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語教育教學中,由于英語學科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不同,造成英語成績的不同。文章闡述了如何激發中等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較好地自主學習,以及擴大英語優秀生的隊伍,實現班級英語成績的整體優化。
[關鍵詞]英語教學 中等生 教學方法
在英語教育教學中,由于英語學科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不同,造成英語成績的不同。成績優秀的學生一直受到老師的喜愛,成績較差的學生也倍受老師的關注,而一大批成績中等的學生卻沒有引起老師的足夠重視,使得這一群體的學生的潛能未得到更好地挖掘和發展。本文對如何更好地激發中等生對英語的興趣和求知欲,較好地自主學習,以及擴大英語優秀生的隊伍,實現班級英語成績的整體優化做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關愛中等生,激發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最需要面向的是“最聽話又成績平平”的學生。表現良好的中等生在無意中被冷落了,使中等生的精神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使最具可塑性和較大發展潛力的大多數得不到切實的關心和培養。而中等生是敏感又最具感激心理的,所以有時老師的一個笑臉,一句贊語、一句問候、一次促膝長談會給自感忽視的中等生帶來巨大的情感沖擊,甚至給他們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因此教師要為其創造良好契機,給他們表現自我才能和智慧的機會,并對其進步和出色表現及時肯定和鼓勵,使每節課都能有近在眼前的目標和來自老師的信任。
如一男生平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比較散漫,主觀上也不夠刻苦,但反應比較敏捷。英語作業和測試錯誤較多。一次課堂教學中有個采訪表演,他把衣服疊成攝像機,扛在肩上,跟在記者后面拍攝,惟妙惟肖,博得全班一致喝彩,為本組贏得最佳上鏡獎。筆者大力表揚了他的表演天賦,課后找他聊了天,并希望他能腳踏實地用心學,在口語表達和筆試中也能像他表演那樣出色。以后的英語課上他總能積極參與表演,除了動作,還能認真練習口語,思考問題也比以前深刻多了。
二、激發中等生的競爭意識,更好地自主學習
有些中等生羨慕優生的成績,渴求進步,希望得到老師的重視。可是想要進步,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他們明白這個道理,想收獲卻懶得去耕耘,遇到困難時,沒有勇氣去克服,又缺乏毅力和恒心去堅持不懈,變得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如何增強這些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責任感?筆者覺得在平時的英語教育教學中,可以進行一些榜樣的教育。如有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英語詞匯的聽寫或作業的錯誤少了,甚至全對,或測試成績有了很大進步,受到老師的大力表揚。而原來和他同一水平的學生就會看到希望,認為他行我也行,就會積極主動學習,而原來有了進步的學生也會有緊迫感,從而形成一種你追我感的競爭氛圍。對作業情況、單詞、課文背誦、成績進步等進行量化考核,并把量化分數每兩周進行拍賣,學生根據自己的努力換取一些小獎品。同時教師要從細微處著手,培養學生堅毅的品質。
三、激活中等生的思維,喚醒沉睡的大腦
一些中等生,尤其是女生居多,他們學習很勤奮,但在英語方面的表現總是一般。對于靈活的問題感到力不從心,認為自己腦子反應不靈活。究其原因,是他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思維表現比較封閉,僵化,比較懶惰。如對待一道英語題,他們習慣用固定不變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希望每個問題都有一定的固定模式,而不是從運動、變化的角度去認識和思考問題。如有一英語題:The girl in red is my sister. (劃線部分提問) is your sister? 結果很多同學填了What color. 讓同學把所填的答案和整個句子連起來讀一遍,大多數同學笑了。那該怎么改呢?不少同學又愣住了。正是這種不愿從新的思路去作嘗試和努力,喜歡生搬硬套,不會因問題情景的變化而靈活應變,把兩個形同質異內容混淆。而這種思維方式直接阻礙了中等生思維能力的健康發展,導致英語成績平平。對待這樣的中等生,最重要的是激活他們的思維,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中,可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一些耐人尋味的思維情景,啟發學生打開思路,讓學生通過擴散、求異、橫向、縱向等角度,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自主探究得出結論。
四、激發創新思維,讓中等生敢于開口,善于質疑
不少中等生在性格和氣質方面一般表現比較沉默、孤獨,他們習慣聽別人回答問題,即使有激烈的思想斗爭也不愿表露。他們不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也無突出表現引起教師的注意和重視。課堂很少發言,有疑問也不敢向老師提問。久而久之,會變得懶于思考問題,懶于提問,成為思維上的懶惰者。因此,在英語教學中盡量創造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表揚其每一個小小的閃光點,培養其信心。如在教學Go for it 中的Is she your sister? 中,我用手機秘密拍攝一部分平時性格比較內向,和老師交流不多的一些中等生的照片,然后制作成課件,讓學生猜一猜,“Is she…?” 和 “Is he …?” 因為是同班同學,大家猜起來特別帶勁,而這些展示在大屏幕上的中等生,看到自己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人物,也倍感開心。情緒調動起來,在課堂中也大膽開口,個別甚至發表了一些自己的見解。學生能開口,能提一些問題了,但所提問題無非是一些做不出的題目,如何提出更深層次,有創造性的問題?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在教學中滲透質疑的思想和方法,引導學生如何去質疑。教師可以通過創設一個恰當的問題情景,學生在新奇、驚訝的問題之中才能激發創新的靈感。老師一個恰當而具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夠撥動學生的創新思維之弦。在課堂上,我有個節目“獻計獻策”。如,在家的孩子發現有一個小偷正在行竊,小偷并沒有發現小孩。這時,該怎么辦?或讓學生做回導游(A tour guide in Hemudu)讓學生為游客制定出合適的一日游路線,并對主要景點進行介紹。在這些問題情景中,讓學生思考,我為什么要這樣?得出該內容的根據是什么?目的、意圖又是什么?可否具有操作性?經常性地進行這樣的思考,這樣的感悟,并與同學進行談論,使學生從中悟出多種思考問題的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敢于質疑,還要引導他們善于質疑。
總之,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中等生發展狀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形成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這對于全面提高英語教學質量,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相信教師只要抓住這一關鍵環節,“抓中間促兩頭”,以全面實施主體性教育教學活動,就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白宗新.人格差異與因材施教.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2][美] Vernon F.JonesLouiseS.Jones.全面課堂管理.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2.
[3]陳玉云.分層走班制—推進素質教育的新模式.遼寧教育研究,2003,10.
(作者單位:浙江余姚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