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系統設計能力,本文根據教學設計的概念、目的、意義與基本步驟分析并提出了三種基本的教學設計方法。分別是教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方法;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方法;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方法以供教師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教學設計,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關鍵詞]教學設計 教學策略 教學系統
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通過終身專業訓練,習得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從教素質,成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而掌握教學設計方法是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也是教師專業化的標志。
一、教學設計概述
1.教學設計的基本概念理解
教學設計是以教學理論、傳播理論和學習理論為基礎,應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課堂教學的問題和需求、根據教學對象的特征,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媒體,制定策略,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實現教學最優化的一種系統方法。形象地說,教學設計是為教師在教學理論、學習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架設的一座橋梁,是把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轉換為教學實踐的一門橋梁性學科。
2.教學設計的特點分析
教學設計就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所進行的計劃和設計活動,它以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為目的,因此,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立足點和最后的歸宿。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是系統方法,運用系統方法研究教學系統、教學過程,分析教學問題,選擇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源,制定教學策略,實現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
3.教學設計類型分析
目前,在各種學科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種類繁多,總體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主要面向教師教的傳統教學設計、建構主義環境下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以及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
1.確定教學目標
確定清晰、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指南,是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源,設計課堂教學過程結構,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的前提,也是教師幫助學生確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的依據。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很重要的。目前,教學目標廣為人們所接受的是以美國教育家布盧姆及其同事們的教育目標分類法。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領域、技能領域、情感領域三個部分,并進一步將每個領域的目標分成相互聯系,由低到高的幾個發展層次,使教學目標的確定極為科學合理。
2.分解學習內容和確定學習水平
學習內容的分解,有利于教師完全掌握教學內容,而且準確地把握教學內容的結構和脈絡,使教師的教學有層次、有重點,抓得住要領。
3.教學媒體的選擇與組合
根據教學的目標、教學對象、教學條件及媒體的表現特性進行綜合考慮選擇恰當的媒體,同時,遵循花最少的代價,產生最好的功率的性價比原則。從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4.課堂教學結構設計
課堂教學結構設計就是把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即教師、學習內容、媒體、學生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優化的結構模式,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結構設計中,明白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不僅完成知識講解、傳播,更重要的是引導啟發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
5.教學評價
教學設計要以評價反饋為途徑來檢驗設計實施的效果,并不斷調整修訂完善設計方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教師通過教學評價檢驗教學目標完成的情況,了解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組織,掌握師生關系的狀況以及學生知識及能力發展的程度,還能診斷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及時修訂教學設計,檢查教學程序,及時調整和改進行教學工作,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三、常用的三種教學設計方法
1.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設計方法
以教學為主的教學設計,主要基于認知學習理論,涉及的焦點在“教學”上,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精細嚴密地運用系統方法對教學進行設計。傳統教學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1)教學目標分析——確定教學內容及知識點順序;(2)學習特征分析——確定教學起點,以便因材施教;(3)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策略設計。教學組織策略主要是指不關教學內容應按何種方式組織、次序應如何排列以及具體教學活動應如何安排的策略;(4)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選擇教學媒體;(5)進行施教,并在教學過程中作形成性評價;(6)根據形成性評價得到的反饋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策略加以調整。
2.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
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得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它的設計過程一般包括以下方面:(1)情境創設——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情境;(2)信息資源提供——提供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教學資源,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主要包括應從何處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3)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自主學習策略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內在因素,其作用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達到自主建構的目標;(4)組織協作學習——通過協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長補短,深化學生的意義建構;(5)組織與指導自主發現、自主探究——在建構知識意義的基礎上,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發現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3.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
這種教學設計則在理論、方法和過程上都兼取兩者之長并棄其之短,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其設計過程主要包括:(1)教學目標分析——確定教學內容及知識點順序;(2)學習者特征分析——確定教學起點;(3)教學策略的選擇與活動設計;(4)學習情境設計。學習情境是泛指一切作用于學習主體,并能引起學生產生一定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在教學設計與過程中,要盡可能創設真實、完整的教學情境。依據情境呈現內容來分為故事情境、問題情境、資源情境、虛擬室驗情境等;(5)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的設計;(6)在教學過程中作形成性評價并根據評價反饋對內容與策略進行調整。
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雙邊參與的動態變化的過程,每一個學生都是生動、獨立的個體,是課堂上主動求知、主動探索的主體;而教師是這個變化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為學生服務的。作業為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系統因素的組合選擇恰當的教學設計方法,從而達到教學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祝智庭.教育技術培訓教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
[2]何克搞.教育技術培訓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3]彭兵等.現代教育技術學基礎教程[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1.
(作者單位:云南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