眾的意愿出發辦好事辦實事,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高做新時期農民思想工作的水平,把需要和可能結合起來,把工作熱情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切實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增強法制觀念,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
2.要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和鍛煉干部
拓寬村干部實踐鍛煉途徑,采取請進來教、送出去學、在重要崗位鍛煉、掛職等辦法,加強對村干部的實踐鍛煉培養。結合新農村建設向農村基層干部交任務、壓擔子,使他們盡快適應建設新農村需求,增強工作能力,提高領導水平。
3.要健全制度,從嚴管理
對農村基層干部要進行嚴格管理,嚴格要求,嚴格監督,積極探索村干部規范化管理和監督的有效途徑,建立健全村干部任期目標考核責任制、評議考核制度和離任審計制度等。要加強廉政建設,認真搞好政務公開、財務公開,對農民負擔項目要增加透明度,杜絕“暗箱操作”。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推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三、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作用,爭做建設新農村的帶頭人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伴隨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過程。建設新農村任務艱巨,責任重大,關鍵在黨、關鍵在人。要結合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認真解決廣大農村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執行政策的能力、加快發展的能力、服務群眾的能力和維護穩定的能力,真正使廣大基層黨組織能夠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責任,使建設新農村成為農村基層組織和廣大黨員共同的奮斗目標和自覺行動。要探索建立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長效學習機制、教育管理機制、服務群眾機制,永葆黨員先進性,爭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建功立業。
當前,農村黨員在黨的隊伍中占很大比例,農村黨員
“愿不愿意”、“具不具備”、“可不可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能力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農村黨員隊伍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科技素質偏低、致富能力偏低、年齡偏高等問題。受這些條件的影響,部分黨員沒有能力發揮作用,少數村級班子軟弱渙散,黨員隊伍管理乏力,沒有調動農村黨員積極性和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機制和平臺,削弱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因此,要結合正在開展的農村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一是要抓住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這個根本。二是突出素質能力培訓這個重點。
抓住根本,就要教育和引導農村黨員自覺地對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認真查找思想和行為上的差距和不足,增強先進性意識,明確先進性標準,實踐先進性要求,樹立先進性形象,做符合“三個代表”要求的共產黨員。
突出重點,要加強對農村黨員政治理論和法律知識、科技知識的培訓教育,提高農村黨員的發展意識和市場經濟意識,保證每個農村黨員掌握一門實用技術、找準一條好的致富門路,切實增強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同時,要真正落實幫扶措施,讓農村黨員“富”起來。一方面,要在農村黨員中開展好城鄉結對、扶貧幫困活動,建立黨內扶貧基金,幫助貧困黨員找準致富項目,發展致富產業,讓他們切身感受到黨的溫暖,增強黨員對黨的信賴。另一方面,就是要樹立典型、搞好示范,讓每一個農村黨員都能成為勤勞致富的模范和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羊”。
與此同時,要積極探索加強農村黨員管理的有效載體,把農村黨員“管”起來。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黨員代表議事會、村民代表大會、村務民主聽證會以及民主評議村干部為主要內容的“三會一評”制度,解決農村基層科學執政、依法執政和民主執政問題。開展好“三級聯創”活動,形成上下聯動、整體推進、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使農村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織者、實踐者、推動者。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乎9億農民的前程命運,關乎13億人的現代文明,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面前,我們要珍惜它、抓住它,充分發揮新農村建設主體的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終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小康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5.
(作者單位:湖北孝感學院;湖北孝感市政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