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與翻譯有著緊密的關系,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相互轉(zhuǎn)換,同時也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要讓譯文與原文既形似又神似,必須要求譯語從文化意義的角度再現(xiàn)原文化所要傳達的意義、形式及風格,深刻了解雙方文化內(nèi)涵、精通文化背景以及語言的“表層”與深層結(jié)構。本文擬從中西方文化的空缺性角度探討翻譯策略。
[關鍵詞]空缺性 翻譯策略 英漢互譯 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傳統(tǒng)意義上的翻譯活動一直被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化過程,在翻譯實踐以及一些翻譯作品中,存在著把原作按字面意義翻譯成譯作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有些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認為翻譯就是把一種語言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另外,譯者受本國文化模式和觀念的影響以及個人文化素養(yǎng)的限制, 難免對該文化的意義認識不全,甚至是偏差, 特別是當原語表達的文化與譯語表達的文化發(fā)生沖突或者前者之有為后者之無時, 填補空缺或解決沖突的方式往往不盡人意, 會產(chǎn)生“硬譯”現(xiàn)象。
語言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的人生觀、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在英漢翻譯時,不僅要從語音、詞匯、語法的形式上考慮問題,更需要懂得折射文化閃光點的心靈之語,把語言的翻譯放在跨文化交際的大環(huán)境下觀察、思考。這一觀察角度的轉(zhuǎn)換,可以拓寬翻譯研究的視野,對翻譯進行更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二、文化的空缺性及其翻譯策略
英漢兩種語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各有其特點,對語言的運用也表現(xiàn)出獨特性。兩種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在翻譯時,源語言的某些表達在譯入語中沒有現(xiàn)成的表達與之對應,以至于形成語言上的“真空”地帶即文化的空缺。
中英文化擁有各自豐富、獨特的神話。譬如,古希臘神話中有各種各樣的神——主神宙斯(Zeus)、太陽神阿波羅(Apollo)、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等。這些神話人物已成為歐美文化的共同文化遺產(chǎn),但在中國文化中則產(chǎn)生了空缺。而中國特有的神話人物如“玉皇大帝、女媧、觀音菩薩”等在歐美文化中又形成空缺。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飲食方面的社會習俗不同,也引起了表達飲食語言的相互空缺性。例如西方國家的hamburger(漢堡)、hotdog(熱狗);中國的傳統(tǒng)食品如dumpling(餃子)、Spring roll(春卷)。
1.直譯加注法
在進行空缺性翻譯時可以使用直譯法,并以加注的形式彌補直譯帶來的損失。如:陰陽——yin and yang; 氣功——qigong;一國兩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sandwich——三明治, hot-dog——熱狗,但譯者在初期使用時,最好加上腳注, 隨著這些詞語在譯語文化中的使用頻率逐漸提高,讀者對它們逐漸熟悉,并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有關該文化的認知模式,最終有可能完全接受它們。如中國的“功夫”“太極拳”等詞語已逐漸被世界人們所接受。其它的還可以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如漢譯英的例子:
西施——Xishi,A famous beauty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ancient China.
清明——Qingming,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to commemorate the dead observed in late spring.
粽子——Zongzi, a kind of glutinous rice dumpling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英譯漢的例子有:
Judas kiss——猶大之吻。指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猶大以接吻為暗號出賣耶穌導致耶酥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喻口蜜腹劍,陰險的背叛。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內(nèi)藏各種災難和禍患,被潘多拉私自打開。喻災難,麻煩,或禍患的根源。
The Gordian knot——戈爾迪之結(jié)。源自希臘傳說,戈爾迪在木樁上系了一個眾人皆無法解開的繩結(jié),后由亞歷山大王一刀斬斷。喻棘手問題。
成語是各民族具有特殊文化內(nèi)涵的語言,它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豐富的聯(lián)想,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地理,風俗和習慣。盡管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不同,但人類的思維總有共同的特點,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jīng)驗也有相似之處,因此,在不同的民族語言中總能找到一些意義相同和文化內(nèi)涵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成語,在這種情況下,常常采用直譯的方法。通過直譯,不僅傳達了原語文化的意義,更加形象生動地保持了原語的民族文化特色。如: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見風使舵,a bolt from the blue晴天霹靂,as light as a feather輕如鴻毛,golden saying金口良言,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穿石,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cold words冷言冷語等。
2.意譯法
空缺性翻譯若重傳意則用意譯法,即把原作的精髓用譯入語中的習慣語表達出來而不露任何牽強的痕跡。因此對于表達形式不同,意義相同的源語中的詞匯,習語和句子用直譯無法準確地傳遞其文化內(nèi)涵,可以采用意譯的方法即采用和源語的形式不同但意義相同的表達方式來翻譯。
如“The robbers were cutting the melon.”是一句非常形象生動的句子, 若將其直譯為中文“強盜們在切西瓜”, 相信大部分中國讀者都會覺得滑稽, 不知所云。這句話在譯成漢語時要保留其比喻意義, 而舍去其形象, 故譯為“強盜們在分贓”這樣會更適合讀者接受。再如 “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Bob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如果譯成漢語“青少年不邀請鮑勃參加他們的聚會因為他是一條濕毛毯”的話, 這樣的翻譯就使原句喪失了比喻意義, 而且譯文使譯文讀者理解起來大傷腦筋。這種情況下, 詞語的概念意義只是手段, 比喻意義才是真正的目的。對此, 如果在譯語中找不到表達相同比喻義的詞語, 翻譯時就只好采取意譯的辦法, 或者借用譯語的喻體。此句可譯成“青少年不邀請鮑勃參加他們的聚會因為他令人掃興”。
三、結(jié)語
語言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一旦語言進入交際,便存在著對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和表達問題。翻譯,與其說它涉及兩種語言,不如說它涉及的是兩種文化。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語言所反映的對象,所以不能離開文化元素來談翻譯。在具體的英漢互譯中,譯者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性。這就要求譯者不但要有雙語能力,而且還要有雙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識,已達到翻譯的完美境界,從而適應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有效地交際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語言與翻譯[J].翻譯理論與實踐,2006 , (1) :57.
[2]戴凡,Stephen LJ ,Smith. 文化碰撞[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王佐良. 翻譯中的文化比較[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楊乃喬. 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胡文仲. 文化與交際[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6]張野. 英語成語典故[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7]中國譯協(xié). 論英漢翻譯技巧[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6.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