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擬通過《初中英語課程標準》的學習,從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課堂的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闡述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迫切性。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全面優化英語課堂教學。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 學生主體 自主學習
時代在呼喚創造型人才,作為輸送人才的主陣地——學校,就需要與時俱進。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發展學生主體能力、發揮學生主體地位,這是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英語是一門語言實踐課,其需要達到的語言技能是要靠學生個人的積極參與和反復實踐才能達到熟練的境界。作為英語教師,就要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把學生看成能動的主體,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育人為本,促進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動參與、全員參與,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一、建立協調、和諧、互補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主體意識
上課時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課堂上,英語教師精心設計了語言交際的模擬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對話操練,但總有學生羞于開口,特別是叫他們站在教室前面演示對話時,眾目睽睽之下,不遠處還站著英語教師監督著,他們更顯得局促不安,英語說得語無倫次。教師們免不了感嘆:這可怎么辦才好,讓他說,他不說,時間倒是浪費了不少。 的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在課堂上,他們努力為學生創造說和練的機會,模擬各種情境,力圖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但苦惱的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其實,課堂情境僅僅靠模擬是不夠的,它畢竟是在課堂中,所以最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從心理上分析學生的愿望,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建立起一種協調、和諧、互補的師生關系。
1.讓學生體會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教師在學生面前是以一種權威的形象出現的,學生對教師心存敬畏,這不免拉開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尤其在課堂上,學生擔心回答問題出錯,更造成了一種心理緊張。要解開這把鎖,還得先從教師做起。首先,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對課堂提問答不出的同學說一聲:Never mind .That's all right.便讓他坐下,不能責怪,更不能挖苦諷刺;對回答錯的同學說一聲:Will you please think it over again?這樣,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又不會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受挫。其次,要認識到課堂便是情感劇場,教師面帶微笑、親切和藹地與學生交流,這樣的課堂未成曲調先有情,師生間無心理距離。可見,溫暖而有鼓勵性的教學氣氛能夠在心理上給學生一種安全感,讓學生體會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2.了解學生個體差異,做到因人施教,面向全體
不可否認,學生之間在能力和智力方面確實存在差異,同樣的學習內容,有的學生掌握快一些,有的學生就慢一些;有的善于口頭表達,有的善于書面表達;有的善于邏輯思維,有的善于形象思維,如此個體差異較大的學生集中在同一個課堂中學習,倘若教師對所有學生施以千篇一律的教學,強求他們齊步前進,這是不符合學生的客觀需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仔細琢磨學生的個性,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因人施教和面向全體相結合。比如,課堂提問時,簡單單一的問題讓基礎較差的同學回答,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基礎較好的同學回答,力爭使全班不同學習層次的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
3.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
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代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在其主要著作《動機與人格》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論”,他把人的需要從低級向高級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Basic 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Need for safety and security)、歸屬需要(Need for interpersonal closeness)、尊重需要(Need for self-esteer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對學生而言,即要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滿足自我實現。在英語教學中,適時地對學生加以鼓勵和表揚,可以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出卷考試時,不是難為學生,不是想法讓學生考不出,而是讓學生感到跳一跳能夠摘到蘋果,多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成就感,幫助他們找回自信。
4.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的確,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很微妙的,它猶如一棵幼苗,需要師生共同施肥,悉心護理,才會茁壯成長。Love me,love my dog.教師只有成為學生良師益友,才能被學生所接納,彼此才會溝通,課堂氣氛才會融洽,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被喚醒。可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的前提。
二、嘗試探究性教學,發展學生主體能力
“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探究性學習與一般的教學方式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這種靈活開放性的學習,有利于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眾所周知,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間的雙邊活動,它要求達到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有效統一。作為教師,在課前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加工和重新組織,以便將教材內容轉變成學生最易吸收的知識結構;課堂上,教師要進行系統的講授,力求做到“精講”,化抽象為形象,化復雜為簡明,力求體現“導”字。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練習,針對問題,主動地討論探究,力求做到“多練”,多練這個過程實質是學生參與、內化、運用的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學生們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刻意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標準性。這樣,“精講多練”就可以促使師生雙方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共振體”。
綜上所述,在英語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優化英語學習方式,創設良好的探究氛圍,使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們主動學、樂意學,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浙江東陽市唐表初中)